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玲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人民网《一说到底》栏目舆论引导方式浅析
唐玲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人民网作为《人民日报》旗下的新闻宣传网站,也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担负着引导舆论、指导工作的重要职能。《一说到底》栏目从一档两会特别节目保留下来成为人民电视常设内容,有着自身的舆论格局和舆论引导方式。文章着眼《一说到底》的内容主题、节目内容形态和内容传播途径等多方面,浅要分析其舆论引导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为其他评论类栏目带来的启示。
一说到底;人民网;舆论引导
人民网作为中央一级的官方新闻网站,不仅在诸如重大的政治性或经济性突发事件方面保持主流立场发出主流声音,也要在贴近民生的社会热点时事话题方面做好正确的舆论引导工作。《一说到底》是2013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推出的解读两会特别节目,邀请资深媒体人和评论员与网友一起说热点、评两会。两会结束后成为了人民网人民电视版块的常设节目。开播一年不到就在首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获得了网络视频十佳品牌栏目。
《一说到底》话题既有对国家重要政治事件、颁布的法律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也有对实时热点、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社会新闻等的解读和引导,深受受众好评。“互联网+”时代下《一说到底》将传统媒体的官报与新媒体舆论环境统一,打造了良好的舆论引导基础。
1.1融合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
在当下中国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公众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微信、QQ等社交媒体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①。
传统的主流媒体舆论话语体系不再是人们接收新认知的唯一途径,网络舆论话语体系的突起,让媒介融合环境下的舆论话语体系面临重构。作为国家主流媒体,人民网一方面要保持主流媒体话语体系中的严谨、理性、客观、权威等多方面因素,坚持党和人民的喉舌和主流媒体主导地位;另一方面结合新媒体优势,利用“互联网+”大环境吸收网络公众舆论场的积极因素,创新话语结构中的表述风格,改善话语传播的策略,更好的进行对象传播,也是舆论引导面临的挑战。
1.2重大事件专题化,时事热点占多数
笔者根据《一说到底》网站发布的节目单进行统计,从2014年6月6日至2016年5月23日共播出133期,除去“两会”期间特别节目,平均每周播出一期。在这133期节目当中,社会时事热点类的有76期,占所有节目的一半以上。例如“《百鸟朝凤》逆袭的反思”“开车‘路怒’怎么‘治’?”“解决‘机闹’,不妨先从国内做起”等都是热点话题。政治体制改革类有63期,比如话题有“打老虎背后的政治玄机”“公积金是既得利者唐僧肉”“军事名家带你读懂胜利日大阅兵”等。
在本次调查节目单中,专题类节目共有21期。包括“京津冀一体化”(3期)、“聚焦日本”(3期)、“中国反腐下一步”(10期)、“习近平的执政风格”(5期)。并且牢牢跟紧党和国家的发展治理脚步,从话题上看单单关于“反腐”的节目有很多期,内容涵盖了“老虎落马”“中央决心”“红色通缉令”等多个角度。
1.3理性对话,坚持公共利益至上
作为一档视频评论类节目,《一说到底》邀请的评论员不仅仅局限在各门类专家和政府学者,也尽可能的邀请名记者、名学者等在网络上同样受欢迎的网上“意见领袖”。这些网上“意见领袖”作为主流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缓冲地带,在两个舆论场的沟通与融合中发挥着桥梁纽带的作用①。评论员从国家和群众两方面角度思量,以第三方身份理性发表评论,发布有深度、客观全面的信息,综合网络公众舆论的意见进行鼓励或纠正,更有效引导了公众话语方向。
舆论引导不仅需要明确的主题内容,还需要琢磨节目制作形式,适应网络化、碎片化的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普遍需求。《一说到底》作为人民网出品的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语言风格、节目形态、以及推广运营方面将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广播一同融合,成为一档媒介嘉年华评论盛宴。
2.1紧绕中心的报纸语言风格
《一说到底》仍保留了报纸评论文章的语言风格。报纸评论一般都是开门见山,有事有议,一事一议,紧紧围绕主题展开有逻辑性的推理论证,评论角度和立场多元且鲜明,语言风格也是朴实严谨,庄严大方。《一说到底》在节目设置上形式简洁,采用的是“新闻背景解说+评论员评论”的简单模式,让评论员单独把握节目进程和内容,也让评论员对选题有准确的把握,有写评论文章时的快感。在面对政府决策或重大社会事件时能够更加明确地表达出媒体的观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一些关乎国民生计的大事,指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建议,很好地起到了舆论监督引导作用。
2.2电视节目制作突显形象化
《一说到底》的节目制作形态基本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拍摄和剪辑手法为主。电视新闻评论利用电视媒介声画合一的传播优势、形象化的论证、阐明抽象的道理,这是电视独特的表达方式。电视画面所传达的新闻现场的视觉因素,证明新闻内容确实无误所产生的心理认同效应,是电视画面所传达的事件现场的独特的画面直觉性所具有的特性②。也表明电视手法能让观众具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电视节目形式和单纯的报纸相比,更容易在网络传播,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更生动的纪实手法、更多样的评论角度和更有效的舆论引导力。
2.3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强推广
《一说到底》最重要的传播平台就是人民网的节目网站。结合互联网信息海量内容和碎片化的特点,《一说到底》的节目页面同样精彩丰富。节目网页上还有评论员重要观点的文字版以及人民日报微博的相关报道的链接。
除了在网站上传播,《一说到底》还积极和互联网主流媒体合作,通过其他媒体加强宣传,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和影响力。以《一说到底》和音频产业平台蜻蜓FM合作为例,蜻蜓FM得到授权后,将节目音频化处理,每期定时在新闻频道主页面进行推广。《一说到底》虽然是一档视频节目,但是由于节目以评论员口头评述为主,经过音频化处理并不影响观点的传达和感受。另外,由于视频所占内存大,而音频相对所占内存小,陪伴性更强,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应用软件在路上和工作中收听,相应扩大了收听渠道和收听场景,也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媒体间合作这种“借力打力”的做法往往能够取得四两拨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说到底》目前还有其网络传播和互动方式的局限性。相比于其他自媒体团队评论节目,《一说到底》的点击量和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的碎片化性质让许多视频网站上的电视节目将精彩片段分段,将完整的节目按照重点内容和观点切分成不同的片段,集合在节目专辑中。不仅可以扩大节目内容的话题性,也增强了节目内容的可看性。另外虽然《一说到底》承担了公众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但是不免还是让受众感到有距离,节目和受众的互动性还需加强。
对此,不仅仅是《一说到底》这一档栏目,综合性媒体仍需要转变身份,改变自身语态。主动与网民互动,增强传播力度和平等性分享,将传统的主导式身份转变为平等式。舆论引导需要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命令,而应该是依靠丰富的信息案例和有实用性的意见在受众中产生共鸣,受众才能主动接近。主流舆论场和公众舆论场才能逐步靠近。
注释
①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J].中国记者,2012,12。
②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
[1]史江民,刘海梅,孝金波.一个网站和她的责任[J].中国报业,2007(2):13-17.
[2]邢彦辉.两个“舆论场”的张力与融合[J].中国记者,2012(12):101-102.
[3]李法宝.新闻评论——发现与表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郭学文.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方式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5(5):76-77.
G2
A
2096-0360(2016)15-0151-02
唐玲,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