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新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阳光体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状况研究
彭新社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职业网球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规模不断扩大,参与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以“阳光体育”为背景,研究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组织与管理及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因素,目的在于建构完善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能更好地适应高职院校体育运动开展的需要。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现状;对策
投稿日期:2016-01-08
1.1 体育社团定义分析
1998 年中国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1次用法律条例的形式给社团定义:“社团是指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另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体育社团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卢元镇教授认为:“社会团体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和意愿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而体育社团就是以体育运动为目的或活动内容的社会团体。”黄亚玲教授认为,现在对体育社团组织性质还没有明确界定,只要是符合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这5个条件的体育性组织即可视为体育社团。不过她认为在中国完全符合以上5项条件的体育社团几乎不存在。因此,她认为,体育社团就是公民自愿组成,自主管理,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以体育运动(或活动)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
1.2 高校体育社团定义
对于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本文采用贺昭泽等专家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定义。贺昭泽等专家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指本校在校学生基于共同对某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自愿组成、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为促进成员个体发展、实现成员共同愿望,经批准成立、登记注册的,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
1.3 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
1.3.1 自愿性 高校社团的成立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各类型社团的存在是高校校园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体现,均是自发性、自愿性的组织体系。高校体育社团是学生基于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形成的活动。
1.3.2 相对独立性 高校体育社团的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主要体现在高校体育社团是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并接受学校的监管,其行动是具备前提条件的,并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体育社团可以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活动,但是前提条件是必须由学校进行监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度”。所以在这一方面来讲,可以证明学校高校体育社团的相对独立性。
1.3.3 学生主体性 高校体育社团存在的根本就是学生。“以学生为本”是高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高校体育社团的形成是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组织的,它是以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为主,将同一兴趣爱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与认同。所以,学生的主体性是体育社团存在的基础。
近几年,高校体育社团发展日臻完善,逐步进入规范化管理的阶段,但是经过学者的研究,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现状还存有不足: 社团成员的男女比例差距较大,一般男性多,女性少;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团管理缺乏长效、整体的策划; 资金不足;场地设施不足;学校支持力度弱。
“阳光体育”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的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以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阳光体育”的内容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计划用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其口号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3.1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数量增多
随着“阳光体育”的开展,高职院校拓宽招生政策,并且对学校体育社团的开展也越来越重视。内容单一、形式单一的体育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在学分制普及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学生渴望体育社团的出现,致使学校体育社团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也不断增加。
通常,我国的传统球类在高校中最受欢迎的有足球、篮球、网球、乒乓球等运动,因此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常会组织有关球类的社团活动,所以这些球类的体育社团也是在校园中分布最普遍的。但是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的改革,学生的眼界放宽、兴趣爱好范围广,高职院校仅仅组织球类的体育社团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这样高职院校的学生与社团之间的想成了以后一种“消长矛盾”,而增加体育社团的数量起到了缓解“消长矛盾”的重要作用。
3.2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男、女比例不平衡
上文提到,虽然高职院校增加了体育社团的数量,化解了学生与社团之间的矛盾,但是体育社团在男、女分配比例上还是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体育社团数量增加的同时,男、女社团参与分配的不均衡也在扩大。例如,传统的球类社团,如篮球,需要身体激烈碰撞、速度较快,一般男生参加的比例较高,女生参与比较少,甚至是不参加;瑜伽、健身操等韵律感较强的体育社团,女生参与的人数比男生要多。这就造成了体育社团之间的男、女性比例严重失调的现象。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参加体育社团的积极性。
3.3 增加了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选择权
学校体育社团数量的增加,带来的便是学生选择参与体育社团的选择权增加了。当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喜爱的体育运动的种类也比较多,学生在参与体育社团时,可以根据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选择多个体育社团,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学习到相应的体育技能。学生参与社团的范围越广阔,证明学生的实践能力越强。
4.1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活动内容
一般社团的基本活动包括组织锻炼、组队参赛、培训或指导、自由活动、志愿服务、组织宣传、社区或校际交流、发展组织、申报工作等。“阳光体育”活动开展后,受益最大的是体育社团。体育社团在这些基本活动内容的开展下,通过组织锻炼、志愿服务、社区或校际交流的活动,既能增强身体体质,保持身体健康,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最终满足社团成员的基本需求。通过组队参赛、培训指导、自由活动等活动内容的开展,既能促进社团成员之间的交流,又能给予各成员展示自我的机会,发掘与培养高校运动专业人才。通过组织宣传、志愿服务、申报工作等活动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成员的服务精神,推进了体育社团活动工作的进展。
4.2 体育社团活动开展的范围
高职院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如火如荼,校内的社团活动已不能满足各社团的“野心”,因此也加剧了体育运动场地资源的利用,场地资源不够是影响体育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使体育社团活动开展顺利,必须扩展场地资源,一些新兴的体育社团,如空竹、轮滑、攀岩等,这些社团活动的开展必须拥有较为宽广的场地,仅仅依靠学校的体育场馆、操场等场地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对此,高职院校鼓励体育社团走进社区活动,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了各社团活动范围的扩展。
4.3 指导教师的配备
虽然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组织管理与活动开展均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支持体育社团是学生自己的工作,况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遵循这一原则,并且体育社团活动在校内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但是基于“阳光体育”背景下的校园体育社团活动要求必须具备充足的专业教师资源,专业指导教师的配备在体育社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专业指导教师自身拥有比较专业的体育技能,在体育社团开展组织锻炼、竞赛活动时,可以得到专业技能的指导,使社团的活动的开展更加专业化、科学化。除了专业技能上的指导,配备专业的教师还可以加强体育社团的管理工作,使体育社团规范化、制度化。专业教师的配备的确是一种可以提倡的措施,但专业的指导教师通常会身兼数职,在社团中的指导作用不明显,也达不到学生的需求。由于高职院校体育社团自身的无偿性,对专业指导教师没有吸引力,这就使为体育社团配备专业教师的构想,实施起来增加了难度。
5.1 合理地组织与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阳光体育”的顺利开展与体育教育体系合理安排、合理组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阳光体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体育社团的合理组织与管理制度的密切配合。
高职院校的体育社团具有多样性、灵活性、自由性,同时体育社团的流通、变动性比较大,这是因为构成体育社团的主体—学生,由于存在年级的差异性,造成体育社团的不稳定性、人员流动性较大。一般体育社团最受欢迎的时期是大一新生刚入校时,由于大一学生对校园的一切都无比好奇,急于表现自己,做事随心所欲,社团选择性较多,所以体育社团在大一新生时期是最受欢迎的,社团成员也是最多的。随着学生入学时间增长,学生参与社团的激情慢慢变淡,故在大二时期许多没有社团身份的成员选择退团,留在社团里的多数是在社团里面作为干部,担负一定的工作任务的社员,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为严重。
基于社团的种种表现情况,使越来越多的社团负责人认识到有效管理社团的重要性,一个社团如果想要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必须制定一定的“规矩”。社团虽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一个社团从成立到发展,都离不开学校和社团内部的共同努力。这里所说的学校是指学校的主管部门对学校社团工作的管理。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3种:(1)学校团委直接管理:团委教师负责社团日常工作的开展和指导;(2)校学生会管理:校学生会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社团部,学生会干事管理;(3)在学校团委的配合下,学校体育部对体育社团的日常工作进行指导。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对社团的管理的模式采用前2种模式的较多,第3种模式只是少数学校的选择。
社团内部的管理相对于学校的管理是比较复杂的。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自由性太强,而且入团的门槛比较低,可能只是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体育社团,然后交完社费就能入团了。因此,造成体育社团内部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又由于体育社团本身管理较为松散,所以,成员在入团后仅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开展体育活动,一旦觉得没意思就会产生退团的念头。造成体育社团管理环节的中断,对开展体育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体育社团的管理干部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标准,制定人性化团规,并建立具有自己社团特色的运行机制,对社员形成一定的束缚力,这样才能使体育社团健康、持续、久远地发展下去。
5.2 加强体育社团的交流
交流是社团与社团之间沟通的重要
方式。“阳光体育”的开展促进了高校对体育社团的重视,体育社团的发展也日渐壮大。高职院校体育社团的发展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不仅要加强学校内部的交流,更要加强外部交流。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相应的体育活动,首先进行的是体育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活动,成员与成员之间可以聚到一起,共同为本社团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随着体育社团的逐渐壮大,内部交流还包括社团与社团之间的交流,这主要体现在社团群体的“联谊会”上,无论是同类型的社团还是非同类型的社团,都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一点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外部交流主要是指不同学校之间相同的体育社团之间的交流,也包括体育社团与外界社会的交流。学校体育社团一般都会有宣传部,其作用是为社团活动的开展获取赞助,并进行宣传,这就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交流,如果缺少这些交流,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便不能顺利进行。只有通过不断交流,体育社团才能注入新鲜血液,不断茁壮生长。
“阳光体育”的开展为高职院校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着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体育社团在高职院校中得到重视,并给与了大力的支持,为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0号),1998.
[2] 潘丽霞.高校体育社团的教育生态意义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 (5):39.
[3] 贺昭泽,马勇.新时期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对策分析[J].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2002,21(4).
[4] 马新东,高前进,周越,等.对当前我国大学体育社团功能的调查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
[5] 张红学.对上海市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现状的调查[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 (12).
作者简介:彭新社,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体育理论。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3.063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2-1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