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1

2016-07-18 05:51赖晓云姜艳鑫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模式创新家校合作

赖晓云,姜艳鑫

(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模式创新研究* 1

赖晓云,姜艳鑫

(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341000)

摘要:高校家校合作由于受家长社会阶层不同、交互平台功能差异、合作过程不持续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家校合作不能顺利有效的进行,延误解决学生问题的时机.因而迫切需要新模式的构建,在移动互联环境下,移动互联技术为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包容理论与系统理论为家校合作为新模式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家校合作“沟通-合作-共同成长”的新模式可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家长、学校与学生三者间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移动互联;家校合作;模式创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家庭与学校的合作,这一现象在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尤为明显.高校学生大都在远离家乡的学校上学,由于距离的增加,家长无法实时的监控孩子的学业和思想,而学校也往往忽视与家庭之间搭建起一座即时沟通与合作的桥梁,导致孩子在大学期间产生的各类问题.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有关负责人曾在“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定培训研讨会”上透露,我国大学生退学率已上升到了2.6%,休学、学习故障甚至自杀的比例也在增加.高等教育专家分析,由于新生入校后对学校生活或专业不适应,在学习和生活中必将遇到各类困难.然而,由于家长与学校没有及时进行双向沟通,没有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或是沟通了,但是,由于家长社会阶层的不同而导致的教育理念不同、家长和学校交互平台的兼容与共享等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疏导不到位而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而,当前高校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家校合作模式来加强高校与大学生家庭的合作,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教育任务,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1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移动互联环境下新型的高校家校合作模式以“沟通一合作—共同成长”为基点.沟通是初始阶段,主要是围绕学生进行,通过各类有效的交互平台,传递学生学习、生活与心理等信息,从而达到与家长形成共识的作用;合作是第二阶段,通过合作形成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共同成长是最终目的,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家长素质的提升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完善.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构建包容和系统理论为基础.

1.1包容理论

高校学生家长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的阶层具有经济收入差异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等,而家长的阶层差异导致家长的思想理念差异和家长社会网络的差异,这两个者的差异也使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家长社交网络等方面也有差异.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直接导致在家校合作中的行为差异.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他们自身以及学校在子女教育中的角色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拥有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现行教育系统更加适应,懂得更好地与之协调,这些父母也更容易参与到“家庭合作”的教育实践中(Laresu, A.)[1]. “来自低下阶层的家长与教师交往时缺乏自信,甚至逃避某些与教师会面的机会,形成家长选择自我淘汰的现象”[2].弗兰克·利斯曼(Frank Riessman)认为,当前家校合作中,家长本身(包括文化水平、教育传统等)是造成家校合作不力问题的主要原因[3],由此形成了家校之间“分工而不合作”的现象,家长必须面对现实,退缩或者对学校工作采取“不合作”态度,将无助于子女达到他们期望的学业成就[4].Patrick J. Rottinghaus, Lori D等通过调查发现,当父母与子女更多的交流与理解时,子女更容易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自我效能感,建立良好的学业自我[5],爱泼斯坦指出,若家长和教师增加合作,学生会感到“学校教育是重要的”和“教师及家长很关心自己的学习”,他们会努力争取更好的学习效果[6].

包容理论认为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负有共同的责任,家长与教师在教育学生方面各具优势,强调家庭和学校的联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家长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家长的特点及其社会网络,帮助低社会阶层的家长转变教育传统,提升他们参与到家校合作的积极性,并鼓励不同社会阶层的家长利用其社会网络资源参与到高校学生的教育中来,形成家庭和学校教育优势互补的合作效应,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必须面对现实:退缩或者对学校工作采取“不合作”态度,将无助于子女达到他们期望的学业成就.

1.2系统理论

系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系统演化.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名言来说明系统的整体性,反对那种认为要素性能好,整体性能一定好,以局部说明整体的机械论的观点[7].

在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要考察整个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组成的整体功能,在这个系统中,主要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家长、通信技术、学校管理等,只有当这些要素都协同合作的时候,才能达到共同培养学生向良性发展的目标.

2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构建

移动互联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充分发展,家长、学生与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给高校的家校合作提供极大的支持.依据包容理论和系统理论,在移动互联环境的支持下,通过分析家校合作系统中各要素,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的高校合作新模式.如图1的所示.

图1 移动互联环境下的高校合作新模式

在图1的模式中,所处的环境是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提供了家校合作的技术环境支持,在此环境下,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家长与学校都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为了达到家长、学生、教师“沟通—合作—共同成长”的目标,只有家长、学校、教师及学生四个方面并相互作用,且产生合力,才能使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成长.模式中,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子要素,各子要素间相互影响,充分认识各子要素的作用,使它们达到协同,才能使家校合作循环向上.

学校在此模式中的身份定位为主导者和管理者,学校要组建相关的家校合作组织,制定出相应的目标、计划,并就目标和计划进行组织和实施,定期对实施过程及内容进行监控.教师是实施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态度、较高的技术能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的交流技巧.一方面,教师能与家长和学生进行愉悦的交流,了解家长的社会阶段、文化程度、教育理念、技术素养、设备配置情况,分析其优点及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了解学生的个人目标、学业情况、心理状况、人际交往圈及生活情况,并且形成具有学生个性特点的信息流;另一方面,教师应能够有效的应用交互平台,上传、发布、定期更新及管理各类信息流.家长是参与者和协作者,要有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学生的愿望,摒弃不敢或不愿与学校交流合作的态度,充分认识到其所处的社会阶层所带来的有利与不利方面,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技术能力,在教师的帮助下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使用交流平台的能力,定时查看学生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并能与学校或教师进行联系,对学校的各项事物及学生的培养提供意见或帮助,从而提升学校管理的品质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是被实施者与参与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个人目标、心理状况和人际等方面均不相同,教师和家长要适时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并沟通与协作,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

3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运行

要使移动互联环境下高校家校合作新模式的有效运行,必须做到以下几个重要的环节.

3.1建立完善的“沟通—合作”机制

当前,随着我国对高校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的提高,很多高校都有不同形式的高校合作方式,但是在家校合作运行实践中却存在着偏差,主要包括:一是随意性强,计划性差.高校辅导员或班主任对于家长进行合作的内容、方式没有制定相应的计划,在信息内容上没有进行个性化设计,在交互形式上没有考虑家长的技术能力,采用的交流形式不恰当.二是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在家校合作实践中,更多的是高校单方面的信息传输,高校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或在校表现信息传递给家长,或是只是上传到平台上,却没有进行后续关注,如家长是否看到了信息,或家长对信息内容的态度等.而家长对信息内容也是被动的接受,很少有反馈,导致双向交流少,学生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三是段性弱,连续性差.在家长合作实践中,学校与家长之间联系没有根据学生在校的不同阶段提供不同的合作内容.高校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不同的阶段在思想、学业、生活等方面的所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学校与家长不仅应就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进行动态的关注和交流,而且需进行持续的、不间断的跟踪与交互.而目前的现状是,在阶段性和持续性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到位,只有当学生在校出现问题了,才来寻求合作,致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各类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在家校合作模式的运行中,学校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沟通—合作”机制.

“沟通—合作”机制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家校互信、融合和协作的责任共同体.家长与学校各司其职,责任共担.首先,学校要制定家校合作的目标、计划、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目标与计划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配之于相应的切实有效的目标和计划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制度,对计划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控与分析,动态调整目标和计划;其次,加强家校间的交流与沟通,加强信息互换,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方式,深化融合,促进家校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最后,学校与家长共同制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3.2提升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主动性

家长由于受社会阶层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意愿参与到家校合作的过程中.因而,在家校合作模式的运行中,要应用各种方法鼓励或要求家长的参与.学校可建立完善的学生家庭信息资料库,并进行信息分析,掌握学生家长不合作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策略.例如,就家长教育观念问题而产生的不合作.再次是,通过建立 “家长学校”“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站”“教育专家指导”和“家长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与指导来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使之明白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家校合作之中.就家长技术素养缺失问题,则是构建“交互技术辅导”“沟通帮助”平台来提高家长的技术素养,从而达到沟通畅通,提高家长与学校交流合作的自信心.另则,学校应尽量采用家长擅长的交流工具定期向家长推送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并且就学生的问题与家长进行协商,形成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让家长感受到合作的成果,从而提升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3.3构建功能齐全的家校合作互动平台

家校合作互动平台的构建是家校合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当前高校家校合作常用的互动平台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及使用差异,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家校合作的平台类型及使用差异

通过表1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校家校合作互动平台中,由于受到互动平台的功能、家长信息技术能力及收费等因素的影响,使用的频率并不高,严重影响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即时联系和沟通,因而需要有一个更为完善的平台来实现家校合作.

高校合作互动平台必须具备访问的便利性、资源的丰富性、信息的针对性、交互方式的多样性及使用的低花费等特点.而上述平台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应用移动互联技术于家校合作平台之中,可以有效的解决访问、交互、使用费用等问题:访问便利,家长应用手机和平板可不限时间、地点获取信息及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与合作;技术素养要求低,基本为零技术门槛;交互方式多样化,可通过各种社会性软件进行交互,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多渠道的交流;使用费用低廉,一般每种套餐都赠送流量.

图2 家长合作平台信息模块及信息流

移动互联环境下家校合作互动平台设计采用“互联网平台+手机平台+短信平台”模式.分析这三类平台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建立“家校微信”“家校微博”“家校QQ群”“家校通”等,学校通过短信、微信和QQ定时的向家长推送信息流,家长获取信息后也可以通过短信、微信、QQ、电话或平台的互动专区与教师就学生培养、教育方式、学校政策、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沟通,形成家校合作的合力,多方协同发展,使家校合作向一个有序、良性循环向上的方面发展.

移动互联为便利性和交互的多样性提供了支撑,而要达到资源丰富性和针对性的特点,需构建信息平台,具体的信息平台模块如图2所示.

互动合作平台模块及信息流包括了学生学业信息、学生个性化资源、家长学校、家校互动专区、评价和学校政策与管理六大模块,通过这六大模块的信息流,家长可以及时全面的掌握学生、学校的各类动态,并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家长、学校、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Laresu,A. Social class differences in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capital[J].Sociology of Education , 1987,60:73-85.

[2]何瑞珠.家长参与子女的教育: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阐释[J].教育学报,1999,(1):233-261.

[3]Frank Riessman. The Culturally Deprived Child: A New View[J].Education Digest, 1963,(8):8-12.

[4]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3-54.

[5]庞忆华.家庭与学校的联系[J].教育曙光(香港),1994,(35):18-30.

[6]Rottinghaus, P. J., Lindley, L. D., Green, M. A., et al. Educational aspirations:The contribution of personality,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02,61(1),1-19.

[7]L.Von.Bertalanffy. 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61.

* 收稿日期:2016-03-25

DOI:10.13698/j.cnki.cn36-1037/c.2016.03.02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2YB013)

作者简介:赖晓云,女,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姜艳鑫,女,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6)03-0102-04

Parent-school Cooperative Mode Innovation Resear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NAI Xiaoyun, JIANG Yanxin

(School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GannanNormalUniversity,Ganzhou341000,China)

Abstract:The parent-school-cooper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not go smoothly 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students in time due to the parental social class, the difference of interaction platform function, the discontinuity cooperation process. So there are in urgent need of a new parent-school-cooperation model. In the mobile environment,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tolerance theory and system theor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model. The "communication-cooperation-common growth " new model can form parent and school together, foster parents, schools and students' common development.

Key words:Mobile Internet; parent-school-cooperation; model innovation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6.1037.C.20160510.1106.012.html

猜你喜欢
移动互联模式创新家校合作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移动互联应用课程教学现状与探索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