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闯(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新课程改革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的探讨
刘 闯
(徽商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摘 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高职院校在新课改要求下如何进行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并对体育教师能力培养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能力培养
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实现素质能力培养和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新课改要求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体育知识的同时培养体育兴趣,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改革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对学生和体育教师来说发展空间相对广阔,在课程安排上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保证学生完成课堂学习的同时能够体验到体育的乐趣和魅力。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包括学校给予学生的体育教育,还包含家庭和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教育资源。
1.1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考核标准
高职院校会根据体育教师日常表现以及工作成绩制定详细的绩效考核方案,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体育教师奖惩、职务调整、增减工资的依据。但是这样的考核方案往往只关注教学结果,对体育教师的总体表现过分强调,同时由于不同教育任务的体育教师实行统一考核标准,强行将教学指标进行量化,这样的对比结果欠缺可比性和科学性。因此,实行此种考核标准无法准确地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教学能力、综合能力进行评价,将此种考核标准作为体育教师绩效考核标准也难以服众。考核标准既是对体育教师能力的客观评价也是对优秀体育教师的一种鼓励,不科学的考核标准不但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还会给体育教师带来消极情绪,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限制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能力以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
1.2体育教师教学观念
高职院校的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体系均由学校教育部门以及专家设计、制订,体育教师只能被动接受,并根据已经编制完成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在整个体育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体系设置上参与度欠缺,整个教学活动属于机械完成过程,没有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投入。传统的体育教学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求具有一致性,课程内容过分强调系统性并以竞技成绩为主要的考核标准,在组织形式上具有一定的规范性,高职院校会就课程进度进行统一安排,学生和体育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长此以往,体育教师就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目前,随着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中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师关于教学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的参与度提高,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被动性被逐渐淡化,但是体育教师在长期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传统观念却没有彻底改变,对体育教师能力的提升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1.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层次
现代体育教学系统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涉及科目繁多的系统工程,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对所有涉及的学科进行系统学习,通过多学科的科学运用,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所具备的知识是通过学生阶段的学习和工作中摸索积累的,由于高职院校并没有根据教学变化对体育教师进行及时培训,而体育课程本身需要体育教师消耗较多的精力和体力,导致体育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新知识学习,以前的知识也没有得到有效巩固,导致整个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知识基础越来越薄弱。
1.4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水平
高职院校体育科研的过程就是提高体育教师创新能力的过程,良好的科研成果不但可以提高体育教师的知识储备,还能够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科研水平和科研现状却并不理想。从高职院校体育科研整体水平来看,大部分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知识面相对狭小,缺乏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基础。同时,部分体育教师将科研过程看作是为了实现职务晋升而必须完成的任务,将纯粹的学术研究添加了过多的功利成分,这就造成部分体育教师急功近利,只在乎科研数量而不关注科研质量,致使整个高职院校体育科研缺乏原动力。此外,高职院校针对体育科研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对科研活动开始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充分落实,由于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控制措施,致使体育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时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不能为体育教师及时地提供相应的业务指导。整个高职院校体育科研团队没有建立统一管理制度,科研人才也较为缺乏,学术梯队建设不完善,存在团队成员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配合性,这样的科研现状势必对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产生阻碍。
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的最大区别在于,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专业能力较强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通常以就业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活动开展时具有双重属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既要满足高等教育要求,还要突出高职院校人才的应用性特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应着重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建立,以锻炼学生身体为目的,以实现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合作精神、组织能力为工作要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要注重以人为本,并结合多元评价法,让学生享受体育学习,进而实现体育教师的教学目的,提升整个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改革将“健康第一”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思想,并强调以人为本,此外还改变了传统教育中体育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状态,首次提出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在体育教学领域方面,新课程改革将学生身体发展、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参与能力作为体育学习的五大领域,并将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健康意识、合作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作为教育重点。新课程改革后的体育教育更加关注学生个体,教学活动针对性更明显,提高学生个体体育课程的参与度。另外,新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只设定了一个大致的范围,体育教师在课程安排上更具灵活性,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设置上,体育教师的参与度得到了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决策权,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进行课程安排,这对高职院校开设特色体育教育创造了条件。
4.1通过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提高体育教师利用能力
保证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标准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从广义上讲,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材料和教学环境,即不包括高职院校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实物设施、教学设备和教学材料,只包括所有有利于教学活动开展的社会活动、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它们统称为教学资源。高职院校体育资源包括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学教材、教学管理、教学目标、活动、评价机制等可见或直接可用的资源,也包括体育课程中蕴含体育理念和体育意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体育精品课程不断涌现,而且体育教学还呈现出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特点,体育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网络链接、论坛、微博、微信获取体育资源,并可以参与实时互动,通过使用检索功能,从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查询有价值的体育教育资源并为我所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网络体育资源的利用,建立网络体育教学体系,通过多种教学形式满足学生需求。
4.2通过科学的设置体育课程,提高体育教师课程设计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将体育课程设置为标准的三级课程,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将作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不但可以全程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进度安排等,还可以结合各个地区体育课程自主安排的特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科学地进行教材选择。首先,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材选择时要充分了解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自然特点、人文特征以及政治背景,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材。其次,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特点并结合本校具有的体育器材进行教学活动安排。再次,体育教师要熟练地掌握体育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价值,结合其特点和作用,详细地制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课程设置。最后,在进行课程安排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为体育课程的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要目标,以国家教育目标为行为准则,以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目标。
4.3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进行体育教师能力提升
新课程改革中强调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并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的,这也正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更注重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要求为准则,在进行体育训练时要侧重于发展与职业相关的体能训练,提高机体对特殊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保证学生就业以后可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与工作相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的开展服务于就业也终将作用于就业。所以,高职院校的体育活动是一个专门化的教育,通过体育形式,实现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以及身体素质的提高。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逐渐形成以体育教师为课程设置主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理论和技能学习。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能力提高,进而促进高职院校科研能力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彭丰.新课程改革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能力培养的探讨[ 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10).
[ 2 ]危轶.论江西省高职院校体育师资水平的现状调查[ J ].科教导刊,2014(11).
[ 3 ]周丽寰.高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与发展策略[ J ].教育与职业,2011(29).
[ 4 ]王丽,李林.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研究[ 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2(1).
[ 5 ]乔赛.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必要性与途径[ J ].河南科技,2012(3).
投稿日期:2016-03-28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5-136-02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9.075
作者简介:刘闯(1982—),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社会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