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齐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5-01
"乡土素材"的开发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感受历史其实就在身边;另一方面学生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增强爱家乡的情感,进而能从大局出发关心社会的发展和命运。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反复强调课程内容的地方特色,并提出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乡土素材"不但有丰富的与教科书历史知识相关的内容,而且有鲜活的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基于这些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进而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以人文教育为切入点,以教科书内容为依托,将"乡土素材"引入课堂,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探究意识和人文素养。
1.利用乡土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导入环节
利用乡土素材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新课的导入:可以起到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在导入时,我首先展示"马鞍山朱然墓"图片进行提问:
教师:这幅图片是谁的墓?在什么地方?
学生:朱然的墓,在我们马鞍山。
教师:谁知道朱然是什么时期的历史人物?
学生:三国时期的。
教师:朱然当时应该三国时期哪国人?
学生:不知道。
教师:再仔细想想?我们属于什么地域?
学生:轻声地说,好像是吴国人。
学生:因为我们是长江中下游流域,应该是属于吴国。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时期,学习与探索那段历史。
再例如: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在新课导入时,我就利用我们家乡的名人唐功楷。唐功楷于1917年出生于安徽省当涂县,1948年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即将垮台,时任国民党总统府文职官员的唐功楷,随溃败军政机关逃到台湾, 在他的晚年,其报国之心犹显炽热强烈。为中国争取最惠国待遇而利用特殊的身份在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巧于游说;为促进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殚精竭虑建言献策;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而不辞劳苦牵线搭桥,力促汪辜会谈取得成功。唐先生晚年的这段历史,闪耀了他桑榆暮景的辉煌。由是,为国人所铭记、所赞颂。由此过渡到"海峡两岸的交往"这一课。
通过这样的导入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历史的眼睛,善于发现、探究、思考,从而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也增强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增强了对家乡这片热土的热爱!
2.利用乡土素材整合教学内容——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第一子目录:我国最早的人类生活在哪里?学习完"北京人"内容后,出示一组图片资料:和县猿人遗址图片与和县猿人头盖骨化石图片,通过对猿人骨、齿化石的鉴定,这一古人类是距今二三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形状与北京猿人相似,但又有一些进步。
教师:和县在我们马鞍山市境内吗?
学生:在。
教师:和县猿人生活的年代与北京人相比谁早些?形状是否相似?都属于哪个时代?
学生:北京要早些,相似,都属于旧石器时代。
教师:他们会不会制造工具?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会制造简单的工具,群居生活。
教师:为什么称为"和县猿人" ?
学生:因为在我们马鞍山的和县考古发现的。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围绕相关问题的回答也出乎意料的好,究其原因,正是"乡土素材"的功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就是说,学生从"和县猿人"的内容中,明白了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活动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另外也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激发初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再例如: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血肉筑长城》,在讲完百团大战之后,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到敌人的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击日本侵略者。我就出示课前拍摄"横山抗日英雄纪念碑"的照片,讲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抗日历史:1938年,新四军十六旅二团、三团进入当涂,开辟了横山抗日根据地和大官圩游击区。当时当涂共有800多名热血青年和爱国志士先后参加了新四军队伍。八年抗战中,在同日伪军的多次战斗中,许多新四军战士在当涂境内英勇牺牲。记者从奠基仪式上现场一块展板上看到,上面收录了王大财、俞怀书、夏业根、李勇宝等128名烈士的名字。但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在战争中牺牲人数有300多名。由于当时条件所限,许多先烈的忠骨被埋在当涂境内,至今人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姓名,成为无名烈士。
正如当时当涂县委书记毛长江在奠基仪式上说,有了这样一座历史丰碑,就可以使全县人民牢记当涂的革命历史,通过了解当涂的过去,更好的懂得今天的繁荣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只有珍惜难得的发展机遇,才能更加热爱当涂,投身当涂建设,为三年再翻番,实现新崛起而努力奋斗。
利用乡土素材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家乡人民为了伟大的抗日战争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到在中共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获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
3.利用乡土素材拓展教学内容——活动环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后"活动与探究":举行以唐诗为内容的小型"朗诵会"。根据实际改为要求学生课前上网查找与当涂有关的诗歌,并把查找的诗歌做成卡片,配上音乐进行吟诵。例如夏晨同学准备了:《过当涂县 》(唐朝·韦庄)"客过当涂县,停车访旧游。谢公山有墅,李白酒无楼。采石花空发,乌江水自流。夕阳谁共感,寒鹭立汀州。";司飞同学准备的《西江月·丹阳湖 》(宋·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舡,杨柳丝丝拂面。世路如今正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陶原同学准备的《横山寺仙坛坐雨》(清·夏 炘 )"弥天三日洒芳霖,毛髓从今洗代新。流枕石坳清彻骨,涛翻松迳净无尘。沾濡万木都生色,润泽繁花又转春。更有山头惊瀑布,千寻玉液泻昆仑。"等通过这一诗歌朗诵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加强了对家乡人文知识的了解,丰富了课堂,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例如这一课"活动与探究"的第2题,看图分析与调查:调查一下,你家乡有些什么样式的桥?课前让同学们回家向村里老人调查家乡附近的桥。上课时向大家介绍,同学课前认真准备文字和图片:如汪小峰介绍新市镇叶家桥村的叶家桥的位置以及修建的时间;陶勇介绍了叶家桥的特点,并播放在古建筑上素有"当涂第一桥"、"江东第一桥"之称叶家桥的视频资料。朱时玲还介绍了叶家桥的有关传说,据记载,叶家桥为当地叶员外所建。大桥竣工之际,貌美如花,心地善良的叶员外独生女,为保大桥千年永固,投丹阳河献身祭桥。当地村民为永世感戴叶员外父女的功德,将叶家村也改名为叶家桥,在桥顶部雕刻了轿顶图样并立女儿碑以纪事。叶家桥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此之外还有凌云桥,通过介绍家乡的桥来认识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
综述以上,乡土素材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增进了对家乡人文知识的认识,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另一方面从不同层面,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资料,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乡土素材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与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