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云,韩玉刚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 芜湖 241000;2.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芜湖 241000)
新常态下安徽零售业发展评价及升级路径
钱正云1,韩玉刚2
(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芜湖241000;2.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芜湖241000)
摘要:零售业成为经济新常态下拉动消费的主力产业,也是中国发展变化最快、市场化程度最高、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将安徽省零售业置于中部六省的区域尺度下进行比较,并对安徽省内各市零售业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及行业政策是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要创新业态组织形式,升级供应链及网络分销体系,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品牌塑造,实施分地区差异化的升级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零售业;现状;升级路径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6.03.023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粗放型、数量型转向集约型、质量型;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安徽省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接,又是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即是正确认识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稳增长,调结构,使用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努力发挥自身优势,适应经济新常态,把握重要发展机遇期。
零售业的发展能表现居民生活水平及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因其业态种类多、形式多样、周转快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当前市场上竞争最激烈、发展变化最快的行业之一。综合目前学术界关于零售业发展现状的研究,按研究范围主要分为国家、区域和城市三个尺度层面。首先,国家尺度分析占主要地位。韦漫江,郝国丽研究了中国零售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及问题[1-2];卢晓对中国高端零售领域内中国高端品牌的现状和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国际高端品牌的成功模式提出了五项基本的发展战略[3];李凯利用SWOT法分析了我国大型传统零售商电子商务转型的问题及对策[4]。曾思敏回顾并评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关于网上零售引发的商业空间和其他活动空间的响应以及改变[5]。其次,中观区域尺度研究相对较少:吴建国对长三角地区的零售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存在零售业发展速度过快、规模不经济和规划滞后的问题[6];洪涛研究了中部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加快流通产业健康发展的思路及途径[7]。再次,城市尺度研究不断增多,但主要集中在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武全文阐述了北京零售业的发展演化、变革及其原因,分析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零售行业的影响[8]。尹姗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零售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9]。于伟借助扩展方法引入时间变量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测度了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的分异与趋势,并利用GIS技术研究了新型零售业的空间布局特征[10]。殷少明通过对新疆批发零售业发展现状、特征以及面临的竞争劣势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新疆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及建议[11]。
本文研究重点与以往不同,将视角放在经济欠发达、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的安徽省。以往的学者对于零售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零售业态的演化和零售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本文将安徽省零售业的发展与中部其他省份进行比较研究,并通过省内16市的分析对比,全面剖析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现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统计方法,分析检验影响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的因素,据此提出未来安徽省零售产业持续稳定增长的升级路径。
一、安徽省零售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零售业增长平稳,增幅下行趋势显现
安徽省地理区位优越,凭借着长江流域资源型城市的汇聚与长三角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近几年来不断吸引投资,总体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省内消费品市场增长平稳,201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 957亿元,比上年增长22.8%,排名全国第十四,处于中上水平。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产值1 500.28亿元,占GDP的7.2%,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占比20.3%。吸纳就业人数506.7万,占全省就业人口的11.75%,零售业给安徽省带来的社会与经济效益越来越大。然而,虽然零售业相关指标明显增长,但是自2010年至今,安徽省零售业增幅出现了明显的下行趋势,缺乏增长动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从2010年的17.7%降到2013的14%;分析2010年至2014年安徽省零售业主营业务收入,除了2013年稍有回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甚至降低了30多个百分点。
(二)零售业市场化程度提升,资本结构失调
随着零售业二次革命的展开,零售业态发生巨大变化,由以前单一业态零售转为当前以连锁经营为主的多种业态综合零售。安徽省目前以百货商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为主要经营形式,大型连锁超市已成为当前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业态形式之一。近几年便利店和购物中心等高级业态形式的出现正在改变着省内零售市场格局,零售市场展现出多种业态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局面。从零售企业资本结构来看, 安徽省的消费市场仍主要由本土内资企业支撑。内资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逐年稳速增加,2010年内资企业1 541家,占所有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的97.4%,2014年比例增至98.2%,数量达到3 878个;其中私营企业增长幅度较大,由53.4%增至65.6%。4年来,港澳台投资企业由16家增为40家,外资企业只增加4家,达到22家。资本结构上,安徽省的零售企业表现出以内资为主,外资比重偏低的一边倒结构,对外商吸引力偏低,将不利于安徽省在零售市场上的协调及开放式发展。
(三)零售业信息化普及度提高,平台收益差距明显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应用于消费市场能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减少运营成本。安徽省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在零售企业中普及信息化技术,涌现出一批诸如芜湖三只松鼠、合肥恩讯和安徽饕餮等在内的网上零售商。据统计,2014年安徽省6 043个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有491个已经装备了电子商务,比上一年翻一番。其中,采用电子商务进行销售的企业有413个。在网络销售渠道上,大部分电子商务零售企业采用第三方平台经营业务,有自营平台销售的企业93个。相较于广东、山东和浙江等网络销售大省,安徽省的网络经营收益主要源于自营平台企业,2014年以540.71亿元的业绩实现了全省电子商务销售额的87.5%,以第三方平台为支撑的零售企业收益远远低于有自营平台的企业。
二、 安徽省零售业现状与内外部比较分析
(一)与中部六省相比,虽发展水平滞后,但潜力巨大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总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逐步提高。2014年,六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 671.7亿元,占全国21.8%。作为中部地区的一角及中部地区与沿海发达省份的连接纽带,安徽省区位优势明显、资源要素丰富、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4年全省实现GDP 20 848.8亿元,居中部第四位,增长率为9.2%。相较于中部其他五省,安徽省近几年来经济水平仍处于落后地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一个地区消费状况的直接指标,也是零售业发展状况的重要体现。从图2可以看出,2014年安徽省以7 957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落后于河南、湖北和湖南,位居中部第四;去除人口的因素,2014年安徽省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 081元,居中部第五,但是从增幅来看,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为13%,连续三年稳居中部首位,说明安徽省零售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省内各市对比,单一中心格局,极化严重
安徽省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受上海、江苏和浙江的辐射带动作用,近几年来经济水平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外来企业相继入驻安徽,经济结构得到大幅提升。分析近两年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布情况,合肥及芜湖对安徽省的零售总额贡献率相对较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前六的分别为合肥、芜湖、安庆、阜阳、六安和蚌埠,总量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以上。合肥市2013年实现了1 480.84亿元,占全省22.85%,2014年1 949.70亿元,占比提升至24.5%。合肥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普遍高于其他各市,经济中心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及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个地市的零售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撤销巢湖地级市,为研究的可行性,本文仅研究2011年之后各市限额以上的零售业发展变化。
图1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变化情况图2限额以上零售主营收入变化情况图3限额以上零售业资产总计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安徽省及各市统计年鉴
从安徽省各市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数的增长情况(图1)中可以看出,虽然各市的发展基数不同,但纵向比较各市的零售企业数量,在这两年都有很大增长。各市2011至2012年的增长速度相对都快于2012至2013年的增长速度。图2、图3中各市限额以上零售业主营收入和资产总计也存在同样增长走势。除个别城市在2013年度限额以上零售业资产总计稍有下降外,其他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无论从零售企业的数量、主营收入,还是资产总量方面来看,合肥市的绝对数量都远远高于其他城市,呈现出一枝独秀的景象。作为省会城市,合肥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优惠的政策支持,但忽略其他城市的发展会进一步导致极化现象的产生,不利于安徽零售业的整体发展。
三、影响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行业政策、交通状况、人口、收入和生产总值等都是影响零售业水平的重要因素[9]。针对安徽省现实情况及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取了以下几个可量化指标,分别代表对应的影响因素。
表1 安徽省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 基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6个自变量的统计检验
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评价安徽省零售业发展好坏的指标,选为因变量。以安徽省年GDP、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年末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作为自变量。选取2000-2014年安徽省相关数据,利用SPSS对其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试图探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这六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输出结果如下:
表2 6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输出结果
去除单位不同对模型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标准化系数作为模型输出结果。由上表中可以看出,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即R2为0.999,说明样本回归方程与所有观测值基本符合。
F检验:由表中看出,F值为2 168.782,相应的实际显著性概率p即为表中的Sig.<0.000。若给定α=0.01,则显然p<α,说明回归方程关系十分显著。
T检验:GDP与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t值分别为4.498和6.993,相应的实际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2和0.000,若给定α=0.01,则显然都满足p<α。所以GDP与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回归系数显著性高,都通过T检验。而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年末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的t值分别为0.346、-0.723、0.747和0.133,对应的p值分别为0.738、0.490、0.476和0.897,都大于给定的α=0.01,说明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年末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没有通过T检验。
上述回归结果表明,安徽省GDP和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影响成正相关,且关系显著,说明经济环境和行业政策对零售业的发展作用相对比较大。而其他四个因素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年末常住人口和公路里程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起一定作用,但作用比较小,关系不显著。
2.2个自变量的统计检验
下面以安徽省GDP和批发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自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表3 2个自变量的回归分析输出结果
线性回归模型的R2为0.999,说明样本回归方程拟合程度相当好。
F检验:由表中得出,F值为8 469.957,相应的实际显著性概率Sig.<0.000。给定α=0.01,显然p<α,说明回归方程关系显著。
T检验:GDP与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t值分别为32.015和14.099,相应的实际显著性水平都小于0.000,若给定α=0.01,则显然都满足p<α,完全通过T检验。
通过以上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GDP及批发和零售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影响较大,说明安徽省的零售业发展与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及行业政策密切相关。
四、安徽零售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新常态背景下,安徽省应进一步明晰省情,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通过创新业态机制、升级管理模式、扩张融资渠道、创造品牌优势以及改良经济结构等方式,促进安徽省零售产业不断升级。
(一)创新零售业态组织形式
随着时代发展,零售业正逐步进入以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为主流的新阶段。传统的零售业态已难以满足安徽省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便利店、专业折扣店、生鲜超市以及购物综合体等多等级业态形式必将成为未来竞争热点,能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省内零售业态组织形式,鼓励多种类零售业态的建成和运营,是当前最迫切的路径选择。
(二)升级供应链及网络分销体系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为实现高效率的商品配货、技术更新与资金周转,省内各零售企业应积极运用现代供应链管理技术,寻找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建立长期稳固的供应链条,实现产品质量和档次、管理模式及营销技巧的提升。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网民数量不断增多,实体商店与网络商城的竞争日益白热化。安徽省应继续贯彻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时期促进零售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省内大型零售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互动模式,重点支持中小型零售企业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虚拟门店,促进多方位交易融合互动。
(三)加大投融资力度
作为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各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投资,零售业的现代化发展,除需要物流等现代化的途径实现,也需要有足够的投资和适当的投资方式及手段给予支撑[12]。安徽省相对于中部其他省份,零售业投资明显不足。同时,各地级市之间的投资比例也不甚协调,除合肥、芜湖外的其他城市投资相对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积极吸引投资,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创新投融资模式,更好地引领安徽省现代零售业向更快、更稳、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品牌塑造
品牌不仅是一种无形的生产力,而且是企业升级的有效催化剂[13]。目前沃尔玛、欧尚等大型外资超市已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通过自主生产或外包组织生产自有品牌商品,以直销方式供应市场优质廉价商品,以其特有优势占有了巨大市场份额。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相关经验,塑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并不断提升品牌效益,利用省内特有优势,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是安徽省零售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步。省内企业如合肥百大集团已迈出步伐,依托其在省内品牌影响力及区域熟悉度,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商品种类,生产符合本地居民消费习惯的商品,可与外资企业有效抗衡。
(五)实施分地区差异化的升级策略
全省零售业的整体发展,有赖于各区域的相互协调。安徽省零售业在各地市间的发展较为失衡,合肥、芜湖两市的零售业结构要明显优于其他14个地区。由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零售市场结构也不尽相同,应根据自身发展现状,优化零售业结构,实施差异化升级策略[14]。合肥、芜湖两地目前发展已较为成熟,应鼓励向更高层次的业态形式升级,优化现有经营效益好的零售业态,扩大规模,提升本土零售企业影响力。而对于其他相对落后地区,不能盲目跟从,一味引进高端、外资企业。应正确分析市场需求,合理布局,引进符合本地消费习惯的连锁超市和便利店等业态,先通过小范围推广品牌,逐步提升零售业态等级。
参考文献:
[1]韦漫江.我国零售业国际化发展研究[D].太源:山西财经大学,2006.
[2]郝国丽.中国零售市场国际化的现状及影响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业经济学,2008.
[3]卢晓.中国高端零售的现状分析和中国奢侈品牌的发展战略[J].中国零售研究,2009(1).
[4]李凯.我国大型传统零售商电子商务转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
[5]曾思敏.国外网上零售商业空间及其影响效应研究综述[J].人文地理,2013(1).
[6]吴建国.长三角零售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11).
[7]洪涛.中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兼对2010年中国零售百强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1).
[8]武全文. 对北京零售业现状及发展的分析[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9]尹姗娜.深圳市零售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2010.
[10]于伟.1984年以来北京零售业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J].地理学报,2012(8).
[11]殷少明.新疆批发零售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4(3).
[12]李小红.零售业经营绩效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流通经济学,2013.
[13]徐明华.浙江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基于企业成长理论的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0(2).
[14]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责任编校:汪沛
收稿日期:2015-12-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强弱型省际边缘区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12YJC790051);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与实践项目“芜湖市综合购物中心吸引力评价与直接吸引范围的划分研究”(2015cxsj161)。
作者简介:钱正云,女,安徽枞阳人,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6)03-0102-05
韩玉刚,男,河南固始人,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网络出版时间:2016-06-23 16:44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60623.1644.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