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
——基于杨宪益和蓝诗玲译本的对比

2016-07-17 06:30姜琪瑶浙江科技学院外语中德学院杭州310023
名作欣赏 2016年14期
关键词:杨宪益意译译本

⊙姜琪瑶[浙江科技学院外语/中德学院,杭州310023]

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研究
——基于杨宪益和蓝诗玲译本的对比

⊙姜琪瑶[浙江科技学院外语/中德学院,杭州310023]

摘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负载词翻译

浙江现代作家支撑起了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群星璀璨。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包括许多以乡村民俗回忆为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在作品中,鲁迅非常重视乡土中国民俗风情的描写,并倾注了其特有的乡土情感。可以说,鲁迅奠定了乡土文学的基础。在对其作品译介的过程中,大量以其作品为载体的反映浙江地域特色的风俗文化也得以传承和对外传播。然而地方风俗文化往往具有独特鲜明的中国地域特色,因此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成为难点。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笔下的民俗风情寄托的并不是作者纯粹的怀旧或浪漫情感。鲁迅作品中的民俗风情往往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参与了鲁迅对旧社会的批判。因此,在翻译时,如何体察民俗文化描写的真实意图并准确地传达作者的用意,是译者应该关注的。此外,民俗文化的难译还体现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上。因此,译者应结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处理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使译文既符合实际情况又与原文的思想性保持一致。

本文试比较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译本,结合例子着重考查两种译本在翻译民俗文化时的翻译策略与具体方法的异同,并分析背后的原因。

一、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与蓝诗玲译本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翻译了四卷本《鲁迅选集》,其中收录了鲁迅的小说、散文和杂文。1981年杨宪益夫妇又出版了《呐喊》和《彷徨》的全译本。杨、戴夫妇的翻译忠实于原文,译文使用的是英式英语,语言正统优雅,在用词和句法结构上都尽量与原文对应,是鲁迅小说英译的权威版本。2009年,企鹅出版社出版了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译本《鲁迅小说全集》,这是鲁迅的33篇小说第一次被整体译介给西方社会。蓝诗玲译本主要采取了归化策略,语言通俗易懂。

二、杨译本与蓝译本在民俗文化翻译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比

鲁迅作品涉及许多民俗器物、民俗称谓和民俗活动的描述。民俗器物、民俗称谓和民俗活动很大程度上都涉及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指有一定文化背景或深刻文化意蕴的词语,包括在一定历史阶段沉淀下来的谚语、典故、特殊的人物名称等,以及现行的熟语、习语。”①不少学者总结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王东风提出了五种文化缺省的处理方法②;廖七一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决中英词汇在文化上的差别③;纪可等提出了七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④。根据纪可的分类,可以有七种翻译方法来解决上述的文化负载词问题,分别是归化策略下的文化替代、意译或解释、删除原文化词和文内解释;异化策略下的直译或硬译、文外加注和音译或移译。本文结合民俗文化翻译的例子对两个译本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1.民俗器物的翻译

例1“黄历”(《长明灯》):杨译本译为“almanac”,蓝译本译为“ImperialGuidetotheSeasons”。可见,杨译本为直译,蓝译本为意译。例2“仙居术”(《孤独者》):杨译本以“herbs”略作了解释并信实地采用了药材的学名,译为“herbslikeatractylis”,蓝译本译为“herbsfortonics”。与杨译本不同的是,蓝译本并未译出药材的具体名称,而是用药材的功用进行了替代翻译。例3“高底小脚”(《故乡》):杨译本部分采取了零翻译方法,即删除了部分原文化词,而直接译为“thesizeofherfeet”。蓝译本译为“thesteepinclinesofthosetinyboundfeet”。相较之下,蓝译本通过意译和解释,更好地传达了原物的意象。

2.民俗称谓的翻译

例1“长毛”(《长明灯》):杨译本译为“LongHairs”并加文外注释,蓝译本译为“Taipings”,且之前已在另一篇文章中以文外注释(尾注)的方式进行了释译。杨译本为直译和文外加注,蓝译本为意译和文外加注。例2“单四嫂子”(《明天》):杨译本为直译,译为“Fourth Shan’s wife”,蓝译本用了文化替代的方法,译为“Mrs Shan”。例3“忙月”(《故乡》):杨译本译为“part-time servant”,蓝译本译为“one regular extra helper for busy times of the year”。两个译本都准确地译出了原文的含义,只不过蓝译本通过简短的文内解释,更具体地向目标读者传达了“忙月”所要表达的信息。

3.民俗活动的翻译

例1“穿白”(《孤独者》):杨译本译为“wear deep mourning”。译文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翻译出了原文的内涵。蓝译本在这个文本的处理上采用了直译加文内解释的方法,即译为“wear white,the conventional color of mourning”。例2“画押”(《孤独者》):杨译本直译为“put my mark on the document”。这个译法译出了字面意思,但目标读者如果对中国文化不熟悉,并不能捕捉“画押”这个举动背后的内涵,即房屋权属的转移。因此,蓝译本采用了意译法,译为“sign over the house to them”,既有对原文字面意思的呼应,又揭示了“画押”行为的内涵。例3“‘子午卯酉’四生肖是必须躲避的”(《孤独者》):杨译本译为“people born under certain stars should not be near”。可见,该译本采用了文化替代的方式,用“star”来替换了“生肖”的概念。蓝译本译为“anyone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at,horse,rabbit or rooster would have to make themselves scarce(for fear,presumably,of some cosmic clash)”。该译本采用了直译法和文内解释法,如此清晰详尽的翻译能使读者更了解中国的生肖文化。例4“一更”(《明天》):杨译本直译为“first watch sounded”,而蓝译本干脆译为了“by around seven in the evening”。应该说,蓝译本采用了现代计时方式来翻译原文,显示出了较明显的归化策略。

民俗器物文化包括家庭生活用具、交通工具、古董、文物以及纪念品等词语。⑤这些词汇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有些在异域文化中往往是空缺的。比如,“黄历”是中国封建帝王出行宜忌的参考,在英国社会文化中就属于文化空缺。因此,翻译时采用意译或解释法,比较恰当。民俗称谓文化主要建立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法、亲属关系之上或发生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比如,“单四嫂子”就是基于封建社会宗族和婚姻亲属关系的特定称呼。这类词语就其所指意义而言,在英国文化中也许有等同的现象,但因其为称谓词汇,所以翻译应言简意赅。民俗活动文化涉及的面更广,包括婚丧典礼、祭祀祈祷、岁时节日纪念等传统活动。比如,“穿白”就属于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但文化内涵截然不同的民俗活动。“白色”在我国文化中是哀思的颜色,因此葬礼上要“穿白”以示对逝者的尊重。“白色”在英美文化中表达纯洁,因此反而是婚礼上要“穿白”。在翻译中,应明确揭示文化内涵的区别。“一更”是中国古代对于夜晚的时间计时法,在现代中国早已废弃不用,在西方社会更是文化空缺。翻译时,应视目标读者的情况正确传达时间概念。相较而言,“画押”却是中西方文化在实际做法和文化内涵方面都较一致的活动。因此,翻译时难度略小。

三、关于文学作品中民俗文化翻译的分析与讨论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流更频繁,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发展局面也日新月异。翻译也不能一成不变。随着社会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变迁,对原文的翻译解读也将与时俱进。自从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已经从关注源语文本的角度转移到了关注译文在目的语文化的接受性和可读性。与几十年前的读者群相比,如今的英语国家读者面对的是更为多元的世界文化,而中国民俗文化在几十年间也有更改变迁。因此,就民俗文化翻译而言,与几十年前的杨宪益夫妇译本相比,蓝诗玲译本更注重与时俱进,从而使译文在当代英语国家读者中更具备接受性和可读性。

①方梦之:《译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②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外国语》1997年第6期。

③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④纪可、石玉:《译者的定位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学术论坛》2010年第12期。

⑤马慈祥:《民俗文化词语的可译性限度及其翻译策略》,《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Julia Lovell.The Real Stories of Ah-Q and Other Tales of China[M].London:Penguin Books,2009.

[2]鲁迅.呐喊[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3]鲁迅.彷徨[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0.

作者:姜琪瑶,浙江科技学院外语/中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外语教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课题《浙籍作家作品中地方风俗文化的英译——以周氏兄弟作品为例》(Y2012244 26)

猜你喜欢
杨宪益意译译本
《红楼梦》包腊译本的定量研究
王际真与麦克休《红楼梦》英文节译本编译策略比较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金丝小巷忘年交》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