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领
摘要: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有效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立项编号:JCJYC141020015)启动以来,课题组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从课标、社会、教研三个视角分析了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强烈呼吁,基础教育要通过创新《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模式、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共育方法、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以此提升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必要性;紧迫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310-01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主要包括人格、情绪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或稳定性,它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全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社会性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由于这种发展,学生才由出生时的自然人逐渐变成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正常交往并以自己独特个性对社会施加影响的社会人。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要求和当前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现状,我们认为,大力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1.课标视角: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是小学课程标准要求必须达成的目标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课程性质和目标均提到"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品德与社会课程必须达成的目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活动的灵魂,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2.社会视角: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的迫切要求与呼唤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转变。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对人的社会化要求愈来愈高。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只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为"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生存、生活、竞争、合作、交流、改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滞后观念并没有彻底摈弃,如重知识轻能力、重课内轻课外、重结果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传授轻体验等等,致使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相对低下,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不足。1993年,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了中国教育界。那场较量中,无论是体质还是精神意志,中国孩子都输给了日本孩子;2006年末,通过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比较,孙云晓发现,15年前的问题有许多反而更加严重;2010年,深圳富士康坠楼自杀的年轻打工者接二连三,达到骇人听闻的十四连跳;2014年3月9日国家邮政局副司长刘良一爆料:目前高校的快递业务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学生把积攒一段时间的衣服寄回家去,家里洗完之后再通过快递寄回来;2014年2月18日,"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因故意杀人罪一审被判处死刑……诸如此类的事件不断见诸报端,一幕幕悲剧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升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已是刻不容缓!试想,如果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达成,即"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了基础。"那么,青少年还会有那么多社会问题吗?至少,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在迫切要求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作为肩负提高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重任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责无旁贷。
3.教研视角:开展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更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
3.1有利于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地位。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教育方针把"德"放在各育之首,可见,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这样一段话:"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重任,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它学科。
然而,在传统观念中,语文、数学、英语是"主科",而品德与社会则是"副科"。这种定位,使得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地位相当尴尬。在课时分配方面,多数学校每周语文10课时左右,数学10课时,英语4课时左右,而品德与社会只有2课时或者1课时,有时还被"主科"挤占。在教师配备方面,往往把比较优秀的、年富力强的教师安排到"主科",把年龄大的、身体状况欠佳的、家庭事务多的教师安排到"副科"。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担任"副科"的教师,所得到的绩效奖金往往不及主科教师的50%。这种被严重歧视的地位决定了它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更不可能会有效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立足《品德与社会》课程,开展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必将大大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保障其学科地位,使其与语文、数学、英语一样"平起平坐"。
3.2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提升我国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估仍停留在对学生学业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上,学校、家长仍然一味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致使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学生偏侧性和单向度失调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节能力等的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扭曲或偏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莉娟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参照,以SOLO分类理论为技术路线,对学生社会性发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社会性发展水平基本达到课标要求,但社会能力整体偏低。我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教育实践认为,通过创新《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模式、改善家庭育人环境、优化家校共育策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水平。
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实践,将教育者关注的目光转移到育人的根本目的——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上,为教育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为转变滞后的育人理念指出了方向。不仅有利于保障《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科地位、改进教学实践,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提升未来国民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
[2]杨莉娟.促进综合社会课程对学生的有效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9.9.
[3]杨莉娟.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0.12.1-3
[4]郑淮、杨雯.小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3.5.
[5]郑淮.论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范式转变[N].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5.
[6]孙云晓."夏令营较量"失败14年后,情况为什么更糟[D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5b166401000bfn.html.200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