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自信力:担当与行动更重要

2016-07-17 05:55唐江澎
人民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终极价值精神

唐江澎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了,“新版高中课程方案”即将公布,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评价标准呼之欲出。在新一轮改革启幕的时候,我们需要探讨一个重要的话题:教育自信力。

是否可以这样定义:教育自信力,属于文化自信范畴,是教育者对“立德树人”教育价值的肯定尊崇,对教育规律的坚守践行,是心灵深处对教育改革前景的一份信心、一种期待。有自信力的支撑,我们才有不惮前行的勇气,才有攻坚克难的智慧,才有久久為功的定力,才能让体现国家意志的顶层设计变成校园里生动的教育现实。

增强教育自信力,需要我们确信教育的终极价值。当下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升学需求”僭越价值次序,凌驾于一切追求之上,成为教育唯马首是瞻的事实导向;“分的教育”演变为一些学校的“教育品相”与生态样式。其实质是将“科学获知”这尸工具性价值凌驾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价值之上;把人当作被训练的机器,把涵养熏陶的丰富教育活动窄化、僵化为与心灵隔离的应试行为,把人的精神完整性割裂成理性知识的碎片。这样的教育不仅无法培植学生热爱学习的强烈动机,无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持续动力,更会让学生在一次次急功近利的阶段目标达成中变得短视、被动、无奈和应付,失去自主发展、创新创造的活力与动力,并失去心系家国、关心人类的襟怀与抱负。

我们应当确认:“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将新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这种“人的灵魂的教育”才可以将“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才可以实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增强教育自信力,需要我们拥有推进变革的智慧策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倡导“精微变革”,就是把“口号”变成“方案”,在教育终极价值追求的宏观视野内,致力于探索合乎教育规律的变革路径,争取在课程、教学细分的具体领域内寻找到现实可行的实施步骤和方法策略。

增强教育自信力,需要我们以坚守的定力努力去实践。有教育研究者曾感慨:“教育改革很多时候被视为失败,其实不然,因为它们从来就未得到实施。”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来说,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担当,比批评更重要的是行动。也许我们的实践没有多少超前性与引领性,但至少我们从“分的教育”向“人的教育”努力前行了一步,一步又一步,久久为功,“每个明天都会比今天更美好”!

增强教育自信力,需要我们摆脱“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教育自信力一旦被资源要素绑架,办学者就会围绕生源、师资、投入等要素,依靠抢夺优质生源、集聚优秀教师、增大经费投入等方式实现学校发展。这种模式,放置于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格局中,实在是弊大于利。一所超级学校的强势崛起,总伴随着一批薄弱学校的雪上加霜,尖子生抢光、好教师挖光、名牌大学名额占光之后,整体教育生态会不断恶化!在发展动力上,应该依靠“专业驱动”,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生活品质来提升课程品格,改善教学品质,进而整体提升办学品位。

教育是塑造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样态。如果我们对明天还有坚定的信心,那就应该让今天的教育发生一些变化,哪怕这种变化不那么惊天动地,甚至微不足道,但只要心怀远方,这样的行动必然会获得历史的意义。

猜你喜欢
终极价值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拿出精神
一粒米的价值
终极发明师
“给”的价值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擂台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