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城乡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比较研究

2016-07-15 04:37许咏梅
茶叶 2016年2期
关键词:需求茶叶

许咏梅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



中国不同地区、城乡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比较研究

许咏梅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18)

摘要本文基于国内名茶价格异常波动的实际,利用需求收入弹性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茶叶的需求弹性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边疆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与实际大体相符(-1<ε<1),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四川等中部地区城镇居民茶叶的需求收入弹性值变化较大(ε<0,1>ε>0,ε>1),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东部地区城镇居民茶叶的需求收入弹性缺乏(0<ε<1)。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农村各地区的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显著,具体反映为茶叶消费需求系数随农村居民收入增加而增加,茶叶消费需求将在一段较长年份内富有弹性,但超越这些年份后会逐渐趋于稳定。作者认为,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的机理构成涉及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消费习惯、地区茶文化、茶旅游业等差异及其综合影响,欲熨平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的显著差异,需要对市场结构治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进行创新。

关键词茶叶;需求;收入弹性;消费需求弹性

1引言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贸易和消费国家。2014年中国茶园面积247.1万公顷,茶叶产量209.2万吨,均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也是世界传统的茶叶消费大国,近年来中国茶叶消费量以5%的速度递增,超过世界年均增长速度3%的比率,是世界茶叶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达到77.69万吨[1],2014年约达到150万吨以上[2]。超过世界最大的茶叶消费国印度,居世界第一位[3]。在中国茶叶内销市场上,茶叶需求结构可分为名优茶和大宗茶两大类。其中,名优绿茶已成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山东、北京等地区的生活嗜好品,而大宗茶是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国内茶叶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习惯不同,我国茶叶消费水平长期呈现不平衡状态,这在理论上可以解说为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差异。针对这种差异,我们可以把茶叶需求看成是收入、价格、数量和档次的函数。我国西北、边疆地区通常是消费价格不高的低档大宗茶,东、中部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主要消费中高档的名优茶。这种消费结构与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变化是一种互动关系。近年来国内茶叶消费数量快速增长,其结构上的反映是,在2013年150万吨的消费量中,名优茶的数量为110多万吨,占全国茶叶消费总量的3/4 ,而大宗茶消费数量基本稳定。

名优茶消费数量不断增加伴随着其价格的逐年上涨,如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等价格的逐年飙升。2011年三月西湖龙井茶拍卖价格为6.5万元/500克,武夷大红袍拍卖价为10万元/500克,高端信阳毛尖拍卖价为13万元/500克[4]。高端名优茶价格上升是否会拉动茶叶价格整体上扬?地方茶叶高端化、礼品化[5],是否会导致茶叶由必需品演化为奢侈品?在中国这样一个茶叶早已成为普通家庭必需品且茶文化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天价茶叶和地方高端茶的出现,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发生机理?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茶叶需求收入弹性有关。

本文第二部分对茶叶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了估算和比较,在介绍和说明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的基础上,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进行了测算[6],并依据实证资料进行了地区比较和评述;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差异及影响机制,着重从城乡收入增速、区域消费水平、区域消费习惯、茶产品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探讨了茶叶消费弹性差异的形成机理;本文第四部分是全文的分析结论以及与此相关的讨论。

2我国茶叶需求收入弹性估算及其地区比较

2.1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来源

茶叶消费需求是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其鉴别方法可以通过需求收入弹性(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来估算。需求收入弹性有两种测算方法:一是依照弹性定义式直接计量;二是通过拟合需求收入函数后进行测算,本文采用需求收入弹性定义式进行估算。

需求收入弹性是需求相对变动与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它表示一种商品需求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映程度或敏感程度,即表示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之于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其一般公式为需求收入弹性=需求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

即Ed=(ΔQ/Q)/(ΔI/I)

在上式中,Q 代表需求量,即年人均茶叶消费量,这里以全国及各地区城乡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千克/人)表示 ;I表示收入水平,这里以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元)表示。ΔQ代表需求(边际)变动量,I代表收入,ΔI代表收入(边际)变动量。为估算和比较需求收入弹性,本文数据来源选自以下资料:

(1)城镇居民茶叶需求量数据[7-8]来源:《2009-2010中国茶业年鉴》第390页: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1995-2009),单位:千克/人。

(2)城镇居民收入数据资料来源: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摘要2004》、《中国统计摘要1996》。2009-2010年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年度数据。

(3)1990-199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量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5-2000年各刊。 2000-2010-2013年茶叶消费数据资料来源于各省份统计资料年鉴各刊及 《中国物价与城市居民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4)1995-2010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352页;2011-2013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3年。

2.2需求收入弹性估算与比较

2.2.1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测算根据需求收入弹性公式,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见表1。

表1 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系数测算值

资料来源:(1)1995-2007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来源于《2008中国茶业年鉴》第30-30页,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009年数据资料来源于《2009-2010中国茶业年鉴》第28-29页。(2)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9》、《中国统计摘要2004》、《中国统计摘要1996》。2009-2010年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数据库,http/www.stats.gov.cn/ ,年度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收入弹性估算结果呈现如下特点:

特点之一,是东、中、西部地区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显著。首先,西北边疆地区的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四川、福建、黑龙江、内蒙古、辽宁、西藏、重庆、陕西、宁夏和内蒙古、广西、福建等地区,1995-2008年间,城镇居民的茶叶消费需求弹性ε<0 ,这些地区城镇居民消费价格偏低的低档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小,即│ε│< 1。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茶叶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生活必需品。追溯其源,是因为我国西北边疆地区以牛羊肉为主食,粗茶可以促进油腻食物的消化,因而在粗茶价格便宜的背景下,这一带居民主要消费大宗茶,以湖南、四川生产的黑茶,云南的普洱茶为主[10]。

不过,西北边疆地区的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在不同时期也会出现不同情况。如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在2005-2008年间,茶叶需求收入弹性 1>ε>0 ,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在2008-2009年间,茶叶需求收入弹性ε>1 ;但在2009-2010和2010-2012年,这些地区的需求弹性值0<ε<1,这说明茶叶是这些地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另外,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地区的茶叶需求弹性系数值比较特殊,2005-2008年间ε=4,但在2008-2009年间却是ε=8,这种状况(ε始终大于1)在表明藏族是全世界人均饮茶最多民族的同时,也表明藏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量也随价格上升而增加,茶叶消费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中部地区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山东、四川在上表中的数据显示,这些地区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值有着从ε<0,1>ε>0,ε>1的分布,它说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茶叶消费需求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数量增长变化,但在2010-2012年期间,中部地区的弹性系数值大都在1>ε>0之间 ,这说明这些地区的茶叶日常消费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与此不同,浙江、福建、江苏、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广东、海南等的大多数城镇居民需求收入弹性0<ε<1,也就是说,需求缺乏弹性,这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较快,但茶叶消费需求变化基本稳定。

特点之二,是一些地区在不同年份的茶叶需求收入弹性会发生变化。例如,新疆、内蒙古、四川、陕西、福建、黑龙江、辽宁等地,经济水平总体很低,消费低档茶,在1995-2000期间,茶叶收入需求收入弹性始终是ε< 0 ,但随着经济水平上升,2000-2005年这些地区的茶叶需求收入弹性也随之上升;再例如,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区在2005-2008年间,茶叶需求收入弹性 1>ε>0 ,但在2008-2009年间,这些边远地区中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茶叶需求收入弹性趋向于ε>1。这主要因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对茶叶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对高档茶叶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从而导致茶叶消费向更高档次发展的缘故。

与上述情形不同的是,山西、吉林、江苏、贵州等地在1995-2000年茶叶消费需求ε>1 ,并且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仍在增长;上海在1995-2000期间的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高达ε=2.122,但随后却逐渐降低,到2008-2009年却变为0,即由富有弹性变为无弹性;无独有偶,海南的情形与上海类似;河北、浙江、安徽、湖南等的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数值逐渐减小,即由原先富有弹性变为不具弹性或弹性值为0 ,这些都是城镇居民茶叶消费水平基本稳定的例证。我们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地区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如北京市从2005年以来一直是弹性值小的ε=0.1-0.2之间;广西地区自1995年迄今,只在2000-2005年间弹性变为ε=0.5,其余年份一直保持在ε=2,相当富有弹性。

2.2.2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分析以上是我们对于全国范围内的城镇居民1995-2010年茶叶需求收入弹性的估算,表2是对全国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的估算。

表2显示,在1995-1999年间,农村很多地方的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ε<0。如果我们以ε<0表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小,以ε>1表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大,以ε=0表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无弹性,那么,在我国西北边疆一带的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云南、广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农村地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小;北京、天津、上海、江苏 、浙江、湖北、青海等农村地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大;而在1995-1999年间,农村有些地区在某个年份中会出现茶叶消费收入弹性为零的现象(完全无弹性)。例如,河北省在1998-1999年,辽宁省在1996-1998年间,江苏与浙江省在1995-1996年间,山东省在1996-1998年间,湖南、 广东、广西在1996-1998年间,这些地区的茶叶消费收入需求弹性呈现出明显的无弹性。

不过,全国各地农村很多地区的ε值有快速增长态势,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茶叶消费需求正在从低档茶叶逐渐向高档茶消费的转变,在一些农村地区,茶叶消费有可能从必需品逐渐变为奢侈品。例如,陕西、甘肃、 青海、宁夏等地区的茶叶消费需求就明显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某一地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是相对于收入水平而言的[11]。在收入较低或很低时,茶叶需求收入弹性通常会表现为富有弹性,而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则通常表现为缺乏弹性。例如,西藏是中国西部最贫困的地方,农村茶叶需求收入弹性值却是ε>1 ,但在2000以后该地区农村居民的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随着年份的推移而逐渐降低。

表2 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系数

资料来源:(1)1990-1999年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量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5-2000年各刊。 (2)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352页。(3)全国及各地区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量数据2000-2010年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统计年鉴。

3农村与城镇弹性估算及对“天价”茶叶评说

3.1农村与城镇茶叶消费收入弹性比较

与城市相比较,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落后很多,除了广大的茶产区,很多农村地区居民消费茶叶数量很少。调查显示,不少农村居民不饮用茶叶,这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活消费水平低以及传统消费习惯有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2000年以后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国农村的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长足地发展。表3是对1995年以来城镇与农村茶叶消费收入弹性的比较。

表3 不同年份农村与城市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比较

资料来源:(1)199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330页。 (2)城镇居民人均年茶叶消费量2002-201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3-2011》各刊。1995、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数据来源于《2008中国茶业年鉴》第30页,缺1996-1999、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茶叶消费量数据。(3)农村居民人均年茶叶消费量1995-1999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96-2000》各刊。 缺的2000-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数据来源于各省份的统计年鉴资料及其整理。

资料限制,这里我们仅运用1995-1999年度农村茶叶消费量数据,以及1995-2012年城镇茶叶消费量数据,经过测算比较得出如下结论:

1、1995-2009年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值在0≤ε<1,茶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品,其中,2009-2010年ε<0,这种状况说明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人们对茶叶的消费需求反而减少,这可能与近年来牛奶、可乐等在年轻人中盛行,饮料对茶叶消费具有替代效应所致。

2、1995-1999年间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值变化较大,从1995-1996年间ε<0到1996-1999年间ε>1,显示弹性值增长很快,说明在在此期间内农村地区居民茶叶消费需求富有弹性,换言之,随着农户收入水平的增长,茶叶消费数量也在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在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的特定阶段,如1999-2010年弹性系数增长大于1,但随着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增长到一定程度,弹性系数值将不再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直至降为缺少弹性,即弹性值将越来越小,最后将在0<ε<1 ,变为缺乏弹性。

3、以上情况表明,茶叶在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生活中有逐步变为生活奢侈品(除了西北、边疆地区外)的可能。在1995-1999年间,农户收入水平之所以会出现同茶叶需求量的反向变化,很可能是因为当时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茶叶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奢侈品;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茶叶消费需求虽然也在增加,但对名优茶特别是对高档名茶的需求增长更快,因而从数量考察的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会逐渐降低。

4、作为对问题的一种研究,城乡一体化后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值E,在何种条件下才会逐渐达到一致并保持稳定状态呢?表3资料显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属于必需品,而农村茶叶消费特别是对名优茶的消费,则属于高档品。在笔者看来,农村居民茶叶消费需求ε值在1995-2012年间随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加由缺乏弹性慢慢到有弹性,城市居民的消费弹性系数ε则基本保持稳定。

3.2对天价茶叶的评说

这里的评说,是针对2010年以来国内名茶价格普遍上涨以至于导致名茶成为奢侈品而言的。据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名优茶价格普遍上涨幅度为25%-30% ,一些国内著名品牌的茶叶如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在清明前其拍卖价格分别达到:18万元/500 g,与此同时,2011年三月西湖龙井茶拍卖价格为6.5万元/500克,武夷大红袍拍卖价为10万元/500克,高端信阳毛尖拍卖价为13万元/500克,许多地方名茶价格纷纷攀升,“高端”茶叶纷纷现身,“地方茶叶也加入了涨价的大军,其中不乏跻身于高端茶叶大军。”地方茶叶高端化更多是走“礼品”茶等小范围消费渠道。例如:2000元/斤的“鲁山金毫”和1800元/斤的“鲁山青峰”等。那么这些名茶价格飙升的背后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下面我们做深入地分析。

3.2.1按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别计算茶叶消费最高价格水平,即茶叶消费的单价水平根据我国地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高于农村居民水平,而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我们的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分为最高收入户、高收入户、 中等收入户、低收入户、最低收入户、困难户等不同的等级,根据等级不同的居民收入水平与不同的家庭茶叶消费数量,从而得出城镇居民茶叶消费单价水平(因此,这里以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茶叶消费价格水平来估算)。下面我们以2009年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价格水平为例,具体见表4。

表4 2009年全国及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茶叶价格水平(单位:元/500 g)

资料来源:《 2009-2010中国茶业年鉴》 第392-393页。家庭茶叶消费支出/茶叶消费量=茶叶消费单价水平。

从表4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茶叶消费价格水平最高的为170.27元/500 g ,也就说,城镇居民按照收入水平来说,消费茶叶的价格水平也仅在100-200元/500 g之间的档次,那么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天价茶叶抢购的风潮?而且许多地方茶叶也跟着涨价?这背后的本质原因在哪里?下面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

3.2.2物价的普遍上涨,城镇化进程地加快,农业劳动力的短缺,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劳动密集型的茶产品,价格涨幅偏大2010年来的物价普遍上涨引起其它商品的价格上涨,这使茶叶价格也随之上涨,因为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劳动力的短缺以及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涨使茶叶成本上涨,再加上名优茶手工制作,所以茶叶价格上涨幅度更大。茶叶内销需求日益旺盛,也是茶叶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

3.2.3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等少国内少数著名品牌的茶叶,它们已被赋予茶文化的深意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为标志身份价值的奢侈品了一些著名品牌的茶叶,例如:西湖龙井、武夷大红袍、信阳毛尖等国内著名品牌的茶叶,由于它们已经被赋予茶文化的深意,它们已经由普通的茶叶变为奢侈品而不是普通的消费品了。

这只是少数名茶发生的现象,这些茶叶已经赋予茶文化的深意已从生活必需品变成为标志身份价值的奢侈品了。近年来,中国茶文化快速发展,关注并了解茶的人群日益增多,名茶的文化价值日益被认识和传播,也导致名茶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

与此同时,近年来,全国各地实施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以及一些茶产区兴起的茶旅游热,也是国内名茶逐步走向高价奢侈品的行列的因素之一。

4需求收入弹性差异之影响机制概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传统的茶叶消费大国,每年茶叶消费量占我国茶叶总产量的2/3以上。从1949到1984年,我国实施茶叶的统购统销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属于林权范围内的茶叶经营制度发生变化,茶叶价格进入市场化时期,茶叶的产量和产值日益增长。20世纪90年代名优茶兴起,并且茶叶内销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农村与城市之间茶叶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城市茶叶消费在数量上比农村数量大,消费档次、质量、品种等也明显比农村高。这种现象结合收入水平来考察,可以归结为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之形成机理的研究。

4.1城乡收入增速不同是导致城乡居民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差异的主因

收入是影响茶叶需求最重要的因素。关于这种影响,可以从茶叶需求量和茶叶质量水平两方面来考察。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1995、1996、1997年农村收入增速超过城市,1998、1999年城市收入增速超过农村;在这些期间,农村茶叶消费需求增长是否超过城市,城市茶叶消费增长是否超过农村,从而是否导致茶叶消费需求收入弹性变化,这些问题需要依据统计数据作出进一步的研究。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除2004年城乡收入增速基本一致外,其余年份城市收入增速都持续高于农村,这可以解释为城市居民茶叶消费水平持续稳定上升的主要原因。茶叶消费需求弹性随收入水平增长而逐渐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消费需求弹性值通常会逐渐趋于稳定;比较农村与城市,农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其茶叶消费数量和消费水平就会远低于城市水平,这是城乡茶叶消费弹性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之一。

4.2区域消费水平和习惯不同,导致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

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环境、区域消费习惯的不同,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的不同。例如,在我国西北边疆一带,气候环境十分恶劣,人们主要靠食牛羊肉为主;为了增强消化能力,该地区人们需要饮用茶叶,称为边销茶,这种茶叶主要由粗老叶子做成,价格也很低廉,但是消费力很强,又能为该地区人们治病,因此,边销茶成为该地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同,这些地区的人们偏爱饮用名优绿茶和红茶。在我国华北地区,人们普遍饮用花茶和绿茶等,这主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传统的消费习惯相关。因此,这些因素也是导致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4.3茶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是茶叶消费弹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茶叶品种最丰富最齐全的国家。中国主要有六大茶类: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六大茶类间茶叶产品差异化十分显著,由于各类茶的加工工艺不同,品质特性不同,各类茶的区域生产小环境、气候环境、土壤环境的差异会致使各类茶的特色、风味不同,以至于使人们消费偏好不同。在各类茶价格存在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我们以价格因素为参数来分析各类茶的消费弹性差异,自然会对各地区茶叶消费弹性差异得出相应的结论。

4.4茶文化和茶旅游的发展导致名优品牌茶叶出现天价

随着中国茶文化和以及世界茶文化的不断弘扬发展,各地茶旅游业也不断发展。目前,中国许多城市已经成为茶都,如杭州、安溪等;一些著名的品牌茶叶也被赋予茶文化的深意,其身份也发生了改变,它们已经不是普通的消费品了,不是以往我们普通百姓饮用的茶叶,而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这些茶叶的价格已包含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如西湖龙井茶,其拍卖价格曾达6.5万元/500克,武夷大红袍拍卖价格达到18万元/500克。不可否认,天价茶的出现对于茶叶消费弹性差异有着促动作用。

5简短的结语

中国是世界最古老最传统的茶叶消费大国,2006年中国茶叶消费已经达到76万吨,超过世界第一大茶叶消费大国印度国。近年来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茶与健康的进一步认识,茶叶消费量在不断提高,茶叶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区域习惯的不同,导致各地区茶叶消费水平的不同,需求弹性的不同。我们联系收入水平来研究茶叶消费弹性,对于茶叶生产及其布局有着一定的现实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乡差异逐渐消除以至于出现城乡一体化,茶叶作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普通消费品依然是主流,一些少数著名品牌的天价茶叶是茶文化的象征,这便要求我们从必需品和奢侈品两个角度来研究城乡茶叶消费弹性,并通过这种弹性的研究,解说城乡茶叶的消费结构,以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分析纬度。

本文关于城乡茶叶消费需求弹性的分析,着眼点在于通过对城乡收入水平的比较来说明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形成的原因,文章所运用的数据资料以及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揭示了我国茶叶消费需求弹性差异的形成机理。诚然,这一研究尚需要在理论层面作出进一步的概括和提升,它需要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生产与消费论坛论文集,2008年5月.

2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2013年度浙江茶产业发展报告.2014,(1):3.

3浙江省人民政府,静冈县政府,浙江省· 静冈县2012绿茶博览会绿茶国际论坛论文集,杭州,2012,pp3.

4别让天价茶叶伤了民心.百度网站,2012年4月28日.

5疯狂的茶叶向奢侈品看齐,天价茶“成长”路径.鲁中晨报,东方财富网,2012年4月16日.

6叶明华. 医疗服务于农民:奢侈品还是必需品?-基于1990-2009年城乡医疗需求收入弹性比较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6):30-34.

7《中国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11中国茶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8《中国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09-2010中国茶业年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9《中国茶业年鉴》编辑委员会编.2008中国茶业年鉴,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0边销茶课题组. 久远的边销茶,中国民族,2008(3): 89-90.

11李道和.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A comparative study on elasticities of income and tea consump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Chinese

XU Yongmei

(School of Economics,Zhejiang Gong Shang University, Xiasha University Town,Hangzhou,China,310018)

AbstractBased on the abnormal fluctuation of domestic tea pri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elasticity and demand elasticity of tea of China′s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residents was analyzed and compared. It shows that tea consumption demand elasticity of northwest border town area residents wa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income elasticity (-1 epsilon >0 epsilon >1, while those of urban residents from Zhejiang, Shanghai, Fujian, Guangdong and other eastern areas were very low (0< epsilon <1).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tea consumption demand elasticity showe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rural areas, reflecting that demand coefficient of tea consump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income elasticity of rural residents. The tea consumption demand elasticity will be flexible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nd will then gradually stabiliz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ea demand elasticity and income elastic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depends on income level, consumption custom, regional culture, tea tourism and etc.

Key wordsTea;demand;Income elasticity;elasticity of consumer demand

收稿日期:2015-10-21修改日期:2016-04-25

作者简介:许咏梅(1972年-),女,安徽桐城人,博士后,主要从事茶叶经济、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S571.1;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77-8921(2016)02-065-08

资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浙江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研究中心课题“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定价权研究”(课题编号:13JDSM13YB)项目、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工商大学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一带一路与中国茶叶贸易”(课题编号:1050XJ3315067G)资助。

猜你喜欢
需求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香喷喷的茶叶
徐召学:到北方种茶叶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基于云端的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的研究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