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梅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学,江苏 扬州 225109)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薛 梅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头桥中学,江苏 扬州 225109)
摘 要:本文从造成体育“学困生”的原因出发,分析体育“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几点转化体育“学困生”的策略,以期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困生;原因;心理特征;策略
投稿日期:2015-12-28
在体育教学中,部分学生由于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体质、基础、技术较差,在体育学习的各个方面都跟不上进度,就难以避免地形成了体育成绩相对落后的体育“学困生”。这些学生由于体育素质较弱、运动技能差而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的就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关注、研究“学困生”,并形成一些行之有效地教学策略,就成为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避免学生成为体育“学困生”,转化“学困生”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是我们一线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形成体育“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部分学生是由于个体差异、先天性遗传等因素导致运动能力有缺陷,如肥胖、体质、协调性较差等,体育学习力不从心而产生自卑、自弃的想法;部分学生是由于家庭和学校不重视体育锻炼,学校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氛围,家庭教育的错误观念;部分学生是由于体育师资和场地条件所限,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内容重复、驾驭课堂的能力弱,对体育“学困生”缺乏耐心,导致学生不喜欢这位教师,故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等原因。
2.1 学习动力不足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学习紧张,体育锻炼就成了奢望,他们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意义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生是由于中考体育而进行体育锻炼。
2.2 没有情感体验
部分学生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如肥胖体质、协调性较差,造成了运动能力的不足,在成长过程中体验不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没有形成主动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体育锻炼和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就会下降。
2.3 意志品质薄弱
当前很多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意志品质薄弱,在运动中缺少毅力,怕苦怕累,对一些单调枯燥的运动项目难以坚持,如田径类、身体素质类项目,担心在运动中出现伤害,有逃避体育学习的念头和行为。
2.4 缺乏自信心
体育学困生很大的特点就是性格内向,缺少和教师、同学说交流,在适应性方面较差,另一个表现为他们的自我意识较强,很在乎别的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担心自己在同学面前出洋相,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畏首畏脚,对一些自己不太擅长的项目进行逃避,影响了自己在体育课堂中的练习。
2.5 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定
“学困生”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不同类型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常常交织在一起,处于矛盾之中,他们对周围的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控力差。
3.1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1.1 体育教学中教师个人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决定了体育教学的成败 体育教师除有教师基本的尊重学生、良好的师德作风和行为习惯等素质外,还应该要有专业的体育基础知识和轻松、优美、高质量的动作示范,这样才能娴熟地驾驭课堂,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3.1.2 在教学中的一些技术动作,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就应努力完成,自己先做到 例如,在学生的队列练习中,教师要求学生“立正”,但是自己却没有做到“立如松”,这就没有对学生形成正面的示范和熏陶,学生只能在教师威严下勉强为之。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和工作态度是教育能力的生动体现,要体现言传身教的表率行为就应以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
3.2 关爱学生,沟通情感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体育“学困生”由于各方面的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学习内容不能很好地掌握,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而产生了自卑和消极的障碍心理,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看不起他们,同学嫌弃他们,而与教师存在着隔阂甚至对抗情绪,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作为教师应有高尚的情操和宽广的胸怀,要将满腔的热情和真情倾注在他们身上,真诚地理解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不断地鼓励他们,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首先从思想情感上和教师亲近起来,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样他们才会逐步调整心态跟随教师认真学习。融洽的师生间关系,能驱散他们心中的自卑和孤独,消除他们的情感和心理障碍,让他们在友好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缩小与同学间的差距。
3.3 提高认识,培养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学习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认识到体育学生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的态度,才能产生内驱力,促使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学困生”在学习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教材时,往往会产生怕苦怕累以级畏难情绪,经常逃避学习和练习。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适时地进行一些趣味性的练习,在兴趣中增设一些困难,来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能力。例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就可以尝试小组竞争、末位淘汰等手段激励学生应不怕苦、不怕累。
3.4 发挥所长,树立自信
体育教学中的尊重是师生获得心理满足最起码的需要,也是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必要条件。体育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发挥所长,树立自信,就应将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让他们感知自己是被教师所重视的,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更应如此,只有教师在他们最需要关怀和鼓励的时候给予他们耐心和恒心,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中树立自信。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关注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通过表扬鼓励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进而树立信心。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所长,在教学示范或者展示过程中,对较为简单或者学困生所擅长的项目及时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3.5 因材施教,分组教学
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各异,他们现有的知识、技能、身体状况各自不同,因此我们的教学工作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对“学困生”的教学中,我们主要采取分组教学的方法,即根据“学困生”的兴趣、爱好、技能状况的不同进行分组,对不同的组别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练习方法,力争通过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3.5.1 对体质弱、身体素质差、运动能力差的“学困生”,要从增强体质,逐渐提高他们运动能力入手。在练习中适当降低要求和标准,多给予帮助指导。对于特异体质的学生,应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如安排他们进行监督、裁判等协助教师的工作,不能让他们游离在课堂之外。
3.5.2 对部分因长期处在缺少场地器材环境中的“学困生”采取放慢练习节奏、多练习、多辅导的方式,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掌握练习方法。
3.5.3 对部分运动技能差、心理素质差的“学困生”,采取强化动作要领,加强保护帮助和提高场地、器材安全性等措施。在教学中,注意调整他们的心态,促使他们消除紧张、害怕心理;可适当的降低难度、降低要求,通过语言的鼓励来消除练习的紧张心理;还可以通过在教学示范或者展示过程中,对较为简单或者学困生所擅长的项目及时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
3.5.4 对部分思想认识差的学困生,重点在于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体育课学习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积极参加体育课学习。
3.6 互相帮扶,家校联合
在教学中,一定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减少对“学困生”的歧视,通过适当的分组,让学生相互结对,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通过相互的帮扶和竞争,让“学困生”在集体的帮助下获得进步和提高。同时,通过家校联合,在家庭教育中也加入体育锻炼的成分,发挥家庭的优势,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体质。
3.7 适当“惩罚”,爱中有严
“严师出高徒”,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对于部分不认真上课、纪律散漫、意志薄弱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用严格的要求来督促学生,用教师的威严来震慑学生,也可以用一定的手段来“惩罚”学生,但要注意惩罚决不等同于“体罚”。
体育教学“学困生”的出现是不能避免的,“学困生”的转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手段耐心引导,发挥所长,树立自信,因材施教,家校联合,适当“惩罚”,爱中有严,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用深厚的爱去感化他们,用先进、科学、合理的手段去引导、激发他们,使他们的各项素质全面提高,从而走入快乐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行列。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3] 郑华伟.试析当前体育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4] 李刚,欧阳智慧.谈体育差生的教育[J].体育教学,2000(2).
[5] 陈春平.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5(8).
[6] 段程国.浅议初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2).
作者简介:薛梅,中教一级,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doi:10.3969/j.issn.1674-151x.2016.03.058
中图分类号:G8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6)02-1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