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臣
信息通信类专业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特色人才的教育研究*
张兆臣①
张兆臣,男,(1964- ),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从事医学图像处理、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目的:探索医学院校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优势,在信息通信类专业中设置医疗信息化培养方向,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知识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及应用型特色人才的教育模式。方法:确定信息化特色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以及实践体系。结果:构建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创新模式,确立并实施医疗信息化系统使用人才、医疗信息化系统技术服务人才及医疗信息化系统研发人才三方面的培养目标。结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以及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特色人才;培养;医学教育
①泰山医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6
[First-author’s address] 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271016, China.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及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在此基础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发展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鼓励各类高校从自身条件出发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同时,山东省制定出“高等教育内涵提升计划”,启动了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为推动高等学校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将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分类发展落实到机制和政策层面,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核心及最紧迫的任务[1]。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医疗卫生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急需医疗卫生信息化的人才为此支撑和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化在提高诊疗效率、降低患者看病成本,医疗行业监管和政府管理,解决“看病难”问题,以及医疗资源共享等方面有着的重要作用。建立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类专业医疗信息化特色方向的培养体系,对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构建出一套适合于医学院校ICT类专业医疗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而且可以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知识与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1 人才的需求
随着医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等各种研究成果逐步应用,医疗卫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医疗卫生信息化必将对科学技术应用、疾病监控、预防、诊断、治疗和自我保健,卫生管理与改革等产生划时代的革命。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今后“生物技术革命”的战略制高点,将成就医疗卫生未来。无论是各国政府,软件厂商,网络公司,都已拉开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序幕。而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展,医疗服务信息化已经成为国际发展趋势。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为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医院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任务。但是由于医疗信息化技术难点高,专业涉及广,应用变化快,研究与使用的利益机制难于形成,现有基础薄弱、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机构和技术队伍,医院管理和业务流程不规范,技术人才奇缺[2]。为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培养大量既懂医药又懂计算机、管理及医疗卫生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高级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进行医疗信息化建设,最终为临床服务。但现实是优秀的医疗信息化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由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于2009-2013年度对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中可以看出,人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医疗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1.2 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虽然对IT类专业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受制于传统的理工院校的ICT类专业,未结合医学院校的自身特点和优势,也未凸显医疗卫生信息化的特色方向,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清晰,特色不鲜明[3]。人才培养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①医疗卫生知识与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融合;②现有的人才培养层次不深;③现行体制制约医院信息化人才培养[4-5]。
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示图
2.1 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状况,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探索具有医疗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理念、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探索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解决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定具有医疗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7]。根据社会对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的需要,可以按照3个方向进行培养[8-9]:①医疗信息化系统使用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架构,掌握医院信息系统,包括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放射学信息系统、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以及移动医疗等系统的功能及应用,能够对系统进行维护,对临床医生进行相关应用和操作的培训;②医疗信息化系统技术服务人才,主要培养医疗信息化系统的运维和安全保障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架构,系统布局,具有医疗信息化系统及整个网络的运行、更新与维护的能力,保障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等方面技术能力;③医疗信息化系统研发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医疗信息化系统集成、相关应用项目研发及系统测试等方面能力[10]。
2.2 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构建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围绕社会对具有医疗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面向区域、贴近行业,全面制定具有医疗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体系。根据上述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例如对于医疗信息化系统使用人才,除开设本专业要求的课程外,还要开设卫生管理系统、医学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医学术语及编码、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培养模式可以按照“3+1”或“2+1+1”等[11-12]。
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本科4年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前3年完成原培养方案中3年半的课程教学任务,主要有公共课程、基础课程和大部分专业课程,最后1年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生职业规划方向将学生进行分流,进行个性化培养,按照未来的从业方向选择在校内或到合作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深入学习、培训、实习和毕业设计[13]。
“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2年主要学习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大学三年级开始在选拔考核、结合学生报名志愿的基础上按照专业方向组成相关特色班,将相关的专业特色方向的课程嵌入日常教学,这些课程由学校老师、从合作单位聘请的兼职教授共同承担,大学四年级按照不同的方向在校内或到相关企业、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习、实训(完成一定的实际项目)及毕业设计[14-15]。
2.3 构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根据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方案),以“理论教学模式+实验环节+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论文)”为教学改革的主线,建立比较完备的具有医疗信息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扩展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将课程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以及特色培养方向的课程;对于满足不同培养目标的特色课程,组织高校与行业、用人单位、合作企业及医疗卫生单位等专家进行论证,确定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选用或编写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实现产学研用相结合、理论实践实训相结合以及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材[16-17]。
建立比较完备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加强与行业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的共建工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
建设满足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为满足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高校、行业及企业中的医疗卫生类主体专业的师资及ICT类主体专业的师资,构建一支“学院派”与“企业派”相融合,既懂信息又了解医疗卫生知识,打造一支理论过硬、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学、科研团队。
2.5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探索满足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满足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摩克教学法、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以及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模式,对学习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探索[18]。
2.6 探索教学管理模式
探索教学管理模式,为医疗信息化特色应用型人才的成长和成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教学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以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重点,以网络课程为基础,以国内外优质课程为补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建立统一认证、统一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从学生入校、培养过程及就业等进行培养全过程跟踪了解,为改进学生培养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基础[19-20]。
2.7 探索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为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能力,还要探索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全校师生及行业、企业中开展医疗信息化特色人才培养的学习和讨论,形成共识。①提升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研究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探索应用型特色人才成长规律和培养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坚持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地、校企人才共育机制;②加强学生管理,在辅导员管理的基础上,推进班主任或导师管理制度,请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或导师,参与学生管理,加强学生专业理念、专业兴趣的培养,职业道德、专业方向等方面的指导;③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技能大赛,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指导教师参与学生技能比赛课题的指导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④加强宣传,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生源质量,加强宣传、广开就业渠道,在培养过硬的业务能力的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专业特色知名度,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利用社会和校友资源,主动邀请行业企业、医疗卫生单位来校招聘人才,指导和推介毕业生就业,提高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
在ICT类专业中培养具有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的特色人才,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医疗卫生知识与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高素质、复合型医疗卫生信息化人才,开拓毕业生的就业面,对于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医疗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1]梁承忠,庄竞.对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3(20):254-265.
[2]陈晓光,任伯绪,赵静.“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医学,2015,44(2):280-282.
[3]李如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取向与路径选择-基于国际化教育的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1-2.
[4]刘彩生.大学生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18):6-8.
[5]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33-34.
[6]余清臣,徐苹.当代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内涵:一种反思的视角[J].福建教育:小学版,2014(3):7.
[7]陈康柱,丁士拥,刘芳.地方高等院校与军队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与驱动力比较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7-18.
[8]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成才之路,2015(4):8-9.
[9]刘金辉.构建“双化”专业教学模式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J].网友世界,2013(1):67-68.
[10]黄艳洋,吴伟力,陈惠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14,36(6):14-16.
[11]袁力,焦红霞,秦斌,等.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发展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J].中国医学装备,2008, 5(10):26-29.
[12]徐金海.区域教育改革新范式:下城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4):20-23.
[13]郑钰莹,王辉,李友良.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2):164-165.
[14]杨俊兰,王泽生.基于CDIO理念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2-23.
[15]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65-70.
[16]曹彤,王能才,辛迈,等.基于Web Service的系统集成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2):1-3.
[17]刘乐乐,罗素琴,于姝燕,等.高校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 36(10):307-310.
[18]乐丽琴,贺素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6-27.
[19]李磊,滕蛟,于广华,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专业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 2015(1):30-32.
[20]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of characteristic talents of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pecialty
ZHANG Zhao-chen// 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16,13(2):137-14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medical schools and colleges in health resource application, the medical information training direction in information major, provide training for the community medical and health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deep integration of high quality, composite type,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with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method.Methods: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formation specialty direction, according to the target of cultivating talents, develop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raining progra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ystem and practice system.Results: Construction of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to explore three aspects of training target, namely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use talent, talent systems technology service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Conclusion: It can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on talents, develop more opportunities for graduates employment, promote the medical and health institu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rove medical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medical services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Characteristic talents; Training; Medical education
10.3969/J.ISSN.1672-8270.2016.02.044
泰山医学院重点教改项目(XZ2013008)“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背景下IT类专业医疗信息化特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672-8270(2016)02-0137-04
R197.324
A
2015-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