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新闻的网络传播有效性研究
——以“巴黎暴恐事件”为例

2016-07-17 16:49蒋慧珺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新媒体研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恐怖事件客观性新闻报道

高 雪,蒋慧珺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

灾难新闻的网络传播有效性研究
——以“巴黎暴恐事件”为例

高雪,蒋慧珺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近年来,从世界范围内多次发生的恐怖事件来看,恐怖主义的活动范围已经从西欧、中东、拉美三大热点地区向全球各地区和国家蔓延。同时各国媒体对恐怖事件的相关报道也提到世界层面,在这个过程中,网络传播的广泛性使恐怖事件的新闻报道得以传遍世界各地,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文章以“巴黎暴恐事件”的系列报道为例,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探析新闻客户端如何使灾难新闻获得更为有效的传播。

灾难新闻;巴黎暴恐;新闻客户端;有效传播

灾难性事件分为天灾、人祸两种,“巴黎恐袭”是一次典型的“人祸”型灾难事件,惨烈性、发生地所在城市的重要性以及对国际局势和世界和平的巨大影响性使其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也让世界人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恐怖主义的危害性,反恐决心与信心变得空前坚定。

在此次“巴黎暴恐事件”中,人们获取事件信息和追寻事件动态的最主要方法就是阅读或观看新闻。在新闻的呈现上,新闻客户端不仅可以满足人们阅读文字、查看图片、随时随地了解事件后续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插入短视频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看到事故现场的情况,因此成为网民关注此次恐怖事件的主要渠道。通过对新闻客户端在此次事件中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本文发现其对灾难性新闻的有效传播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 以客观性为支撑

马克思曾强调“应当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能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这就是客观性原则,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即“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全世界新闻工作的一个原则和规律是“用事实说话”,但是这里的“用事实说话”本身就包含了两个坚持,即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坚持新闻的倾向性。一般来说,想要实现新闻报道的完全客观性非常困难,同时也自相矛盾,因为人们报道什么事情,这本身就是思想的产物,必然会有报道者个人感情的介入。报道者会在潜意识下不可避免地将自己放到正在描述的情景之中,在这一过程中,报道者会基于个人对事实所持有的情感倾向,对事实事物进行连续性阐述。

但是,报道的客观性与报道者的情感因素之间是有主次之分的,记者报道的是客观事实,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巴黎暴恐”事件,他的个人情感倾向也只能附加在所报道的事实上,没有客观事实的抒情性文章不是新闻。因此,客观报道是情感因素的有力支撑。同时,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观点,受众是有主动选择权的,没有真实性、客观性的新闻不是他们需要的,即使掺杂进再多感情因素,他们也不会接受这样的报道,受众对事件真实情况的需求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转而寻求其他媒体。新闻客户端对此次暴恐事件的报道虽然情感基调非常明显,但是由于其始终坚持以客观性为支撑的准则,所以从事件报道的初期就获得了关心此次事件的广大网民的信赖。

2 用情感为报道升温

在网络环境下,价值观、情感、信仰的交流与分享越来越多的被添加到传播中,即新闻在传递事实的同时也夹杂着越来越多的价值判断和态度好恶。无数网络传播的效果证明,新闻的“温度”很重要,而新闻的“温度”有无、高低,取决于一则新闻中情感因素的有无、多少,这些情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受报道者主观情感倾向或其所在媒体的客观要求制约。一般来说,报道者和媒体通常是根据他们以往报道的经验来进行后续或以后的新闻报道,比如如果上一次的报道由于情感因素的加入获得了惊人的点击量,那下一次的报道就会特意加入情感因素来赢取关注,如此就会得出一个不是很绝对但确实经过反复实践得出的结论:大多数看网络新闻的人都是比较感性的,他们更偏爱有情感、有“温度”的新闻。根据对大量灾难性新闻的网上点评量、好评度和日常生活中被提及次数的观察,此结论屡试不爽。

网络世界中,每一个个体的声音都是微弱的,只有当他们属于某个群体时,自己的声音才能被放大和被更多人听到,所以个体网民很容易主动融入某一群体。大众心理学认为,群体有一些非常明显的特点,比如他们的集体心理比较极端,集体“智商”低于个体的平均值,而与“新闻的温度”关联性最大的是群体更易情绪化这一特点。情绪化最明显的结果是群体更容易受情感支配而非理性支配。由此,我们可以验证前面的观点“有感情的新闻更易赢得广大网民的关注与肯定”。但是,新闻报道者是不被允许在报道中直接抒发情感、表达自身感受的,他们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给报道赋予情感色彩,让其“升温”。图片和语言文字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由它们构成的“网络印刷品”可以在给受众以视觉冲击的同时又在情感上给受众以触动。

3 贴合受众心理

虽然灾难性新闻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客观性是其被受众接受的必备前提,但是,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不同身份、地位的居民对城市的认知也可能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即便做到了客观性与情感性的交融,还是需要考虑赋予新闻的情感因素是不是能触动大多数受众的心。

对于灾难新闻来说,最能打动人心的新闻往往带有惋惜、悲愤、同情、沉痛这几种情感,新闻客户端中所有关于“巴黎暴恐”事件的报道,在阅读或观看时,都可以让人体会到上述某种甚至几种情感,而这是通过他们在新闻中引用的评论、照片以及运用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而不是来自报道者的直接抒情。

在带着情感的温度对事实进行客观报道方面,新闻客户端很有优势,因为他们的传播受众多为感性大于理性的普通网民,就好比阅读报纸的多为理性大于感性的知识分子或社会上层人士一样。当然,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的今天,在智能手机越来越受青睐的时代,越来越多理性大于感性的人们也在用新闻客户端看新闻而不再习惯性地去读报纸。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受众阅读客户端新闻还是纸质新闻,结果是一样的,“有温度”的新闻都会受到关注、得到好评。关于这一点,新华社著名战地记者聂晓阳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他认为,从智力上说,一个科学家和一个鞋匠没有可比性。但是从情感上说,两者没有任何差别。

4 结论

在对灾难性事件的报道中,网络媒体可以利用其先天优势,比如传播范围广、信息即时传播、不必时刻“有板有眼”等,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或形式进行新闻的撰写与报道,如插入短视频、语言中引用主流媒体的新闻评论等,以此来达到让新闻报道和所报道的事件深入人心的效果,同时,恐怖事件的相关报道在网络范围内的大面积传播,能够引起人们对遇难者的同情、对恐怖主义的思考,激起人们对恐怖分子的痛恨,坚定世界人民的反恐决心等。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8:.

[2]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3]聂晓阳.态度比事实更重要:领导干部网络素养与舆论危机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4]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保罗·利文森.手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G2

A

2096-0360(2016)15-0009-02

高雪,研究生在读,传播学专业。

猜你喜欢
恐怖事件客观性新闻报道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电视报道中暴恐事件的叙事范式探析
例谈新闻媒体在恐怖事件中的定位与管制
高中生物教学的客观性评价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