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20杭州峰会设计思维看教育

2016-07-17 07:19陈平
人民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杭州峰会思维

陈平

2016年明,在中国杭州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是近年来中方主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国际峰会。G20峰会级别高、规模大、任务重,涉及部门多,同时,当今的全球经济正处在低迷时期,G20杭州峰会能取得圆满成功,“开出了活力,开出了信心”,这与大会组织者周密设计及精心安排分下开,与政府部门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子环开。G20杭州峰会,展示出我们所具有的大设计思维及大格局气魄。

设计思维,把G20各项目、各要素、各环节串联起来,犹如项链的一根红线,把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熠熠发光;设计思维,放大了G20杭州峰会的价值与意义,赢得各方赞誉。

设计思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

设计本身是一种思维活动。设计思维,就是在思维中强化设计的特性及其对思维的影响,也揭示了设计思维与其他思维的根本不同点。所以,设计思维是以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为目的而进行的分析、研究、构思、规划等思维活动,这样的活动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也需要创造性的思维突破,是一个多种思维叠加的较高级认识活动。设计思维,最终要能提出一个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案或策略。

设计思维,是一种核心竞争力。“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邓小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这‘时期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中的杰出成就。要是没有邓小平当初对中国未来发展作出的大胆设计,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富强。在这个宏大的时代,设计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设计思维不再局限在艺术领域,而是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包括教育

当下的教育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这样一个时代需要有大设计,需要我们用设计思维来思考教育,需要我们用设计思维来解决教育问题。

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工作精神

设计思维一般需要具体的设计对象,它有明确的目标,是围绕一定的任务、项目或者问题展示的思考及工作。比如,G20杭州峰会的各项工作,外交、会务、安保、宣传、文艺、交通等,都要围绕“向世界展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一目标以及落实“西湖风光、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这.任务展开。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设计思维意味着平时的工作要克服随意性,防止想到哪儿干到哪儿,让自己迷失在工作中。我们的工作目标要清晰,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没有想清楚或者目标不清的事少做,最好不做。比如,整个学期的工作或者活动设计可以分成几个项目,工作要有一定的提前量,要有充足的时间谋划要做的事。又如,在高三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及学生学习需要设计几个板块:“走进高三”“享受高三”“挑战高三”“百日励志”“拥抱黎明”“高考,我来了”“今天毕业了!”每一板块都有明确的目标及详细的活动流程。虽然高三很忙,压力很大,但如果按照这些设计紧密的板块去做,整个高三阶段就会有条不紊,稳中前进。

设计思维,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尤其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工作精神。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问题意识;二是要把问题解决作为工作的目标。设计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深度挖掘问题产生的原因,系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积极评价问题解决的效果,不断追求问题解决的质量。

从全局出发进行科学、系统的思考

2015年12月,G20杭州峰会Logo正式向社会公布,在发布会上,設计团队具体介绍Logo的释义及设计过程。之后,设计团队又花了3个月时间,制作出一套3本的《2016年G20峰会视觉识别系统规范手册》,就会标在各场合使用的要求进行了规范。“从机场到主会场的不同空间,从传统物料到数字媒体的不同载体”等,为峰会提供了系统性平面设计方案。

这项工作带来的启示是,如果要形成具体的规划,规划必须科学且可执行。科学思维,是设计思维的基础。没有科学性,设计思维就没有价值,这是设计思维与纯粹的艺术创作思维的不同之处。具体到学校教育,比如,学校在考虑学习环境及课程设置时应该将学生放在思考的中心,设计应当围绕学生展开,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这就是教育设计思维的科学性。

教育中的设计思维运用其实古已有之。殷商时代的学校称为 “库”。《礼记》曰:“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库,养庶老于下库。”郑玄批注:‘上库,右学,大学也,在西郊。下库,左学,小学也,在国中王宫之东。”这样的学校设计思想是符合学生实际的,小学因为孩子小,所以一般设置在宫廷边上;大学,孩子大些,可以设置在郊区,这样便于孩子安静读书,少受不必要的社会干扰。传统的学校设计思想,将学生置于思考问题的中心,运用的就是设计思维。

系统设计、统筹考虑是教育设计思想的核心。几年前,我校与另一所学校合并组成了.所新学校。那年暑假基本没有休息,我们都在考虑学生分班及教师课务安排问题。其中最难解决的是教师的任课安排。由于来自不同的学校,规模不同,一所学校教师多,另一所学校教师相对少。这样,排班时就要尽可能考虑让每一个班级都有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任课。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有一定差异,要考虑让每一个班级都有骨干教师任课。学校还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男教师少,女教师多,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让每一个班级都配备有男教师,以免学生产生“审美疲劳”。这些问题掺杂在一起,非常复杂,学校管理者只能系统思考,整体规划。

学校系统是一个组织。这个组织包含办学理念、教育目标、管理制度、行为规范、课程体系、师生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等各要素,这些要素是一个有机体,相互难以分割。要让这个组织焕发活力,就需要让各要素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用共同的价值观统揽全局,让其发挥整体优势,提高学校的发展力。设计思维的运用显得格外重要。

学校发展主要是在自我完善中实现的

2016年G20峰会为何选择杭州?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杭州的城市精神在于勇于超越,不断创新。作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杭州拥有全国超过三分之‘的电子商务网站,也是全球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交易平台和全球最大的电子支付平台。这.切让杭州成为世界新经济的一个成功样本。鉴于此,2016年G20峰会把“创新”作为峰会的四大议题之首。

设计思维,重要的特质就是超越与创新。设计的对象本身就是尚未开始的事件或者项目,对即将去实践的事进行设计、谋划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创造意味着不故步自封,意味着思维突破,意味着对新事物及新生活的向往及追求。

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超越。不同时期定会有不同的教育问题,诸多新的挑战需要用设计思维来应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当锁换了,手中的钥匙还是原来的,无法打开这把锁,更打不开这扇“时代之门”。

设计思维,不仅是一种认识,更是一种行动,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G20杭州峰会以桥为形象的Logo设计,花费了设计团队大半年时间才完成,前后进行了8次大调整,小改动更是无数。每一次改动都是不断完善及提高的过程。画面中一丝一毫的变化,都体现出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

教育变革不应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更多是依靠“和风细雨”式的“改良”或“改善”。“改善”是一种永不满足、持之以恒、目标坚定、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的生命状态。改善是一种“大象无形”式的力量,虽难于察觉,但其力量无可阻挡。持续改善,也蕴含了学校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学校发展就是在持续改善中,而且主要是在自我“改善”中实现。

教育设计的审美基因

设计,一开始就带有审美基因。G20杭州峰会期间,一组反映钱塘江两岸灯光秀的照片,刷爆了微信朋友圈。钱塘江两岸11幢高楼在夜幕下变成了.幅巨大的屏幕。随着灯光的流动及变化,屏幕上展示了长约12分钟的动画大片:钱王拉弓射潮,春天鸟语花香,夏日荷叶田田,机器人劲歌漫舞等,耀眼惊艳,震撼人心。设计,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设计思维,需要具备美的眼光。经过设计后的校园应该美丽而有创意,能够让孩子们无限憧憬,流连忘返;设计后的校园既具有个性,同时又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品位。

设计思维,需要遵循审美规律,为学生创造本真、生态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之美是美的最高境界。过多人为雕琢及涂脂抹粉式的校园美化,是低俗没有美感的设计。一个冬天,我在一所学校的校园里看到,一个类似葡萄棚的架子上长满了绿色的植物,上面还有很多紫色的花,当我走近一看,上面挂满了塑料的紫藤花。我突然觉得,这样的景观设计大大降低了学校的品位。

设计思维,需要学校管理者抛弃简单粗俗的想法及做法。比如一些学校为了激励学生,为了提高所谓的“学习效率”,在学生能看到的每一个角落,如柱子、楼梯、走廊的天花板等都写满了公式及定理,教室里写上了“就算撞得头破血流,也要冲进一本线的大楼”“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等标语……

教育设计,在追求创意及高雅的同时,也需要有教育性,粗俗的设計、不良的文化氛围,会影响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这其实是反教育的设计

设计思维,不仅要把事做成,而且要把事做得漂亮、有创意、有品位。尽可能地追求完美,是设计思维与其他思维的不同之处,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猜你喜欢
杭州峰会思维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美借北约峰会煽动对抗中国
杭州龙井茶园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杭州旧影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G20匹兹堡峰会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