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欣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关欣
摘要:近年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引发关注,造假问题可谓层出不穷。本文以上海物贸公司为例,探讨上市公司造假手段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造假;上海物贸;防范措施
上海物贸前身系国有企业上海物资贸易中心,1993 年10月经批准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2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所属行业为物资流通类。2013年9 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作为上海自贸区板块最早启动的龙头之一,上海物贸的股价从当年6月底的3.69元/股,到9月底最高的18.30元/股,短短三个月间,涨幅接近500%,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牛股”。然而这一盛况并没有持续太久。2013年10月11日,中国证监会、上海证监局分别向上海物贸发出了《立案通知书》、《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直指其信息披露违法违规,牛股随即跌停。2015年2月9日,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已由上海证监局审理完毕,目前上海证监局已基本完成对公司及相关人员的处罚。
经上海证监局调查,上海物贸子公司上海燃料在2008至2011年间,为隐藏账面亏损采用多种方法少结转成本、虚增年末库存,导致上海物贸2008年至2011年年报中资产和利润总额虚增,成本虚减。这四年间虚增的利润数分别为3275.75万元、1.48亿元、5531.32万元及3030.76万元,总计虚增利润数2.66亿元。最后上海物贸将这四年的亏损全部挪到2012年年报中去,导致2012年出现了5.93亿巨亏。上海物贸财务造假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延后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虚减前期资产减值损失。笔者在查阅上海物贸财报后发现,2012年半年报中上海物贸存货跌价准备年初余额为4301.78万元,当期计提金额一栏则为空白,而2012年年报时计提金额突然出现了1.86亿元。无独有偶,截止2012年三季报上海物贸的资产减值金额仅157万余元,而2012年年报时计提金额突然出现了1.86亿元,两者相差悬殊。两下一对比,很明显上海物贸2012年末的大额亏损是由于前期本应计提却未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在年末集中处理造成的。
二是通过调节暂估存货数量、金额来调节成本从而操纵利润。企业在存货数量及金额的的估计上往往有一定调节余地,上海物贸子公司上海燃料正是利用这一点大做文章:通过降低存货估价人为降低存货发出时的加权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最终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
三是通过延后确认材料采购结转库存商品数量、金额来调节成本。延后确认材料采购结转库存商品意味着人为降低了当月库存商品的成本,当期利润随之被调高,而延期结转则意味着后期成本虚增,利润骤减。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上海物贸在2008至2011年间盈利势头大好而到2012年却出现巨亏。
四是通过人为调节费用摊销期的方式调节费用。上海物贸子公司上海燃料不按合同规定、完全根据当期利润的目标值确定当期费用,再由相应的费用值推算摊销期,人为地调节每年费用,调整各期销售费用。同时其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选择上也同样存在不以事实为依据的问题,人为调整折旧年限,尽可能减少折旧。
由以上分析可知,上海物贸财务造假的特点是不直接虚构收入,而是在会计政策赋予的有调节余地的地方做手脚,比如在存货数量及金额的估计上,公司有一定调节余地,再如一些固定资产的受益期、费用摊销期等,往往可以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而这样的调整究竟是实际情况需要还是利润需要,作为公司外部人员是不得而知的。这也是当前很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特点,它们在有调节余地的地方打政策“擦边球”,表面看仅是不符合谨慎性原则,其实质就是财务造假。
(一)内部原因
上海物贸为什么要造假?其直接原因就是上海燃料业绩不佳、连年亏损,且亏损数额巨大,而上海物贸对上海燃料100%控股,即使上海物贸本身盈利能力良好,这样一个大额亏损外加高持股比例仍会对上海物贸的利润情况产生重大影响。而对于这样一个老牌上市公司来说,利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一定程度上默许其子公司上海燃料造假也就不在话下。
那么诱发上海燃料造假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我们知道,在2008-2011年间,油品价格持续走低,上海燃料的收入情况并不理想。且上海燃料的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度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甚至因此资金链断裂进而陷入危机。而上海物贸对其子公司上海燃料的管理显然稍显薄弱,它并没有采取什么有力措施帮助上海燃料摆脱危机,因此这个窟窿只能用造假的方式堵上。
(二)外部原因
造假不是公司独自可以完成的,首先它要过审计人员这一关。然而上海物贸连续四年造假,造假金额多达2.66亿却直到2012年才被发现,这让我们不得不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持怀疑态度。而且我们的会计制度还并不十分完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同样存在回旋余地,这也为签署虚假审计意见提供了空间。
(一)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
上市公司造假为何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就在于造假成本过低。虚增利润达3.44亿,被称为近十年国企造假第一股的南纺股份最终被南京证券借壳,股价在停牌前90多个交易日暴涨近一倍,还有被称为创业板造假第一股的万福生科虽然在短时间内付出一定代价,但最终还是迎来了新主人,股价在17个交易日暴涨了215%,最后是本文着重分析的上海物贸,虚增利润2.66亿最后仅被处以40余万的罚款。所以证监会不仅要加大监管力度,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让造假的上市公司付出沉重代价,同时对造假“合谋者”——涉事的会计师事务所处以巨额罚款,甚至吊销营业执照;最后还要从法律层面保护股民权益,将造假公司对每一位股民的赔偿落到实处。
(二)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由前文分析可知,上海燃料巨亏从而选择造假与上海物贸对其治理不善密不可分。上市公司在执行收购时一定要在确保自己有能力将其管理到位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最后不但无法从中得益反而惹来一身麻烦。通过加强对公司的经营管理增大获利空间,减少亏损的可能性,从而抑制自身造假冲动;通过加强权力分配、权力制衡,在公司内部控制上减少造假风险。
参考文献:
[1]赵媛.于晓红.浅析上海物贸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应对措施[J].财经监督,2014(1).
[2]邵好.上海物贸连续五年业绩造假[N].上海证券报,2015 -2-10(F09).
[3]上海物资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证监局对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决定的整改报告,2013-11-13.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