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汉语态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6-07-13 13:31
学周刊 2016年2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何 震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甘肃山丹734100)



从英汉语态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何震

(甘肃省山丹县第二中学,甘肃山丹734100)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英语的被动语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现象,在英语中使用得非常普遍,由于西方英美语言文化的主要内涵就反映在被动语态中,因此掌握好英语的被动语态对学好英语至关重要。汉语善用主动语态,把中国语言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以及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态特点,对学好这两种语言意义更加重大。

关键词:英汉语态;文化差异;英语被动;汉语主动

笔者从多年的英语教学中总是感觉到,英语中善用被动语态,汉语中则善用主动语态,而且在两种语言的相互翻译中也表现出这个特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态的使用,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英语被动语态的使用反映出西方人更看重客观事物,然而主动语态的使用反映出我们中国人更看重做事的人的作用。下面,笔者就此简要分述如下:

一、英语具有众多类型的被动语态结构

从语法结构上考虑,英语大约有十种左右的被动语态,而且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被动语态结构,如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以及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等等,不同的被动语态表达的作用不同,含义不同,例如: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 in the world.世界上有许多人讲英语。(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表示现在的情况。)Trees were p lanted on the hill last year.去年在山上种了许多树。(一般过去时被动语态,表示过去的情况。)

Robots will be used in the future.将来会用到机器人。(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表示将来的情况)。

以上的英语句子都用被动语态表达,但翻译成汉语时,都调整成主动语态的句子。

二、英语善用被动语态

西方人比较重视物质世界的自然规律,喜欢搞清楚自然现象的原理。比起人来,他们更重视客观事物,善于探索真理,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在语言表达上他们喜欢使用被动语态来强调活动和动作的承受者,以及事物内在的规律,重视事情被做的过程。因此,被动语态在英语里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法现象。在有些文体中,使用被动句几乎成了一种表达习惯。英语常用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时。如:The desk is made of wood.这张桌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如:English is widely used by travelers and businessmen all over the world.全世界的旅行者和商人都使用英语。

3.当动作的执行者不是人时,也往往用被动语态。如:I am very sad to hear that our football team was beaten by theirs.听到我们的足球队被他们的队击败,我感到非常伤心。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时。如:The desk is made of wood.这张桌子是由木头制成的。

4.汉语中的“被、受、由”等词译成英语的常用语态。如:He is elected chairman by people.他被人们选为主席。Waiter wanted.招服务员。(广告用语)

5.在标题、广告、新闻等实用文体中常用省略助动词be的被动语态。态。如:Your letter has been received.来信已收到。

6.在商务书信中,书信起草人往往是以公司的名义写,故多用被动语态。

7.出于礼貌等原因而不愿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如:You are told to be more careful next time.下次你要更加小心。

8.某些文体较多使用被动句,以迎合其表达的需要。这类信息性文体主要指科技文体、新闻文体、公文文体及论述文体。科技论文注重事理和活动的客观叙述,力戒作者的主观臆断,因而常常避免提及动作执行者,新闻报道注重口气客观、间接,叙事翔实、冷静,动作执行者往往难以言明,也不宜言明。公文则注重叙述公正、无私,口气客观、正式。所以英语的被动语态表示一种客观的描写,它使用得比汉语要多,要普遍。所以许多情况下谈到自然规律或者别的事实时,不必说出执行者或存在含糊不清的执行者,同时强调动作承受者时,多用被动语态来表达。这样,强调了事实的客观性,淡化了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为何英语中的被动句要远远多于汉语。

三、汉语善用主动语态

我们中国人在做事方面更强调人的作用,所谓重人不重事,语言的使用中更喜欢用主动语态来表达清楚谁是施事者,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汉语的被动语态主要用来表达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如受祸、受损害或引起不利的结果等,由于受文化差异的影响,汉语被动语态在口语表达中总显得生硬。

例如:饭吃了吗?(是用被动语态表达,但显得别扭。)

你吃饭了吗?(是用主动语态表达,但显得顺畅。)

病被治好了吗?(被动式,显得很难读。)

医生治好你的病了吗?(主动式,显得很流畅。)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

汉语没有像英语那样的多重被动式,也少用一般被动式,而较多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这与中国人的主体思维有关系。中国人的思维习惯重“事在人为”,人的动作和行为必然是由人做的,事或物不可能自己去完成这些动作和行为,因而表达时往往要说出动作的执行者,常常采用人称表达法;若无法说出确定的人称,则采用泛称,如,“有人”“人们”“人家”“大家”等;若无法采用泛称,就采用无人称,如“无主句”。当人称或泛称不言而喻时,又常常采用隐称--省略人称。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和语法范畴,其句法结构受到各自语言特征的限制。英语和汉语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在语法、句法结构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需要遵循这一规律,利用两种语言的这种特点指导学生学好英语和母语,最终提高运用这两种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善福,俞成功.初中英语语法实用手册[M].2006.

[2]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张敬亚]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5-0243-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159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