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74-01
细细品读《学记》,这本已距离我们两千多年的一本铭记着我国古人教育精华的经典,我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内疚之感,我们中华的教育祖先用他们闪光的智慧,实践的经验,精炼的语言总结出了教育的真谛,试想他们多么希望后人们能谨遵他们的教诲,精通教育之道,直达教育之地,然而他们绝不会想到他们的后人们竟将他们的智慧结晶,遗忘的很久很远。再次拾起这本经典,反复品悟琢磨,更有一种醍醐灌顶又豁然开朗之感。《学记》从教育的各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之道,直通明理,每每回味,这些道理在我们的教学实际中都能找到影子,很多地方也恰恰是我们常常在教学中的迷惑之处,真是为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者点亮了一盏智慧明灯,现就其中感受较深的部分谈谈自己的些许心得。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短短的几行字却演绎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建立,恰恰在于一个"度"字。
"道而弗牵"教师要注重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有融洽;回想自己从教十六年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直都是我不变的追求,我曾经用全身心的爱去感化我的学生们,也曾经用全部精力去陪伴他们,然而收获到的只是学生对我的一份份感动,在学业上的收获却是成绩平平,我也曾经叩问自己是不是个人术业不精?是不是自己在教学水平上还欠缺很多?然而在读到《学记》中的这一段,我似乎从中找到了这些谜团的答案,原来是我在教学时的方法不当,没有做到在讲授知识过程中的"道而弗牵"。以往,我在教学新知的时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急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不注重引导,一味的将自己的想法灌输于学生,以至于学生对于我所讲授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慢慢地也就不再"亲其师信其道"了,所以在学生心中仅仅是对于我这位老师存有感激之心,却没有在学业上的"遵其之道"。结合现代的教学理论,"道而弗牵"的内涵也正印证着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胜任力,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推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在教学中牵制学生,控制学生,强制学生。看到这里,你是否也为我们的祖先如此的超前智慧而倍感骄傲呢?同样的教育理论,我们国家要早于美国两千多年,作为国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惊叹!
"强而弗抑"教师要督促勉励学生,但又不能强制压抑他们,这样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地进行教学。谈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深深的反思啊!因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很少注重这一点,往往是以盛气凌人的语气,要求学生这样那样,甚至以呵斥"奴隶"般的教训语言对待他们,我们的教师还常常以为自己这是站在为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才不得已为之的,其实这样恰恰违背了"为师之道"。勉励学生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要在这一点上本着一个"度",就是要注意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用鲜活的事例去感染他们,感化他们,而不是用生硬的道理去压制他们。孔子教育他们的弟子时,就常常利用身边的事例,学生的生活经历来教导勉励他们,学生明其理,自然就会信心百倍地进行求学之路。
"开而弗达"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可以提供现成答案给学生,他们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因为它的描述本身就有一种微妙之感,也正是前两句的递进,前面说教学要注意引导,要注意勉励,这一句就告诉我们要在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把握一个更为重要的"度",就是不要急于给予他们现成的答案,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验证,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提高。听到这里我们的教师是不是更加熟悉这些字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这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又是使我们惊叹的地方,我们的教育祖先早就给了我们这样智慧的引领,我们却让它销声匿迹了这么多年,兜了一个大圈子,又绕回到了原点,我们不能不说在教育之路上我们走了太多太多的弯路,也不能不感叹我们在教育之路上走的太累太累了!
"和易以思"在教学之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是完善的教育,把握教学之中微妙的"度",更是"为师之道"。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领悟学生心中的风景,和他们一起欣赏通往未来的开满鲜花的前进的路。这里我引用卢梭的《爱弥儿》中的一段话,希望我们这些为人师者共勉:一个孩子的教师应该是年轻的,而且,一个聪慧的人能够多么年轻就多么年轻。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他本人就是一个孩子,希望他能够成为他的学生的伙伴,在分享他的欢乐的过程中赢得他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