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富爱
[提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对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强度的加大,高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在逐年稳步上升,但大多数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样要追求产出最大化,因此如何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分析造成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达到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8日
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是各大高等院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其从各个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都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研经费的投入同样要追求产出最大化(这里的产出要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综合进行衡量,而不是仅仅用科研成果的数量来衡量)。高校取得了这么多的科研经费,那么高校科研水平和质量是否与投入的规模成比例?答案不尽如人意,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科研创新上的投入绝对值达到世界第二水平,仅次于美国,但中国科研水平和质量与投入的规模仍不成比例。政府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出台了很多相关规定和意见约束着科研经费的使用,但是中央巡视组对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项巡视结果依旧不尽如意,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层出不穷,如何将各项规定和意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有效地抑制科研腐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的原因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等院校作为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承担的科研项目的数量逐渐增加,其通过各个渠道获得的科研经费也越来越多。随着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增加,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管理中的问题层出不穷,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低下。
(一)预算编制不合理。目前,国家缺乏统一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目预算体系和预算定额标准,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更多时候流于形式。科研管理人员、财务人员不具体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其主要是由项目负责人编制。而项目负责人在编制科研经费预算时由于不熟悉经费制度的相关规定,不重视预算,在课题申报时随意编制预算,造成编制出的预算的合理性(特别是支出结构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较差。预算编制的不合理致使提交的科研项目预算总额与批复总额之间差异较大,预算经费在各科目间的分配不合理,致使预算调整频繁,失去预算的严谨性。
(二)科研经费支出不规范。目前,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主要以课题制管理为主。课题制管理就是由课题负责人管理科研经费的各项开支和使用,但如何使用无具体规定,因此部分课题负责人产生了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就是自己的钱,对科研经费如何使用有绝对的支配权。对于这种认识,甚至有些学校也默认了。导致出现了课题负责人使用课题的经费购买私人物品,或者不按照预算计划来进行经费支配的现象,这种情况往往会阻碍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因为我国当前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只规定了财权的划分,并没有涉及对权力控制与约束,所以可以说出现科研经费使用支出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缺乏制约,即项目负责人的权力过大。
(三)内部审计监督不到位,独立性差。虽然各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立的审计部门,但是高校内部的审计部门和专业的审计部门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高校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往往存在人员不够充足、人员业务能力较差等问题。而且目前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主要侧重于基建工程和财务收支等方面的审计,对于科研经费的审计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导致科研经费的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高校内部建立的审计部门由于行政干预而受到较多的管制,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发挥独立性。高校的科研创收总是直接与高校在全国的排名相关,而高校排名越靠前,其获得的荣誉和科研经费的金额也越大。因此,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往往会对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采取不作为的态度。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监督部门的业务能力和独立性较差,降低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有不被发现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科研用固定资产管理不当。固定资产登记不及时,对那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仔细核对,不利于资产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以往用科研经费所购买的固定资产没有计提折旧,随着时间的推移,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偏差越来越大,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科研项目结项时或科研人员岗位发生变动时,科研管理部门未能及时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固定资产的清理核算,办理相关固定资产的交接手续,这极易造成科研资产流失;纵向科研项目,具有严格的经费使用期限。当项目面临结题但经费没用完时,项目负责人可能会购买大量科研设备,可能存在重复购买的情况。固定资产的价值一般较大,科研用固定资产利用不充分,就降低了购买固定资产这一部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高校科研经费事后绩效评价机制缺位。科研经费的事后绩效评价是指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量化指标,对科研项目所确定的科研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综合性评价。
目前,高校并未真正重视和落实科研经费的事后绩效评价工作。高校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尚不完善,没有形成科研经费的管理有目标、使用过程有监控、使用结果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的全过程经费绩效管理机制。不能对绩效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价,就难以对科研人员的努力成果予以客观公平的肯定,可能会抑制科研人员努力进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二、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措施
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合理、科研设备的管理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影响着学术风气的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和科研设备的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规范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高校应当在认真学习,仔细研究《经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际需要,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相关部门也要改进预算的编制方法,完善预算的编制指南。
国家可以通过专业的调查研究,确定一个统一的科研经费支出科目预算体系和预算定额标准。由于科研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科研项目负责人编制的预算不合理。为了提高预算的合理性和严谨性,要加强三方之间的联系,使三方都能准确了解项目预算的具体明细,同时三方可以都参加到预算的编制过程中,确保预算的精细化和合理化。
(二)提高科研经费使用透明度。首先,要建立有关科研经费信息的公开制度,切实做好有关科研经费信息的公开工作,把信息公开作为监督科研经费使用的重要措施。科技部、财政部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应及时公开非涉密的科研项目的预算安排情况,积极推进公开披露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行为。公开内容主要包括:立项信息、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信息、结题验收信息等;其次,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的结算方式。高等学校等事业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所发生的会议费、差旅费等要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公务卡”结算,项目承担单位对设备费、劳务费等的支出,原则上应当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结算。公务卡报销制度提高了高校科研经费使用的公开、透明程度,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的实施,也加强了财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跟踪监控,在一定程度上部分杜绝了科研人员的违规操作,使科研支出实现了“阳光消费”;最后,新预算法在1994年的版本上,加强了预算审批、公示、责任等方面的规定,其精髓在于加强对权力的约束。而科研经费使用支出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力缺乏制约,因此新预算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
(三)加强审计部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首先,高校要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方面进行改革,完善高校的审计制度;其次,高校的审计部门应该派遣相关的工作人员到科研机构去接受培训,通过培训使得工作人员熟悉一项科研需要具备的器材和大概的经济预算。此外,高校审计部门在工作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科研财务相关的报销制度,需要对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有一个准确把握,对一些不合理的支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不予报销。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科研人员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监督。
(四)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因为高校的审计制度受到较多的行政干预,高校审计部门在科研经费的审核上发挥的功能不明显。为了能更有效地监督科研经费使用,高校要给审计部门充分的自由,并建立起独立的查账机制。审计部门独立性的增加,提高了审计部门的执行力,减少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
(五)加强科研用固定资产的规范管理。对已有的科研用固定资产抽调专人,进行集中彻底的清查盘点,按照固定资产的残余价值、可使用年限等要素分门别类登记在册;对已无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进行报废处理,对尚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按新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计提折旧。这可以有效地加强科研用固定资产的长期监管与控制,并规范对科研用固定资产的管理,使现有的科研用固定资产可以充分发挥效用,提高购买科研用固定资产这一部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六)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各高校要时刻关注国家有关科研经费方面的规定和意见,对其进行认真解读,并据此完善本校的评估制度。审计部门应该利用财务标准和经济指标来对每一项科研都进行客观评价,并且依据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科研对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科研结果做出有效评价,对经费的效益性分别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评估。为了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精确度,有关部门可以设立专业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构。只有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才能对科研经费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使得科研人员的努力能够得到同行业的认同,提高科研人员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三、结语
我国正处在发展的转型期,创新发展的源动力来自于技术创新,建立创新驱动机制,让科研人员自愿创新,善于创新;通过加强科研经费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加强科研设备的规范管理,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机制等措施,达到高效使用科研经费的目的。同时,合理加大科研投入的弹性,使科研项目经费更好地服务于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实现科研项目的科学化、透明化和高效化,促使科研项目更好地为当代经济社会服务,把科研创新转变为生产力,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郑言成.对科研腐败应当零容忍[J].新产经,2015.8.
[2]张慧丽,夏丽琼.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提升措施探讨[J].江苏科技信息,2015.8.
[3]刘华清,陈秋金,郭楠.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8.
[4]李荣.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5.9.
[5]练澎.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