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高维生:我要选择一种灿烂的色彩

2016-07-15 09:17孙永庆
初中生 2016年17期
关键词:永庆散文故乡

文/ 孙永庆

责任编辑:吴新宇



对话高维生:我要选择一种灿烂的色彩

文/ 孙永庆

责任编辑:吴新宇

编者按:高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散文集《季节的心事》《把心灵抓在手掌上》《浪漫沈从文》《点燃记忆》《午夜功课》《有一种生活叫品味》《纸上的声音》等十余部。散文《二胡》入选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下面,我们来欣赏教师、作家孙永庆与李汉荣先生的精彩对话。

孙永庆:你的《二胡》入选初中语文教科书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我想会有不少人问过你这篇课文。通过这几年的思考,你对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谈谈好吗?

高维生:这篇不长的文章,发表十几年了,不知被多少选本选过、多少考试题用过。这些文字也给了我信心,说明好作品是能够经受得起时间淘洗的。文章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干净、准确和诗性。我说的诗性,不是分行的诗歌,而是它内在的精神。一个学生的成长,深受老师的影响。记得读俄罗斯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传记时,有一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当初学的是油画,准备报考美术专业,将来成为一名画家。后来他碰到了一位热爱文学的老师,给他朗诵诗歌,推荐他读书。这一切,改变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命运。他抛弃了自己所学的油画,开始写诗,终于成为著名的诗人。可见,好的老师是一座灯塔,他时常能修正学生的目标,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理想。

孙永庆:中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修订,删去了部分课文,增加了部分时文,如贾平凹的《风雨》、杨绛的《老王》、汪曾祺的《端午的鸡蛋》、王鼎钧的《那树》、张晓风的《行道树》。你能谈谈这些作品吗?

高维生:汪曾祺的《端午的鸡蛋》,是我很喜爱的一篇。他的书我读得最多,朴素的文字,富有古典的韵律。其余几个作家的作品零星读过,但没有什么印象。我读书很苛刻,从不随意乱读,我有自己的读书标准。

孙永庆:你的散文经常被用做阅读题,如《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在雨天和海明威相遇》等。在《大自然是生命的基石》中是这样设计的:1. “这种颜料和别的色彩调和,发生了质的变化,有了冲击人心的震撼”“并不是画的技巧多么与众不同,而是画深处溢出的思想”这两句话中,“质的变化”“思想”分别指什么? 2. 通过对传主自身的语言、心理和行为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人物传记的重要表现手法,请分析下面两则材料对表现列维坦的作用。(1)我还从来没有如此爱过大自然,对于它如此敏感。我还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感觉到这种绝妙的天空,它流注于一切,但非人人能见,甚至无以名之,因为它不是理智与分析所能获得,它只能由爱来理解。没有这种感觉就不能成为画家。(2)他不想当一个伪“风景画家”。3. 传记通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的主要内容却不在这里。本文的写作重点有哪几个方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 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列维坦的创作观也同样体现在文学家的创作上。请以你熟悉的作家和作品为例,阐述这种创作观点……你认为这些题目出得如何?初中学生如何去阅读散文、随笔类作品?

高维生:这个“质的变化”,不仅是指色彩变化,重要的是精神的变化。这点对于一个艺术家是十分关键的。这是一个庞大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艺术家的精神背景有多大,他就能走多远。俄罗斯艺术家,他们有血脉的传承,那种基因分子不是学来的。优秀艺术家的格局不可能小,他必须思考更大的东西。我所说的传记,不是带功利性的传记,而是表现人一生的文字。读者在阅读中发现,他们对待人生,对待艺术,都是那么坚定,不会屈服于别人说什么,比如梭罗、布罗茨基、托尔斯泰、雨果等,都是如此。

中学生处于一个渴望的年龄,他们希望更多地了解人生、了解社会。这也是一个储备阶段,读书多少,知识积累多少,影响人的一生。天下书籍汗牛充栋,不可能读完,所以读书要有选择,要坚守自己的心灵世界。我建议多读经典作品,它们能净化心灵,帮助我们塑造自己的灵魂。

孙永庆:读你的《午夜功课》《纸上的声音》等书,知道你读书多,也善于思考,在占有大量素材的基础上,运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写出了《浪漫沈从文》《悲情萧红》《郁达夫的孤影流年》等书。素材的占有要靠阅读、考察,还有选择,你能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吗?

高维生:一个人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并不是说读什么书都对自己有帮助。写人文传记肯定离不开资料的梳理,关键是你要善于分析、归类,循着一条蛛丝马迹,探索传主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踪迹。既要遵守资料的真实性,又不能囿于资料的限制,这就需要平常多阅读,积攒经验。

孙永庆:《有一种生活叫品味》这本书里面的散文很适合学生阅读。你写了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写了童年的趣事,写了故乡的食物。用句时髦的话说:记住乡愁。你能把写出这些美文的经验与我们分享吗?

高维生:我认为一个写作者,心要干净,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每个人对故乡的感受不一样。长期在外漂泊的人,心头有一缕忧郁,那是对家的想念。离开久了,自然会在回忆中形成一种特殊的情感。

其实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我们不断地向自己提出问题:我是谁?人是什么?当我们对自己的生命产生意见,意见多了以后就会形成观念,有了观念就会出现问题,出现困惑。文学,就是要在不断的追问中,寻找真正的生命是什么。

孙永庆:这次采访我用了《有一种生活叫品味》里一篇散文的题目,愿同学们都能选择灿烂的色彩来涂抹自己的生活。你在这篇散文里引用了罗兰·巴特的一句话:“实际上,只有童年才有故乡。”这句话催生了你的灵感,看出你对童年的眷恋。你能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来阐释一下吗?

高维生:很多人认为散文里面情感的东西更多一些。而我认为,好的散文,应该是情感、精神和思想的融合,是这些因素在心灵的容器里捣碎后流淌出的汁液。每个人的故乡,分成两种,一种是出生地,另一种是他的精神故乡。童年的故乡,是自己真实的生活,让人一生剪不断、扯不尽,它永远是我们生命的归根落叶之地。而精神的故乡,是人的更高的思考和追寻。这两个故乡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生命的大寻找。

孙永庆:互联网时代,同学们应如何面对网络阅读,能谈谈你的看法吗?

高维生:我对互联网是陌生的,只是会打字,发个邮件,看个新闻。我觉得在网上阅读,光标的闪动,晃得人安静不下来。纸上有一种温暖,翻动书页的感觉,给人以静气,这是网络替代不了的。我不主张网上读书,网上阅读、浏览的是信息,就算一部经典著作放到网上也是瞬息可变的。光标的跳动和荧屏的反光刺激你的神经,使人很快产生疲倦感。这就和农民一样,他心里产生慌乱,就没有心情种这块地了,这样一来,秋天不可能有好的收获。

电脑只是一种工具。人们在网上阅读的是一种信息,而不是一种文化氛围。真正的阅读,是一个人很安静地去读一本书。当今社会,信息铺天盖地袭来,当这些东西冲击你、淹没你的时候,阅读就显得尤其重要。

孙永庆:你能为初中生推荐几本书吗?要是能说说推荐的理由就更好了。

高维生:鲁迅的作品应尽可能多读,它会让你的思想敏锐起来。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让你懂得什么是博爱。梭罗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说的“伫立在自然中央”。面对大自然,所有的私心杂念都被清除,我们能恢复真实的情感,那躲藏在深处的心,就会快乐地奔跑出来,迎接新升的太阳。大自然医治身体的疾病,也能激发精神的活力。惠特曼的《典型的日子》是心灵笔记,惠特曼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完成此书。大地上的万物,它们和睦相处,凭着自己的特点生存,按大自然的规律生长,不存在功利的想法,这是永远值得人类学习的。

猜你喜欢
永庆散文故乡
永庆(neco)
故乡的牵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走在故乡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一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