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科学发展

2016-07-17 06:34余慧娟 赖配根
人民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质量发展教育

余慧娟 赖配根

为什么提高教育质量会成为“十三五”规划建议关于教育发展内容的主题?今天我们聚焦的教育质量,与之前一直在提的教育质量,内涵有变化吗?怎么把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基础教育中去?基础教育应该怎么抓质量提升?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走进了刘利民副部长的办公室。

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基本普及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谈质量,跟我们现在提质量,内涵是不一样的

《人民教育》:刘部长,您好!今年教育部公布的工作要点,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的命题,这跟我们过去提教育质量有什么不同?

刘利民:对教育质量问题,大家始终很关注,只不过现在成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时代命题。去年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强调要提高教育质量。这时提质量跟过去提的背景不一样。2010年出台的《教育规划纲要》,强调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这是两个并行的目标。但现在我们更强调内涵建设。这当然不是说,教育公平问题全部解决了,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基础教育,在公平方面总体上落实得比较好。

《人民教育》:这有什么具体表现呢?

刘利民:比如说学前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09年的50.9%大幅提升到2014年的70.5%,提前6年完成了《教育规划纲要》的目标,2015年更提高到75%,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个跨越是很大的。但75%还不算基本普及,我们第三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恰巧跟“十三五”并行,准备再用5年的时间,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基本普及。这是我们推进基础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数据。

又比如义务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我们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截至2 015年底,全国已经有1302个县(市、区)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87%,“十三五”期间达到90%不成问题。

再说特殊教育。2 011年全面实现“普九”后,我们发现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仅为76%,有8万未入学。2 014年,国家启动了“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过去非常低,在2000元以内,跟普通学生没有多大差别,体现不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现在很多地方已经达到6000元。目前,上述8万残疾孩子,有4万随班就读,2万在特教学校上学,还有2万属于重度残疾,我们就送教上门,让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初步测算,2 015年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85%,成绩喜人。

关于农民工子女、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问题方面,工作成效也比較显著。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统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两免一补”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我们依照一人一号、终身不变、籍随人走的原则,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学生电子学籍,便于对学生转学、随迁进行服务与管理。我们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关爱机制,保障留守儿童不失学、不辍学。下一步,还将按照国务院2016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人民教育》:这几年义务教育阶段“改薄”力度也很大。

刘利民:从2010年开始,随着《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中央提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集中力量支持解决“教学装备短缺、县镇学校太挤、农村学校太弱”等突出问题。从2013年起又提出“全面改薄”,中央财政投入2000多亿,经过3-5年的努力让所有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具备基本教学条件与生活条件。其近期目标已经达成,寄宿学生每人1个床位、每个学生都有合格的课桌椅、厕所要有足够厕位等2 0个底线要求总体上已经达到。“改薄”的同时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解决边远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留守儿童地区的校舍紧张问题,解决中西部城镇化较快地区大班额和超大班额以及住宿紧张问题。

正是有了上述这些发展,为提高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提高质量自然而然摆进了我们下一步发展的规划里面。在一些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基本普及目标没有达成之前谈质量,跟我们现在提质量,内涵是不一样的。

不仅仅盯着升学率如何,而要看是否创造了适合教育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环境《人民教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战略主题的阶段,基础教育如何实现更好的发展?

刘利民:最重要的就是要用中央提出来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领基础教育的发展。五大理念不仅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也是教育发展的理念。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基础教育发展动力的问题。教育规模、外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特别是现在要解决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就必须创新。大家认为,基础教育今后要发展,要提高质量,已经到了非综合改革、非创新解决不了问题的地步。十八大以来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改革工作任务,比如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本身就要求一种创新思路、一种综合改革,绝不是简单改革考试方式,而是要通过考试评价的改革,引导基础教育下一步的改革发展。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从面上看,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协调东中西部发展,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不均衡发展局面的时候了。尤其是在城镇化迅速推进的情况下,基础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截至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但是义务教育人口城镇化率达72.55%,其结果,是出现了城镇大班额现象。这给我们提出:怎么通过协调发展解决基础教育结构上的问题。“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校际协调、结构协调。

《人民教育》:绿色发展如何体现在基础教育发展上面?

刘利民:主要是要解决教育生态和谐的问题。当然,绿色发展也包括学校要对孩子进行生态教育,但重点是要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多年来通常的教育指挥棒,就是考试,唯分数论;学校教育始终盯着冷冰冰的分儿,忽视了活生生的人。所以,中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基础教育要绿色发展,就要回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来。那么,对中小学或区域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就要改革,不仅仅盯着升学率如何,而要看一所学校或者一个地区是不是创造了适合教育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大环境。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我们首先从自身做起。2013年,出台了《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努力解决“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等问题。2014年,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努力转变高中教育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并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但这离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还有很长的距离,尚需多方努力,综合改革,久久为功。

《人民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基础教育如何实现开放发展?

刘利民:我们要积极而有序地参与像PISA测试这样的国际教育评价项目,开展互换学生、合作办学等交流,同时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要率先完成。对此这些年我们有很好的实践,受到联合国的高度关注。

对国外一些好的教育理念、做法,我们要吸收、消化、借鉴。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过去我们对自己教育的评价是自拉自唱,对我们基础教育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并不清楚。这不是仅仅靠一次PISA测试就行,我们可利用国际上公认的一些办法、理念,包括数学模型、计算测量工具,对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和比较研究。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创新。比如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既研究国外高中课程标准的理念和通行做法,又要保持我国的特色,把这个年龄段的中国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有机地融合到课程标准当中。同时,我们把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也纳入到课程标准里来。这样,我们的课程标准将来就可以检验高中教育的质量。这个如果做好了,我国的高中教育就能站在世界的前列。

《人民教育》:在共享发展方面,基础教育如何进一步促进公平正义?

刘利民:教育的公平,主要在于资源的共享。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前些年“改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希望在短时间内让老百姓对教育逐步满意起來。教育公平的核心是教育资源能不能共享,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我们现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目的就是让学生人人都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五大发展理念,核心是教育质量的提升,目标是教育现代化。

质量观的问题,主要在行政领导干部,在整个社会层面《人民教育》:内涵发展与规模发展不同,很难立竿见影,对此,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准备?

刘利民: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教育也是如此。教育发展得好不好,不仅看一个地区教育的投入如何、考上了多少大学生、学校建筑盖得如何好,更要看整个地区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不是真正立德树人了。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观,是我们如何认识教育的质量。

产品质量可以用科学的检测手段来衡量,但人的发展不是简单靠数据就可以测量出来的。一个人是不是成才了,是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了,要靠时间检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短期内看不见效果的一项任务。所以,基础教育这一工作特别要求我们要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不行,尤其是做教育不行。

《人民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

刘利民:质量观的问题,主要在行政领导干部,在整个社会层面。我们社会如何看教育,领导干部如何看教育,这是最主要的。

老百姓给教育提出许多热点、难点。一些地方领导,不去解决这些热点难点,光去解决升学率,这是政绩观的问题。你说你那儿出了一些大学生,有上清华北大的,但你有没有看一看区域内还有多少辍学的,还有多少孩子没法上幼儿园?你说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但你那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收入低于当地公务员的水平,这能叫教育优先发展吗?我们希望今后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各地能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像整个社会不再唯GDP,教育也要不唯升学率,确实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基础教育的管理机制是省级统筹、以县为主。我们必须加强省级统筹,让正确的质量观、政绩观变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识。就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一个个县、一个个省开始,自下而上,积少成多,积小成为大成,让大家从关注教育的规模、外延发展逐渐过渡到更加重视质量、内涵发展上来。

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还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

《人民教育》:在您看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什么?

刘利民: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改革是核心,而课程改革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队伍建设。所以,中央在提出提高教育质量之前,就非常有先见之明地提出来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提出要培养“四有”好老师。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提出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也就是说,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从教育最薄弱的地方——乡村教师抓起。乡村教师有330万,而我们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有900多万。如果我们把这支队伍建设好了,整个农村的教育质量提升了,教育发展均衡了,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就会提升,这是判定教育办没办好的重要标准。

《人民教育》:我们知道,这几年来,教育部在提高教师队伍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质量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刘利民:比如“国培计划”,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共培训教师700多万人次,其中农村教师占96.4%,基本实现了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的全覆盖。又如特岗教师计划,这些年到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当特岗教师的大约有60万,在当地农村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这些青年教师3年期满后,自觉留下的比例相当高,接近90%。这是通过政策导向,从最末梢、最薄弱的地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开放让教师们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甚至派到国外教学,使他们有更宽的眼界,采他山之石以攻玉,从而丰富、提升我们的教育。

《人民教育》:但要从整体上提高教师质量,还有很多艰苦的工作要做。

刘利民: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还是要提高教师的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大家羡慕的职业。如果大学毕业生优先选择当老师,那教育就非常好了。

另外,选什么人来当老师,不应只看学历,而要看他是否热爱教育。最近我到南方,发现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选择当老师,他们非常热爱教师这一职业。他们很多不是学师范的,教小孩子英语,语调很好,白板用得很利索,课也上得不错。教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没有什么高深的学科知识,就看你用不用心。你真正用心了,处处为学生着想,理解学生,激励学生,启发学生,你就可以是好老师。可现在一些年轻人,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自己也不太热爱教育,甚至鄙视这一工作,不得已当教师,他心态就不一样,怎么能成为好老师呢!

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科学发展,才会事半功倍;不尊重教育规律就没有科学发展,就会低效甚至无效

《人民教育》:您在教育部分管基础教育5年多,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有什么体会?

刘利民:这五年,恰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形势也非常好,所以基础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的体会是:

第一,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环境。比如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开了以后,每个省都开,这本身就是对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支持。

第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实践证明,尊重教育规律才是科学发展,才会事半功倍;不尊重教育规律就没有科学发展,就会低效甚至无效。

第三,我们国家这么大,各地教育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所以既要有国家的统一号令,又要结合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来发展教育,这才能形成基础教育万马奔腾的景象。

第四,教育不是教育部门一家能办的事儿,必须形成社会共识、各地共识,齐心协力发展好基础教育。尤其在形成地方共识方面,要注意调动各地的积极性、主动性,毕竟基础教育要靠省级统筹。

第五,要有前瞻性思维和国际视野。教育发展一定要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要适度超前。比如我们制订《教育规划纲要》,这是前瞻性思维。另外,推动教育发展,既要看到基本国情,解决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也要看到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使我们的教育不落后。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实干出来的,有着丰富鲜活的实践,我们下一步要总结提炼出一些经验、理念,与全世界共享。

第六,政策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符合国情、省情。这些年我们出台的基础教育方面的政策、文件,之所以能得到战线的拥护和落实,就是因为它们经過几上几下反复的调查研究讨论,经过向县教育局长这一层面征求意见,有的还征求了教师、校长和家长的意见。这就接地气了,能落到实处。

第七,作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我们对各地更多的是进行指导和督导、监督,使国家出台的政策能落实到位。基础教育的体量很大,在校生2亿多,其中学前40 00多万,义务教育1.5亿多,高中3000多万;教师1400多万,学校及幼儿园50多万所。要想把基础教育办好,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统一思想,使教育政策法规能切实得到执行。

《人民教育》:这次访谈内容非常丰富,给我们的启发很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您的教育情怀和智慧,我们相信基础教育的明天必定更美好!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质量发展教育
二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睡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