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南阳 473300)
教师德性建设的重要性
王珂
(社旗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南阳 473300)
摘要:理解和认识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在教学和生活中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
关键词:德性;职业道德
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深深的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师德将教育生活引向和谐、美好,成为整个社会道德生活的风向标。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教书育人所必须的优良德性基础,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与师名不符。教师的底线应该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守住教师底线,才能遏制师德沦丧、致力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教师德性。“德”同“得”,有获得和把握之意。“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质,《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到,修道之谓教。”柏拉图认为“德性是心灵的秩序”。因此德性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在外界环境与内心体验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它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个体的人格品质,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教师德性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既是教师人格特质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质, 教育实践对教师来说,既是为完成社会赋予的教育责任的付出,同时又是个人各种需要,尤其是精神需要获得满足的生命历程之组成,是获得与满足的统一。
(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整个教师群体的普遍性的要求,属于一种职业规范,是对教师职业的约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层面:教师道德“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违反教师道德规范的“制裁”。
(三)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
1.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道德的两个层面,两者有着先天的联系。前者构成了后者的根基,而后者是前者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德性高尚的教师当然会成为一个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反过来说,一个不能够惜守教师职业道德的教师至少是一个人格德性有欠缺的教师。
2.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有着根本的区别。首先,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体自身的道德自觉,是个体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则是普遍性的要求,是教师团体道德。教师德性作为个人道德是自我追求的结果,是一种私人道德,是间接性道德。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直接的教育性道德,直接涉及学生道德生命的成长,它是所有教师都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其次,教师德性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机制不同。教师德性的约束机制是道德自律,而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则来自于外部,不遵守规范可能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惩罚,不论个体是否愿意,个体都毫无余地地必须服从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再次,教师德性的目标是追求卓越,教师职业道德则追求基本的秩序。个人的德性预示着个人人格的卓越和高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目标则是建立最基本的秩序。
(四)教师道德问题及原因分析。目前,我国社会上和教育界对教师道德问题十分关注。一是道德平庸,二是道德失范。 确实,我国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教师的道德水平受到普遍质疑,教师的道德失范现象时见报端。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教师个人,或归咎于教师法律法规,而应该合理反思,探寻教师道德失范现象背后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教师道德平庸: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一种教师底线道德,只要不突破这条道德底线,大部分教师的行为就可以说是道德的行为。大部分从事教育职业的人都能达到群体道德规范,并且成了不折不扣的执行者,教师不再追求个体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完满。这样就出现了社会上普遍的对教师的成见,教师这一职业仅仅是一份工作,是谋生的手段,社会对教师职业丧失了神秘感,从事教职的教师也不再有幸福感和实现感。这些心态就像底线道德一样,是消极的、颓废的,会危及教育,危及教师的道德,而且会危及整个社会的道德。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道德平庸就是对教师作为人的个体道德的忽略导致的后果。
2.教师道德失范:道德失范现象也是现在教师道德问题之一。市场利益的经济驱动特点诱发了一些教师的“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师生关系朝着利益关系趋势发展,会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学生,如成绩好的,遵守纪律的学生受到青睐,而“调皮捣蛋”的学生,影响教师前途的学生,则受到教师的蔑视和贬低,甚至暴力相加。
教师道德失范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包括教师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教育制度问题,还有社会风气问题等等。但是,应该说,教师道德失范与教师德性的缺失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德性问题属于私人领域,而被认为纯粹是教师个人的事情,很少被人们关注,长期受到忽略,这是教师道德失范现象时常发生,道德底线失守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教师德性建设的价值。师德建设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建设,同时也包括教师个体的德性完善,教师个体道德的建构和完善具有利己利他的双重价值。
首先,教师德性的完满可以使教师获得自我实现的价值。德性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指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就无从获得这些利益”。教师德性的发展是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实自己,发现生活意义,获得自我实现的过程。所以,教师德性的获得和提升是教师生命的表达和潜能的释放。
其次,教师德性的获得能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利他价值。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影响不在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教师做了什么。
同时,教师德性对教师敬业乐业、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有重要价值,它还能优化教师队伍建设,调节各种教育因素充分发挥效力,也是学校和教师队伍取得社会良好评价和有力支持的感召力之所在 。
教师德性利己利人,价值重大,所以,在师德建设中应充分认识教师德性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教师个人也应该加强作为个体道德的德性人格建设和提升,把探索教师德性生活作为自己的重要人生目标,自觉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实践有意义的人生。
参考文献:
[1]雅斯贝斯《什么是教育》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