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的艺术

2016-07-13 13:31王荣
学周刊 2016年27期
关键词:诵读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王荣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甘肃 民乐 734500)



诵读的艺术

王荣

(甘肃省民乐县第四中学,甘肃民乐734500)

摘要:诵读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我们通过深入的研读材料,准确地把握重音、节奏、语速、语调和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来对作品进行有效的二次创作,提升诵读的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感悟作品的要义。

关键词:诵读;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诵读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理解、体悟、涵咏的最好的途径之一。南宋朱熹就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然精通,精熟后理自见得。”清代大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也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是感悟要质,培养语感的最好手段,同时也表明了诵读是一门艺术,是需要训练的,是有技巧的。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一些有益有效的尝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有所帮助。

一、深入研读诵读的材料

诵读之前首先应做好的就是对材料的研读,古人云:“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欲树之茂者,必固其根本。”认真、细致、反复地研读材料,理清材料的脉络,把握材料的要义,感悟材料的感情基调及情感变化,揣摩细微之处的精妙,以便于对材料了然于胸,先入为主,就能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宏观把握,进而对材料就能有效地进行二次创作。

二、根据诵读的材料确定诵读的基调

在有效地对诵读材料深入研读的基础上,就要确定材料的诵读基调,或根据材料的内容及情感变化来及时地转换诵读的角色。如有的文章要读出激昂、浑厚、粗犷的阳刚之美,有的则要读出柔和、婉约、细腻的阴柔之美,有的要读得欢快愉悦,有的要读得低沉凄婉,这就要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诵读材料的不同加以确定。

三、确定重音,把握节奏

句子的重音,一般指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往往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一些辅助修饰成分。语法重音的强调并不十分明显,只是语句和其他成分相比较,稍重一些罢了。

逻辑重音依据的是语意和感情,指为了突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特殊的意义而有意强调的成分。在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地把握重音所在。重音把握到位了,诵读时的表现力也就强了。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故乡”二字降调重读,则思乡情怀就表达得更为充分了。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中“分外妖娆”重读、顿开,就更能让人感受到北国江山美景的绚丽多姿了。

四、语速语调的把握

诵读的语速有三种:快速、慢速、中速。不同的文章,不同的语句,诵读的语速是各不相同的。如读欢快、激动、兴奋、紧张或害怕的内容,语速要快一些,而伤感、低沉、庄重、失望等的内容语速要慢一些,而一般的陈述性或说明性的文字,以中速为宜。

语调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句子朗读语调把握到位了,语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变化,搭配得宜节奏感强,语句也就富有了音乐美。根据语意和情感的变化一般句子的朗读语调有以下变化:

表达鼓励、号召、激昂、反问等感情,语调要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表达坚决、自信、果敢等感情,语调前高后低,语气下降。

表达冷漠、庄重等感情,语调要平直舒缓。

表达悲痛、低沉、哀伤等感情,语调要低沉,语速放慢,语气逐步降低。

当然根据句子的语意变化和感情变化,语调也应有变化,这样文章内容的情感表达会更加充分,淋漓尽致。而语速语调把握好了,则能使听众感觉到语言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五、叠音词的诵读

叠音词在文章当中运用不是太多,但有时却也是情感集中的所在。朗读好叠音词,会给整给文章的诵读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叠音词在文章中,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诵读也有一定的规律,如表达激昂、豪迈、雄浑的情感,要前低后高,语调上扬。如《黄河颂》中“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叠音词“浩浩荡荡”就要这样读,才能表现出黄河的雄浑,也能表现出中华儿女的豪情壮志。

表达哀伤、悲痛之情,则要读得前高后低,语调低沉。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要语速放缓,低沉,前高后低,才能把词人无尽的凄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六、采取辅助手段,提升朗读效果

(一)背景音乐

诵读中,如果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则会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笔者在上《三峡》一文时,通过反复试听,选择了经典民乐《姑苏行》来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效果很好。而上《沁园春·雪》时,则选择了歌曲《沁园春·雪》的伴奏音乐,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重复诵读重点语句

在诵读时,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进行重复诵读,也会使情感表达更为完美。如李清照《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苏轼《水调歌头·中秋》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加强或变化语速语调,重复诵读,主题感情的表达就更充沛了。

(三)叹词的巧妙运用

在诵读中,有些重点句子的感情较难理解或不好表达,如果能巧妙地添加进不同的叹词,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授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在这里苏轼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乐观豁达,又有孤独失意,如何能把这两种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呢。我在授课时加入了两个叹词,效果非常好。理解乐观豁达的感情时在句子前面添加了叹词“啊”,即“(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无奈失意时,在句子前面添加了叹词“唉”,即“(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啊一唉,两种复杂的较难理解的情感就显露无遗了,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总之,朗读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探讨,就会有更大的收益,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金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4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155

猜你喜欢
诵读中学语文语文教学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