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经未必在“名”校

2016-07-16 05:39厉佳旭
人民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生源名校办学

厉佳旭

朋友问我:你能不能推荐一所名校?我想让老师们去考察一下。

我问:你要什么样的名校?

他说:教学质量出色的,办学经验丰富的。

我说:这样的学校可多了——可是你自己的学校如何?

他说:我的学校质量不好,生源不好,老师们感到“没奔头”,我想让他们去长长见识,学点精神和经验回来。

他更深的意思没说:他想通过转变老师们的精神面貌,把自己这所薄弱学校建设成一所优质学校甚至名校。

有追求的校长,都抱着类似的美好愿望。

我建議他不妨找几所升学率不怎么显赫但特色鲜明、在同行中声誉良好的学校走走。

我说,如果你的学校“家底”并不深厚,我不建议你去考察“家底深厚”“战果辉煌”的名校。否则,你和你的老师们会徒增烦恼,事与愿违。

他听从我的建议,找了几所学校去考察,果然觉得所获颇丰。

谁制造了“名校”

然而,依旧痴迷于到名校去考察的校长不在少数,所以,国内那些名校,“取经者”可谓络绎不绝。有的学校为了挡住那些狂热的“粉丝”,不得不采用经济杠杆,收起了“门票”。

校长们带老师们考察一所所名校,一次次谈体会、学经验,自己的学校照旧默默无闻,既没有发生喜人的变化,也没有产生任何想象中的“教育奇迹”,当然也没有像那些走过的名校一样“名闻天下”。

适合你的“真经”并不总在那些名校。甚至可以说,一些自我标榜的名校,并非有太多的真经可取。

坦率地说,有的名校不是校长们“办”出来的,而是县(市)长们“造”出来的。

政府领导强力推动,房地产商背后驱动,其他各类利益相关方蠢蠢欲动。学校未造,广告早已打出,声势浩大,用词极其“精准”——皆为“最好”“唯一”“名校”“名师”“领先”“国际化”等最能扣人心弦、抓人眼球的东西,层层铺垫,反复渲染,狂轰滥炸,令人应接不暇。

接着是倾其所有建设高端气派的校舍。继而招兵买马,打出“百万薪酬”招聘几位名优秀校长和教师,然后从周边学校中挑选一些口碑不错的教师——师资队伍自然就“强”了;然后,把招生政策“翻转”一下,遴选全县甚至全市最优秀的生源——生源自然也有保障了。

其间,自然要召集宣传部门和各大媒体,重点关注这所“金牌”学校,隔三岔五地宣传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办学“追求”与办学“品质”,特别是跟踪宣传其迅速见效的“卓越”的办学成果。

3年未到,甚至学校尚未投入使用,该校早已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的“名校”。3年后,结果毫无悬念:首届毕业生成绩优异,创造出当地教育的数个“第一”,史无前例。

办学成就“立竿见影”,百姓自然趋之若鹜,而取经者自然络绎不绝。

3年,甚至不需3年,就成功打造出了一所“品质卓越”、县(市)内外甚至据说是省内外闻名的“名校”。这样的学校,成长不可谓不迅速,质量不可谓不优异。

可是,经验呢?自然是有的。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有了漂亮的升学率,说出来的,自然都是成功经验。有局长就说:“成绩好了,你说什么人家都信服你;成绩不好,你怎么说人家都不信你。”谈起办名校的经验,不仅是名校的校长,就是上级领导也都能替它举个一二三四出来。说实话,这样的名校,更适合政府领导谈“经验”。只是这样的经验,并不适合校长和老师们学习罢了。

为什么办一所新学校,就毁掉几所老学校

如果谈经验,和许多薄弱学校总要谈生源和政策问题相反,这些学校却忌讳谈生源和政策。他们要大谈创业如何筚路蓝缕、管理如何民主宽松、教学如何轻负高质、学生如何生动发展、成果如何全面丰富。他们可以把时下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动人的精神,都化为己有。这些足以表明他们并非依靠太多的先天优势,而是依靠正确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办学路径和卓越的精神走向成功的。

可是,一些不明就里的“取经者”大惑不解:你说的这些成功“经验”我们都已经实践多年了,怎么就没有这么神奇的成效和丰硕的成果呢?

他们不明白,成败之手,不在学校,在乎“山水之间”啊。

他们更不明白,在当地,成就了一所这样的好学校,是以牺牲了众多的老学校、好学校甚至已经颇有历史的“老名校”为代价的。

诚如一位老校长面对当地行政部门领导做学校布局调整时所直言的:我们这些年来,总是办一所新学校,就毁掉几所老学校。

情况就是如此,一些名校既不是千淘万漉“苦”出来的,也不是自己点石成金“化”出来的,而是当地政府把当地所有学校里的“金子”抽走,集中在一块儿“端”出来的。虽然金光闪闪,令人羡慕,可事情并不复杂,并无什么稀奇的东西。那些走马观花的“信徒”们,取不到真经,实属情理之中。

相反,那些地位“卑微”,在一些部门领导眼里若存若亡、聊胜于无的学校,倒说不定有一些真经可取。如同那些没有家庭医生伺候着、历经苦难却居然长寿的老人,如同在悬崖边上挣扎着生存了百千年的苍松或老藤,他们才有更多更动人的“故事”,值得一听。

在学校布局大调整中,听过不少校长悲慨不已:毁掉一所好学校很容易,要办一所好学校却很难。

此言差矣。在一些地方,政策之手,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学校之“名”与“不名”、“优”与“不优”,全在于部分甚至个别领导的一念之间。要毁掉一所好学校自然轻而易举,但要成就一所“好”学校也轻而易举——只是这样的好学校,缺乏真正打动内行的“真经”罢了。

至于我们自己——众多非名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也不必自惭形秽。

我们可以也应当用心去研究自己这所先天条件不佳、后天优势也不多的学校,真心去善待每一个看起来不够“优秀”的孩子;虔诚地探索一些适合学生和学校的方法、手段与路子,做一些他人未曾做的、未能做的抑或未敢做的,然而对于师生和学校却大有裨益的事。

如此,我们即便多么默默无闻,甚至“一无所有”,我们其实已经非常富有。在我看来,当前中国教育最缺乏的不是那些如何熠熠闪光的经验,而是一些在悬崖边挣扎、在沙漠里绽放、在草丛里唱歌的勇气与智慧。

猜你喜欢
生源名校办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