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一生终还是你自己的

2016-07-17 05:55程路
人民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奥数年轻人意义

程路

有句俗话:“要想小兒安,三分饥与寒。”中医认为,过度的喂养,孩子吃进了超出他消化能力之上的那些东西都是“毒”,但这个观念很多家长都不太接受,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营养不良。这种现象在家庭教育中更普遍,很多家长都希望“榨干”孩子的所有精力和时间,用来塞知识,如果孩子还留下了自由时间和剩余精力,他们就会充满不安和焦虑:我的孩子在玩,别的孩子都在做什么?

相较于2012年底我写《掠夺,以教育的名义》的那个时刻,这4年里,中国家长的焦虑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在上升中。许多家长不会用理性消化焦虑,成为阻隔压力的屏障,相反,还在不断地把接收到的各种压力加码转嫁给孩子。

尽管我们中的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样的压力可能对孩子不利,甚至适得其反,但“就像滔滔江水.样,你的孩子只是江水里的一小朵浪花,你不跟着它走,你就没路可走……”这是当年一位家长送孩子去学奥数时说的话,而这位家长的身份十分特殊,他是国内某顶级高校的数学系主任。他可能比其他任何人都明白,中国自1986年参加国际奥数比赛以来,获得过18次团体冠军,上百个个人冠军,而中国整体的数学水平又在什么位置,菲尔兹奖获奖者有过几人,中国对当代数学发展的贡献有多大。

2016年11月29日的《中国青年报》公布了‘个调查,多数人的心态与这位家长差不多,都有一种无奈的随波逐流感:虽然有65.1%的受访者希望家长们不要盲目跟风奥数热,37.2%的受访者担心一些奥数培训是对孩子学习潜力的透支,会影响其长远发展,但只有23.9%的受访家长能够扛住压力,表示不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学奥数!

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但家长们似乎都被一种集体焦虑所裹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2016年12月2日的《解放日报》就报道了学龄前儿童家长为孩子报名“思维训练班”的现象,而所谓的“思维训练班”就是学龄前奥数!该报道还讲了另一个故事,可能是对现有的培训机构有着各种的不满,一位三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在商务楼里借了教室自发组织了一个奥数班……

十多年前,在不上课的时间里,我还能在小区里看到很多奔跑玩耍的小学生,现在真是越来越少了,家长们都把孩子们送进了各种课外辅导班。今天的家长们见不得孩子们玩耍,见不得他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无目的的事物上。

孩子们的自由时间是不是真的没有用?

前两天编辑部同事分享了一则新闻: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这是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一次演讲中说的,他称之为“空心病”。后来徐凯文又做了跟进的解释,他说真正有问题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发现,确实有些学生有强烈的无意义感,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很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旦获得之后,内心还是空荡荡的……(《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9日)

北大新生,这些骄子中的骄子为什么还会在人生意义上感到迷茫?

有位专家对此解释说,年轻人感到困惑、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很正常,孔子也是到了40岁左右才产生了对人生意义的不惑之感。的确,回想自己成长的历程,不只是年轻时代,我的每个人生阶段都有过迷惑,因为前面的路总有很多未知因素。

但细想今天这些年轻人的“惑”,或许并不是指这种东西。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应该是对世间事物能够明辨不疑,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不是说开始有了人生的意义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十几岁时就知道此生要做什么了。而这些年轻人呢?

“自己真正的生活,却仿佛与我们(自己)毫无关系,做什么都不会再有情绪上的期待与波澜,不论怎么行动,最后都是死亡的结局……“我开始自闭,开始怀疑人生,开始想要消失,开始整夜整夜地失眠、掉头发。那时,站在六楼阳台向下望去,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是,如果我走了,那么一切无意义的痛苦都会结束……”(《90后北大生自白:不想活在优秀的固定标准里》,《中国青年报》2016年11月29日)这是一位北大学生的真实心声,她的话虽然有些极端,却也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实上,这些年轻人的无意义感,其痛苦远比因生活常识或经验不足而带来的迷茫要深刻、要严肃得多,在他们那里,意义感跟生死一样重要。

年轻时我们可以对自己此生要做什么感到迷茫,可以对如何与朋友相处感到迷茫,可以对找什么样的爱人共度一生感到迷茫,甚至可以对以上所有这些人生大事都感到迷茫,但年轻人不能在生与死之事上感到迷茫,即使在谈及人生的意义时也不应该,这并不正常。

这不禁让我们必须去思考,这些年轻人需要的意义感是什么,又是何时丢失的,丢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会与生死相关?!

“成长中,我们对世界的看法,都会经由某种形式的强权打压被不断驳回。就这样,生活的主体感逐渐消失,这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做任何事情、持有任何观点,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实质性改变。”“虚空感的心理源头就此形成,并表现为无法改变现实的旁观者心态与自我意识的消亡。”(《90后北大生自白:不想活在优秀的固定标准里》)还是这个年轻人的话,她认为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虚妄“战场”上,在单一维度的竞争中,优秀就成了唯一的标准,一切朝向优秀这.目标的努力才是可接受的,人生都笼罩在目的性之下。她曾经喜欢画画,但这种爱好因为偏离了目标而被“驳回”了。

这个学生用了“主体感逐渐消失”“自我意识的消亡”这些形容词,细想,这些优秀学生的迷茫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迷茫,而是对主观世界的迷茫,即他们直无法理解“我是谁”!

对“我”的认识,应该是大脑中一个集合概念,是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记忆和理解,对自己未来可能性的认识和想象。这很重要,这个认识没有建立完善,一个成年人会寸步难行。

但人并不是一出生就知道“我是谁”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研究专题即自我意识的形成,人是一点一点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孩子从出生后无法分辨“我”与外界,到岁左右逐渐能把自己的身体从外部世界中抽离出来;从三岁时开始有了“好坏”“成败”等概念,努力想用自己的力量把事情做成、做好来换得一种荣誉感,再到四岁前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占有物的价值;从五岁开始对未来社会角色和抱负进行想象,再到六岁开始更深入地把对自我的思考放到实践中进行检验和校正,乃至青春期把自我的目标与现实的行动全方位结合……(基于奥尔波特自我意识形成理论)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上,自我意识的形成从来都不是一个个体的行为,它其实是一个人不断社会化的产物。一个人社会化得越深,他对自我的意识就越深,并且能够在不断修正与探索中,对自我的认识形成一种可靠的概念,即:我相信我就是这样一种人,这样的人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即我们常说的有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自信,还包括对自己弱势部分的接纳,比如“我知道我跑步不行,我可以做点别的”。

猜你喜欢
奥数年轻人意义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有意义的一天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奥数是不是数学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