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乡土的传统文化课程——巴蜀中学《巴渝文化探究》例谈

2016-07-17 07:19周刘波
人民教育 2016年22期
关键词:传统历史探究

周刘波

《巴渝文化探究》是重庆巴蜀中学的校本课程,课程挖掘巴渝地区的历史沿革、历史遗存、历史人物、文学艺术、文化精神等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具有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学习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经过5年的不断锤炼,今天看来,这门课程从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资源出发,努力解决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地问题,入脑走心,提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搭好课程框架,明确内容选择

从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出发开发和实施《巴渝文化探究》校本课程,这一决定是基于全面、辩证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作出的。在选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内容时,我们在“扬弃”的基础上,确定了内容选择的“三个结合”原则:结合重庆本地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青少年的认知规律。

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更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也包括当代重庆人在继承基础上对文化的新发展。

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围绕巴渝文化主题,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研发有实践价值、推广性强的系列校本课程?经过反复考量和论证,我们确定了《巴渝文化探究》课程框架,如图。

具体而言:《巴渝历史沿革》板块旨在展现巴渝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让学生了解巴渝地区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巴渝历史遗存》板块旨在呈现巴渝地区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历史遗迹、考古发现、历史文物、文化遗产等,讓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究学习感悟家乡文化;《巴渝历史人物》板块是要充分强化“人的教育功能,让学生从巴渝地区杰出历史人物的优秀品德、人生态度、价值情感中,感悟他们的人文理想、民族精神和文化积淀;《巴渝文学艺术》板块则是通过学习巴渝地区的文学、艺术,让学生感悟巴渝文化的人文精神、审美观念、文化形式等;《巴渝文化精神》板块是要用“负重自强、敢为人先、兼容开放、同舟共济、重信好义”的巴渝文化精神感染和影响学生。

在课程实施中实现体验和探究

解决了《巴渝文化探究》的内容选择问题,摆在课程团队面前的挑战就是课程实施。要将编制好的《巴渝文化探究》课程计划付诸实践,既需要忠实地执行预设的课程方案,又要调试、修正,以适应各种具体实践情境的特殊需要。此外,实施过程还是一个课程创生的过程,师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巴渝文化探究》新的教育经验,从而完善《巴渝文化探究》的课程设计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教多少”,而在于“教什么”和“怎样教”。我们认为,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文而化之”的过程,也是“实践化之”的过程。因此,我们结合《巴渝文化探究》课程实践性特点和高中生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提出学生在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完成“体验”和“探究”两大任务:一方面体验巴渝文化,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另.方面探究巴渝文化,培育主体意识,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兴趣爱好

那么,具体活动如何组织呢?这关系到课程目标能否落地。我们的方式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把握好四个要素:实践活动的主旨、教师的有效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控制和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其中,教师的有效指导尤为重要。在活动中,我们规定教师指导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破除“教师中心”,教师退居 “幕后”。课程团队对每个《巴渝文化探究》学习板块规定了基本课程内容后,会提出个性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但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走到“前台”,让他们“动”起来,促进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对巴渝文化进行体验和探究。

实现教学方式的四个转变。一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二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需求;四是最大限度地使用启发式、发现式、问题解决式等教学方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实践活动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构建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学程序。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实践的氛围,把握实践的深度,运用评价和激励手段促进学生体验和探究。

几年来,在课程团队指导下,学生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探究”主题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开展了“‘寻龙诀——探访身边的巴渝文化”大型主题实践活动。学生自主进行,但课程团队提出了实践活动建议:

1.探寻巴渝文化历史(寻访古迹、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历史名镇和街巷等)。要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由父母带领或结伴寻访,参观一处能反映当地历史、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风景名胜、历史遗迹、文化公园等。了解家乡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

2.感悟巴渝文化习俗(调查、探访、参与巴渝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参加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3.感悟巴渝文学艺术(川剧、变脸、诗词歌赋、历史人物故事、佚闻掌故等),可采取合作探究小组的形式开展,小组人数控制在3人以内(含3人)。作业要求:完成相应主题研究报告(包含文字、图片、访谈记录、手绘简报、活动详细计划书等),要求图文并茂(可以提交短视频,需要附文字说明)。内容要有真实性、独创性,杜绝从网络下载资料或抄袭他人作品。如果有引用他人资料的地方务必注明出处。在作业完成过程中有任何疑问,可寻求任课老师或同学的帮助。每学期,学生们的“探访身边的巴渝文化”考察报告要编辑成册,成为珍贵的教学资料。

《巴渝文化探究》组建了“巴渝文化户外实践考察活动”小组,成功开展了.系列主题鲜明的巴渝文化户外考察活动。

开展学生实践活动,激发了他们保护文物、热爱家乡历史文化的主人翁意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反思意识增强,已经能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例如,有一位学生在探访古代巴国将军巴蔓子墓后,针对该文物遗址保护不善的问题,给相关文物保护单位写下了自己的建议:“请相关部门做好清洁卫生”“应该加强宣传,让更多人知道蔓子将军,增强重庆人的自豪感”“请将与历史人物无关的东西全部搬离,保持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稚嫩又尖锐的意见,得到了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的回应,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成立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社团也是《巴渝文化探究》学生实践活动之‘。我们与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联系,在他们指导下制定了《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章程》《学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协会要求及工作原则》。该学生社团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身边历史文物的保护、监督、巡查工作,防止文物的人为和自然损毁、破坏以及他用,唤起全社会对历史文物的重视。

引入校外资源,建好校内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极富主动性、创造性工作,不限于书本知识,也绝不仅限于学校内的各种资源。它是涉及重庆地区、学生身边所有有利于课程实施、课程目标达成的教育资源,弥散在学生身边的方方面面。

《巴渝文化探究》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解决课程核心团队的问题。我们的教师队伍优势很明显:有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年轻、有.定科研能力、有教育情懷等。但也暴露出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有关文化、文物的专业性问题把握不了等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校外社会资源,邀请了文化学者、历史专家、文物保护专家等加入到课程开发中来。

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不能够一板一眼地讲,坐而论道地空谈,《巴渝文化探究》还要增强课程资源的体验性。我们注重营造巴渝文化的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自觉地形成认知、生成情感。例如,《巴渝文学艺术》板块要讲到中国戏曲剧种——川剧,请川剧艺术家走进校园,表演和讲解川剧艺术,学生们能直观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离不开一套高质量的校本教材。《巴渝文化探究》系列校本教材的编写,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更不是摘抄、拼凑一些巴渝文化知识。该套教材突出了地方特色、使用价值、探究性和趣味性四个特点。

编排体系上,注重科学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操作性兼顾的原则。每个章节在特定课程内容之后附实践案例;版面设计图文并茂,直观地呈现巴渝文化内涵。作业以考察报告、文物保护建议、历史小报、摄影展览等形式为主,实践性、开放性、灵活性强。

互联网技术快捷、高效的特点,也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课程团队借助微信平台,创建了“巴蜀云国学”微信公众号,设置了“国学推介”“国学思辨”“巴渝文化”“课题动态”“学生习作”等栏目。其中,“学生习作”栏目推送了课程实施中学生形成的考察报告和文物保护建议等,增强了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

激励探究,注重个幽心剩介

在课程评价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避免将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窄化成一张试卷。因此,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设计:

注重评价学生的实践性成果。例如,巴渝文化历史遗存考察报告、巴渝文化历史人物研究报告、巴渝文化制作(如川剧脸谱、绘制寻访巴渝文化历史遗存地图等)、文物保护建议等。评价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知识习得、探究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等方面进行考察。

注重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不仅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巴渝文化探究》课程的过程和结果,更在于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究,提升他们了解、领悟传统文化的兴趣。

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尤其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变化。例如,对所学巴渝文化内容的清感倾向、对巴渝文化认识上的变化等。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及时参照改进。

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解决好“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开发”“路径创新”“课程评价”等问题,离不开学校在政策、资金、人员和课时等方面的支持,更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文化支撑。

猜你喜欢
传统历史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少年力斗传统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清明节的传统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