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业流,方海明,章礼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合肥 230601)
安徽省某“三甲”医院消化内科2010
—2014年疾病谱变化趋势
王业流,方海明,章礼久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安徽 合肥230601)
摘要:目的分析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疾病谱的变化趋势和特点,为疾病防治和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该院消化内科2010—2014年间8 415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病案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4年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人数逐年增多,依次排在前十顺位的疾病为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结肠息肉、胆石症、胃息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功能性胃肠病。而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胃息肉、结肠息肉、功能性胃肠病、上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均呈逐年递增趋势。结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早诊早治、功能性胃肠病的心身治疗、以及炎症性肠病、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是我们未来努力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住院病人;患病率
疾病谱是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危害人群健康的众多疾病按其危害程度的顺序排列成的疾病谱条带,通过疾病谱对疾病进行分析是医疗卫生部门对住院患者罹患疾病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了解某特定区域或者医疗机构疾病种类构成变化情况[1]。不断探究和掌握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将为医院临床科室管理和医疗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室依据[2-3]。本研究通过研究某院消化内科2010—2014年间住院患者疾病谱变化及分布规律,为优化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做好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从而有助于医院科室管理和建设。
1资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8 415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病案系统软件获得病案资料。
1.2方法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对疾病进行分类,以病案首页中的第一诊断作为出院疾病诊断,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4]中关于年龄分组的建议,将住院患者分为<14岁的少年组、≥14~<45岁青年组、≥45~<65岁的中年组和≥65岁的老年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 2013对数据进行ICD分类统计记录,对数据分年度顺位、排序并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疾病谱构成及变化情况。
2结果
2.1住院人数、平均住院日、有效率、死亡率变化情况2010—2014年间住院人数逐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2027/1237)1/4-1=13.1%;平均住院日下降了1.171 d;有效率增加了12.2%,死亡率下降了0.47%,见表1。
表1 2010—2014年住院人数、平均住院日、
2.2住院患者性别和年龄构成男性4 981例(59.2%),女性3 434例(40.8%),男女比例1.45∶1,男女性别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1.4%vs48.6%);年龄≥65岁的老年组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7.55 %,其次是≥45~<65岁的中年组,<14岁的少年组很少,见表2。
2.3住院病人疾病谱的构成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发现我院消化内科5年间依次排在前十顺位的疾病为慢性胃炎、上消化道出血、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结肠息肉、胆石症、胃息肉、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功能性胃肠病,共计5 276人,占总人数的64.77%。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胃息肉、结肠息肉、功能性胃肠病、上消化道出血、炎症性肠病等均呈逐年递增趋势,见表3。
表2 2010—2014年住院患者性别和年龄构成
表3 2010—2014年疾病谱构成及变化趋势
2.4住院恶性肿瘤患者来源地分布住院患者共有1 545例恶性肿瘤患者,主要是来自肥西县、庐江、舒城县、桐城市,占肿瘤患者总人数的78.24%,见表4。
表4 住院恶性肿瘤患者来源地分布
3讨论
3.1住院人数、平均住院日、有效率、死亡率变化情况2010—2014年5年间我院消化内科共收治患者8 415例,从2010年的1 237例增至2014年的2 027例,总增幅为63.9%,年均增长率达到13.1%,呈逐年增加趋势;出现上述情况与诸多因素有关:(1)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逐渐提高,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改变,加之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率提高;(2)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有害物质被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引起环境污染,使人们容易患某些疾病;(3)人们预防保健意识的提高,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使得人们患病时的就诊率提高;(4)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深化,医疗保险覆盖率增加,医疗保健体质不断完善,使得人们有条件就医;(5)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是极为重要的参与因素;(6)该院是位于合肥市的三甲医院,交通便利可能也是一种参与因素。
疾病临床治愈率、好转率、死亡率等是反映医院治疗质量的指标,本研究结果表明,该院消化内科5年间治疗有效(治愈和好转人数)率呈逐年递增趋势,由2010年的80.35%增长到 2014年的92.55% ,五年间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45%下降到2014年的0.98%,分析原因有:医院近年购入大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医护人员医疗水平提高及各科室间团结协作。
平均住院日由2010年的9.370 d缩短至2014年的8.199 d,逐年缩短,住院日缩短与医疗水平提高、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等管理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缩短住院日能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住院患者人数逐年增多、平均住院日缩短、有效率升高及死亡率下降,都提示我院消化内科的整体诊疗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
3.2住院患者性别和年龄构成差异本研究表明,我院消化内科的住院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45∶1,男女性别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考虑有以下原因:(1)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我国男性682 329 104例,女性650 481 765例,男女比例104.90∶100,人口构成的差异也促使住院患者性别存在差异;(2)男性的家庭责任更重,工作压力比较大,加上有吸烟、喝酒、熬夜等不良习惯,均使男性易患某些疾病;(3)男女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布存在年龄上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也呈增加趋势。本研究结果表明,该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中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患者人数依次增多,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组患者最多,占总人数的47.55%,由2010年的561例增长到2014年的971例,究其原因有:(1)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的比例增加使老年患病人数也相应增加;(2)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机体反应力差,使得老年人发病率增加。
3.3住院患者疾病谱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发现5年间我院消化内科慢性胃炎住院患者始终处于疾病谱的首位,占总人数的11.63%,与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患者已超过10%相符[5],且逐年递增。临床实践过程中,有很多因反复上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以及体重减轻等主诉的患者曾于门诊行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后为排出肿瘤性疾病收住入院,住院检查排出肿瘤性疾病及肝胆疾病,仅胃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而这些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具有焦虑、抑郁表现,实际上属于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rses,FGIDs)范畴,但考虑到为初次诊断FGIDs范畴相对比较慎重,故出院诊断为慢性胃炎,这些患者占用了许多医疗资源而使得其他重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FGIDs是指有消化道症状,但无法用器质性病变和(或)生化指标异常来解释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6],临床上以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功能性便秘等最常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FGIDs与心理障碍共病的抗焦虑抑郁治疗的有效性高[7],抗焦虑治疗有助改善消化道症状。FGIDs通常病史较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患者四处就医,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同时也给患者带来了经济负担。因此,FGIDs患者应早期识别和精神心理专科协同诊治,使患者能及早得到更为合理的治疗同时也节省了许多医疗资源。
上消化道出血按病因分为静脉曲张性出血和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排在第二位,其中以非静脉曲张性出血多见,这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以及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发病人数增多有关,而静脉曲张性出血中以肝硬化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见。我国的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我科的肝硬化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有下降趋势,分析原因有:第一,我国强化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能有效降低HBsAg携带率;第二,人们对慢性肝炎认识增加,能主动防止肝炎的传播;第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院诊疗能力的提升能阻止了慢性肝病向肝硬化、肝癌发展;第四,由于分科缘故,很大一部分患者在我院肝病科就诊。随着内镜和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在静脉曲张性出血的止血中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危险性和病死率仍明显高于非静脉曲张性出血,所以静脉曲张性出血仍是我们以后研究的方向。我院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这与结直肠恶性肿瘤的发病人数增多密切相关。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一种由严重肝功能损害和(或)门体静脉分流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其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关于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中“氨中毒学说”处于中心地位并已被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血氨和肝功能、肠道菌群、肠道功能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降血氨是临床上治疗肝性脑病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制剂能通过抑制肠道细菌失调、酸化肠道、防止和减少氨及有毒物质的吸收起到改善肝性脑病的作用[8],具体疗效后续我们将对其研究。尽管我科HE的病例不是很多,但HE是肝硬化失代偿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我们仍要足够重视。
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以3%~5%的年均速度递增,其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表现最为突出[9],我国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胃恶性肿瘤和结直肠恶性肿瘤分别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10],而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中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以胃恶性肿瘤和食管恶性肿瘤最为多见,结直肠恶性肿瘤处于第三位,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我科恶性肿瘤患者来源地主要是肥西县、庐江、舒城县、桐城市,分析原因考虑有:(1)地理环境差异:有研究表明食管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多种微量元素有关,但具体是哪几种微量元素仍存在争议,地理环境不同,饮用水内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存在差异,使得肿瘤的发生率存在差异;(2)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差异:长期饮酒、饮茶、进食不规律、进食过烫或粗糙食物、进食腌制食品均是胃恶性肿瘤和食管恶性肿瘤危险因素,肥西县、庐江、舒城县、桐城市等地人群喜欢进食腌制食品,这与我科胃恶性肿瘤和食管恶性肿瘤患者发病率逐渐增加密切相关。
消化道早癌是癌细胞局限在消化道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未侵及固有肌层,包括早期胃癌、早期食管癌和早期结直肠癌[11]。癌前病变是指已证实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一类疾病,包括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道息肉、腺体上皮内溜变、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特异性增生等。消化道息肉是指起源于消化道黏膜而突出于消化道管腔内的隆起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均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其中腺瘤、家族性息肉病恶变风险高,消化道息肉是我院消化内科的常见病,我科结直肠息肉和胃息肉总发病率分别位列疾病谱的第5位和第7位,且新发人数逐年递增,与文献描述相符[12]。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及窄带成像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13];内镜下切除术(ER)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进行黏膜剥离术(ESD),是治疗无淋巴结转移消化道早期癌的新方法,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住院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势,已逐渐成为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标准方法[14]。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极为重要,这是我科未来努力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是欧洲及北美地区的常见病,近10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IBD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以UC更为多见[15],目前针对IBD发病机制的研究主要涉及患者的遗传易感性、结肠黏膜免疫功能紊乱、环境因素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方面。IBD是一类慢性疾病,病变范围广,患者需长期吃药,但治疗效果一般,病情容易反复,存在恶变等并发症,且肠镜检查比较痛苦,这些都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而且我科住院患者中IBD的排在第十二位,因此,我们需要对IBD的病因及机制进一步研究,以获得新的治疗靶点和微创的病情评估方法。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指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而出现胰腺局部炎症反应,主要症状多为急性发作的持续性左、中上腹部剧烈疼痛,常向背部放射,伴有腹胀及恶心呕吐,急性胰腺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临床上符合以下3项特征中的2项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1)持续性的左上、中上腹痛;(2)血清淀粉酶和(或)脂肪酶浓度高于正常上限值3倍及以上;(3)腹部影像学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影像学改变。急性胰腺炎按严重程度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pancreatitis,MSAP)、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16]。临床上MAP最多见,且预后一般都较好,病死率不高,SAP是约占AP的5%~10%,常伴有持续(>48 h)的器官衰竭和(或)出现坏死、脓肿或假性囊肿等局部并发症者,SAP早期病死率高,如后期合并感染则病死率更高。关于SAP的治疗有:(1)病因治疗:是预防AP复发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关键治疗措施;(2)非手术治疗:SAP早期由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导致血液成分大量渗出,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重要脏器血供不足,导致或加剧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是SAP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因此,液体复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和加强监护治疗是早期治疗的重点,此外还有禁食、胃肠减压、抑酸、止痛等一般治疗以及维持器官功能和营养支持等治疗;(3)外科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现代SAP的重要治疗措施之一,胰腺坏死呈现不同的转归情况,其中胰腺及胰周无菌性坏死积液无症状者无需手术治疗,故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延迟手术治疗策略,且有研究表明其降低病死率[16-17]。SAP是我科的一种危重疾病,有很高的病死率,实现早期发现和多学科联合诊疗能改善其预后和降低病死率,这将是我科未来努力目标。
综上所述,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患者人次逐年增加,其中胃恶性肿瘤、食管恶性肿瘤、胃息肉、结直肠息肉、FGIDs、炎症性肠病的患者人数有逐年递增趋势,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重症胰腺炎是我科的危重病人。因此,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早诊早治、FGIDs的心身治疗、以及炎症性肠病、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重症胰腺炎的综合治疗是我科未来努力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晓亮,陈子星,杨延斌,等.我国住院病人疾病谱研究现状及新思路[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3):466.
[2]徐先全,郑摇涛,王摇丹.安徽省肺科医院住院患者2006~2010年疾病谱变化及分析[J].安徽医药,2011,15(10):1282-1283.
[3]马丽霞,王广新,李楠,等.1998~2009年山东省住院儿童疾病谱变化规律的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 :4445-4448.
[4]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第二卷指导手册[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99.
[5]张晓岚,安君艳.2010年消化系统疾病重要诊疗进展[J].临床荟萃,2011,26(9):737-742.
[6]孙会会,陈莹,姜元喜,等.精神应激与功能性胃肠病[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7):495-496.
[7]Keller J,Layer P.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J].Internist (Berl),2013,54(11):1337-1349.
[8]戴丐国,伍登海,连建安,等.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肝性脑病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4,35(12):1392-1395.
[9]吴菲,林国桢,张晋昕.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现状及趋势[J].中国肿瘤,2012,21(2):81-85.
[10] 董颖,杨文君.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特征与发病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14,20(3):429-431.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家协作组.消化道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10):1083-1086.
[12] 张威庆,李伟,赵卫东,内镜下治疗消化道息肉260例体会[J].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13] 姚礼庆,陈巍峰.提高我国消化道早期癌的内镜诊治水平[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7):649-653.
[14] 王雷,邹晓平.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现状:争议和发展并存[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7):378-381.
[15]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年,广州) [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2):796-813.
[16]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2014版)[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14(1):1-5.
[17] Babu RY,Gupta R,Kang M,et al.Predictors of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managed by the step-up approach[J].Ann Surg,2013,257(4):737-750.
Trend analysis of disease spectrum of inpatients in a Grade Three A hospital (2010—2014)
WANG Ye-liu,FANG Hai-ming,ZHANG Li-jiu
(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TheSecon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Hefei,Anhui230601)
Abstract:ObjectiveThis study ai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es of disease spectrum of inpatients,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disease control,prevention and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Methods8 415 inpatient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using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and the data in the medical record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ResultsInpatients increasedover the years (2010—2014) in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with the top ten ranks of disease spectrum being chronic gastritis,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astric cancer,esophageal cancer,colorectal polyps,cholelithiasis,gastric polyps,peptic ulcer,acute gastroenteritis,and functi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The gastric cancer,esophageal cancer,gastric polyps,colorectal polyp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s,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howed an increasing incidenceover the years.ConclusionsThe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digestive tract cancer and precancerous lesions,psychosomatic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and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variceal bleeding,hepatic encephalopathy,severe pancreatitis will be future foci of our department.
Key words: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Inpatients;Prevalence
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408085MH178)
通信作者:方海明,男,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消化道早癌内镜诊治,E-mail:haimingfang@163.com
doi:10.3969/j.issn.1009-6469.2016.06.020
(收稿日期:2016-02-04,修回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