曾荣店
摘 要: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强大内趋力。思品课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应用良好的教学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终实现思品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的目标,才会创造生动活泼的有效思品课堂。
关键词: 思品课 学习兴趣 以情引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遨游知识海洋的强大内趋力。教学实践表明,培养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特别针对中学生来说,兴趣的动力作用更明显。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增强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呢?这就要求教师有“以情引趣”的艺术方法。即用自己积极的教学情感,精湛的教学技艺诱发、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
一、激趣导入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进行认识活动的动力之一。《论语》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就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学生的学习将是进取的、主动的、高效的。当然,作为学生心理需求的兴趣也不是随便产生的,是对外界刺激的积极反应。因此,激发学习兴趣,就要寻找到那个“最好的刺激点”,我们把这个点称之为教学导入点,或导学结合点。所以,老师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以学生的认识结构、智能结构及人格结构的发展水平为基点,弄清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考虑思想品德课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理论体系及知识结构和整个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既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又要研究社会发展及影响。
中学生的心理需求状况如何呢?我对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关注内容”方面,对于文化和体育,中学生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如“奥运会”、“世博会”,比例高达53%,女生对此的关注程度更高于男生,而科技和政治似乎对男生更有吸引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和重要事件给予了热情关注,如“低碳生活”、“玉树地震”。在“关注途径”中,除了比例较高的电视和报刊书籍,30%的学生选择网络。网络因为信息量大、快速查阅、更新及时、内容丰富和新鲜时尚的特点,正成为学生的“新宠”。在“关注原因”上,主要集中在“喜欢和扩大知识面”,也有15%的学生表现从众心理。寻找交流对象时,更多的学生是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对父母则是有选择性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希望家长和老师对他们进行讲解和引导。以上资料表明,现在的中学生关心政治。不是不喜欢政治,而是不喜欢空洞的政治;不是不愿意学习政治,而是要对胃口。社会在发展,时刻都有很多鲜活事例,对学生产生强烈刺激,在教学中运用得当,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了。例如,学生非常关注南平实验小学门口发生的重大凶杀案。我把教材中“未成年人保护”的内容和这一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以“加强校园安全”为主题动员大家收集材料导入教学,在课堂上讨论交流,大家兴趣盎然,学习氛围很快形成。这个例子说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完全可能找到教材知识、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三者的最佳结合点,目标明确地实施学生学习兴趣导学是可行的。一般来说,比较常用的导学结合点有:时事政治热点、重大新闻和事件、网络趣闻、时尚流行现象、富含哲理的诗歌和故事、新奇的图片资料,等等。把这些结合好了,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较快融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建立学习信心并举,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融入课堂是教学的第一步,只是开好了头,接下来还要不断着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学习自信心,强化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刺激,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提高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越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刺激。激发求知欲的方法很多,设置疑问或悬念比较常用。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习需要不断设疑并解疑才能进步。其过程是由浅入深层层设问,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实现“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变。可见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就是设疑解惑的整个过程。设疑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递进式,二是对比式。例如,学习人生观时,采用递进式设疑。首先故事引入,故事名字叫“蜘蛛的领悟”。一只蜘蛛在修行1000年和修行2000年的时候,佛祖都问它同样的问题,“蜘蛛,这一千年,你可好好想过这个问题:世间什么才是最珍贵的?”蜘蛛想到了甘露的得失,对佛祖说:“世间最珍贵的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佛祖于是让蜘蛛下凡变成宰相的公子,让他爱慕追求的甘露变成露儿公主。在他满心欢喜皇帝赐婚的时候,风公子的出现让这一切成为泡影,蜘蛛伤痛不已、奄奄一息,这时守候在旁几千年的草儿姑娘勇敢地对他真情表白……佛祖出现并道出了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在蜘蛛历尽人生悲欢离合之后,终于领悟:“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这个故事以蜘蛛比喻人,新奇而有富含哲理,学生听得饶有兴趣。正好抓住这一好奇心,然后层层提问:什么是人生观?人生观对人们的认识带来怎样的影响?人生观在人们认识中的作用是什么?然后逐个释疑,使学生既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又能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感。这样先抑后扬,层层推进,有如跑马看山——越来越清晰,越看越有意思。对比设疑的提问方式不同,通常以相对的两个问题对比。这两种方法各有千秋,用得恰到好处,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只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也不行。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著名实验,他告诉老师说他抽取了一些“天才”学生做对比,几个月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些“天才”学生进步神速。事实上这些学生并非天才,都是随机抽取的。罗森塔尔通过自己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并诱导学生,从而坚定了老师对“天才”学生的信心,教师在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表现出信任和爱护;这些学生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与此前无法比拟,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心理诱导作用可见一斑。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强化作用。如果一个学生老是怀疑自己的学习潜能,自卑心强而学习信心不足,则学习兴趣是不可能产生的。罗森塔尔实验说明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加以表扬和鼓励,诱导自信心增强。所以教师要改变心态,走下神坛,真正做到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亲近老师,才会对思想品德课感兴趣。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障学生始终敞开兴趣之门
如果说导入课堂和刺激求知欲是着眼于从点上突破的话,那么营造比较轻松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就是从面上做文章。这是更全面的要求,也是有效的保障。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同时,从以上调查中得知学生普遍存在渴望交流和沟通的心理需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在于扣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教与学思维对接并碰撞出灿烂的智慧火花。平时教学尝试以下做法:1.让歌声飞进课堂。讲解“维护民族团结”时,《爱我中华》这首民歌家喻户晓,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讲解“人生难免有挫折”这一标题时,一首《阳光总在风雨后》,可以鼓舞学生战胜挫折的勇气……2.让“课本剧“走进课堂。如在“我和父母”一节中,借助多媒体创编了“父母对我的爱,爱的冲突,化解爱的冲突”三剧目课本剧,剧情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了主人公不同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痛苦,从而获得了生活最真实的体验和科学结论。3.让“辩论”进入课堂。例如,讲“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标题中时,我设置“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让学生辩论。学生自由组合,分正反两方,不仅辩手思维活跃,言语幽默,观点鲜明,其他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其中。
实践证明,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能诱导学生产生良好情感,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和谐而富有效率。建设富有效率的和谐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的前进方向,也是营造课堂氛围的不懈追求。
四、走出课堂开展社会实践,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非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其实,社会实践为思想品德学习兴趣培养构建了广阔天空。教学实践中,主要利用兴趣小组、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在作为学习延伸的兴趣活动中,组织学生学习了解国内外时事和社会热点,并开展交流讨论和分析辩论等活动,这是激发学习兴趣的较好形式。此外,社会调查是延伸兴趣的又一种重要形式。如讲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加强民族团结时,组织学生收集新疆“7.5”事件的图片和资料,请他们在课堂上介绍有关情况,并分析评论。同时,老师展示永春东关镇畲族变化图片,使课内外连成一片,便于学生融会贯通,活学活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好习惯,既增长了见识,又提升了能力。事实证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跳出本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能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既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又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思想品德课的价值,将兴趣升华到更高境界。潜移默化,把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发展为更广泛的生活兴趣乃至人生乐趣,达到延伸和发展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中,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密切教与学的基础,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思品课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该应用良好的教学情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最终实现思品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的目标,才会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有效思品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