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河南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二科 安阳 455000
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李晓艳
河南安阳市中医院脑病二科安阳455000
【摘要】目的观察认知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神经损伤及认知功能的效果。方法选择80例PSD患者为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行常规+认知护理干预,对照组仅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前后抑郁症状、神经缺损情况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降低,MMSE评分均提高,观察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NS评分(12.00±2.8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20±3.35)分(t=6.04,P<0.05)。结论认知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早期康复,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认知护理干预;神经;认知功能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发生的一系列情感障碍症状,包括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思虑过多、睡眠障碍、易激怒、精神活动能力减退、食欲降低、紧张等表现,严重者会出现轻生、自杀等倾向,阻碍到脑卒中的康复[1]。笔者采用认知护理干预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效果确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01-2014-06收治的PSD患者80例,行CT、MRI检查后确诊[2],排除存在既往精神病史、神经疾病、失语症状、意识障碍的患者。采用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5~78岁,平均(70.52±6.80)岁;抑郁病程5~35 d,平均(28.52±4.31)d;脑梗死33例,脑出血7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7~76岁,平均(70.48±6.95)岁;抑郁病程3~38 d,平均(28.01±4.58)d;脑梗死32例,脑出血8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2组均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另给予早期认知护理干预。认知护理干预内容:(1)注重护患沟通:护理人员耐心地向患者讲解与PSD有关的知识,如发病原因、主要症状、治疗措施、护理方案、治疗效果等,使患者对自身的疾病形成正确的认识。给予患者优质、针对性的护理,鼓励、启发、引导其主动倾诉其内心对疾病的疑惑,主动分担患者面临的痛苦,给予理解、关心与必要的同情。(2)实施认知矫正:针对PSD常见的认知问题,设计通过直接提问、启发性提问等方法,了解患者的内心想法,对其中负性想法进行综合评估,拟定错误认知的矫正方法。采用自我监察表的方法,引导患者将错误认知、错误认知控制情况、正确认知加以记录,每周评定患者的进步,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3)开展辅助性康复锻炼:针对患者的抑郁、神经缺损以及认知功能减退的程度,帮助其实施早期康复锻炼。康复锻炼过程中,密切观察其各项问题的具体改善效果,以及时调整认知康复锻炼方案。
1.3临床观察指标[3](1)抑郁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分别以HAMD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效果,以MMSE量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测定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2)神经缺损情况:以CNS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2结果
2.12组抑郁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比较2组干预后HAMD评分均降低,MMSE评分均提高,观察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护理干预前后抑郁
注:组内干预前后比较,△P<0.05;干预后组间比较,▲P<0.05
2.2神经缺损情况观察组干预后CNS评分(12.00±2.85)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0.58±4.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CNS评分(16.20±3.35)分,明显低于干预前的(20.55±4.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CN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4,P<0.05)。
3讨论
PSD属于脑卒中疾病在情感方面的常见并发症,占卒中后患者的40%~60%[4],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活动能力、认知能力,还会减弱其对脑卒中治疗的依从性,不利于卒中后的恢复。由于PSD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国内外学者尚未能清晰地掌握其具体病因,多数研究者认为个人性格、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与此症状存在密切关系[5]。本文结果显示,认知行为干预护理方案不仅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的抑郁症状,还可促进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减退问题的恢复,使其生存质量得以有效提升。认知护理干预是以认知疗法为依据的一类护理方案,从引发PSD的心理因素出发,力图通过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行为以及功能失调性错误态度,使患者各类症状得到改善,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及操作性。笔者认为:(1)在实施认知护理干预时,必须从认知及实践两方面同时开展,确保患者在发现自身的不良认知后,能立即加以改正,并可通过践行使正确认知得到强化。(2)由于认知护理干预是以心理为切入点,在开展护理时,必须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鼓励,通过记录表等形式,使患者及时看到自身的进步,以激励其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善。本研究显示,观察组HAMD评分、MMSE评分和CNS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孙萍琴等[6]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认知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促进患者神经损伤和认知功能早期康复,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4参考文献
[1] 吴进纯,杨波,罗成凤,等.疏肝解郁胶囊配合综合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30例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4):419-420.
[2]彭芳,常红.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新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3,29(2):139-141.
[3]钟美容,马秋平,朱秀丽.认知行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J].广西医学,2009,31(10):1 553-1 555.
[4]肖美英,梁淑英.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的实施方法[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0):1 554.
[5]邓秋兰,庞玲玲,农丽月.支持性心理干预对社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预后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10,25(23):59-60.
[6]孙萍琴,周玲儿,杨永秀.认知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7):129-131.
(收稿2015-07-06)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12-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