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祥 (山东交通学院 250000)
王旭生平及游迹考
徐瑞祥(山东交通学院250000)
蒙元时期,在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下,身为汉人的王旭无法实现政治抱负,一生颠沛流离,以教书为业,他是汉儒士在蒙元一代的悲剧性缩影。王旭诗文俱佳,但他的事迹不见于历史记载。本文通过解读《兰轩集》相关文本考述王旭的生平与交游状况。
蒙元;王旭;兰轩集
蒙元时期,统治者奉行种族歧视政策,广大的汉族士人被政治边缘化。元代科举又长期陷入停滞阶段,“学而优则仕”的上升通道也被废弃了。对于生活在这种不良的政治生态下的读书人来说,教书就自然成为他们的无奈又当然的选择了。王旭(约1233年--约1302年),字景初,号兰轩,蒙元时期东平人。的一生大约可分三个时期,少年居家求学、中年交游天下、晚年教授“四方”,兹分别予以考述。
王旭的父亲曾为东平府文案小吏,颇通诗书,也擅长书法。王旭与两兄长王景实、王景初均才华出众,从小必常闻过庭之训,严承家学。待王旭年二十余,正值新东平府学落成(1255),又得长清名儒杜止轩青睐,并被推举入东平府学,王旭便随府学名儒潜心攻读。
王旭其师学问深厚和人品高洁,王旭从老师身上习得的学问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诗书文章,还应包括做人的道理。王旭从在东平府学读书阶段,亦结识了不少同窗好友,其中有几位更可称得上终生的知己,他们经常做诗酬和,吐露胸怀,如:王构、阎复、申屠致远、夹谷之奇等。
王旭从东平府学肄业后,开始游历天下。此时,蒙古正与南宋对峙,王旭的足迹主要局限在蒙古统治的长江以北地区。 公元1279年,元军攻克临安后,王旭南游。他在《送张子浩序》中说“因记昔年,江南初下,予游杭州,登天章阁”,“江南初下”即指元克南宋一事。王旭寓居杭州约三年,《送彭仲英》中“钱塘三载尤相得,暇日欢游即相覔”可证。因旭于“江南初下”时“游杭州”,并历三载,故可断定:王旭居杭州的时间段为1279至1282年间。
离开杭州后,王旭又来到了扬州,并执教于此。他与弟子国希颜便是在此地相识,十年后,王旭在泰山下寓居时,国希颜还专程前来求学。王旭究竟何时来到扬州,并在扬州执教多少时间呢?《兰轩集》中没有给出直接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相关文本做一大胆的推测。上文中证得王旭居杭州的时间段为1279至1282年间,那么,他来扬州的时间,便可定在1282年以后。王旭自元成宗贞元年(1295)乙未春,“自砀山徙居奉高”(见《游佛峪寺序》与《泰山诗会序》),而《送国希颜序》便是作于此时,《序》中的“后十年”提供了关键信息,由1295年逆推十年,便是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这证明王旭1285年时还在扬州。《兰轩集》又收《至元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早过燕南卢沟桥》一首,至元二十二年即1285年,此年9月25日王旭已经身在大都,由此我们可推知王旭约于1282年至1285年前上半年执教于扬州,教下些像国希颜这等优秀弟子。并于同年离开扬州,北游至大都。
至元二十四年(1287),王旭从大都返乡回东平,其《敬乐堂记》可证之。至元二十四年旭返回东平,可视之为其中年游历的终结,因为在这之后的十五年里,王旭先后受聘于鄃城、砀山、长芦等地教授诸生,离家未远,且生活相对安定。
值得注意的是,旭在《兰轩集》中多次提及“交游十载”之事,此处“十载”当为约数,而非确指。如上文所引《送彭仲英》之“十年聚散江湖梦,一笑停杯话畴昔”,《题墨梅有感》中“十年一梦随东风”,《用崔郎中送行韵留别》“十年南北与西东,世路风波处处同”,再如《江山千里图》中“振也赋远游,十载客南方”,《赠陈公望》之“大江南北浙西东,寄食飘飘如转蓬”。王旭的“十载客南方”,再加上“十年南北与西东”的“北与西东”,旭之游迹正如四库馆臣所言“几半天下”。如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而言,王旭之游历大约:北至京津,南至湘赣,东至江浙,西至山陕,真可谓“游迹半天下”。
至元二十七年(1290)春,王旭在鄃城聘期已满,便于二月起身返乡,并于途中作了两首即景诗,即《二月二十七日自鄃城还东平拜扫途中作》,两诗主题一致,其一为:
雪消平野净无尘,桃杏都无半点春。
不是陌头杨柳色,东君何以慰行人。
旭祭扫祖莹后,同年秋,砀山宰崔昶在重修庙学之后,“具幣走东平”,“以礼招余,至其邑,俾专讲席,率俊秀以听焉”,于是旭出东平,往砀山执教。
元贞元年(1295)春,王旭离开砀山县,迁居到泰山下的奉高。旭于《泰山诗会序》中云:“元贞元年春,余自砀徙奉高”,在《游佛峪寺序》中“元贞乙未春,余寓居奉高”。旭居奉高近三年(1295年春至1297年秋),终日登山访水,聚友论道,生活虽穷苦,但乐在其中。此一时期,王旭作了多篇诗文记其游迹,如《登萃美亭》《初到泰安游佛峪寺》等。
大德元年(1297)秋,此时王旭约64岁,但他仍然接受长芦高伯川的邀请,来到时长芦的鲸川,主持高伯川所建的中和书院。王旭在长芦所作的诗文也频繁提及“鲸川”。如《孝思堂记》:“大德元年,余至自泰山。”《送刘公美赴长清簿序》:“大德元年秋,余至鲸川”。再如,《有寄》“奉高三年又鲸川,自笑身如泛梗然”。遗憾的是,在《兰轩集》中尚不能发现王旭晚于大德六年的作品,因此,笔者怀疑王旭亡于大德六年(1302),或其后不久。
通过解读《兰轩集》钩沉王旭的生平与交游,让几于淹没于历史的一代文人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王旭是蒙元一代典型的汉族文人的代表,他胸怀锦绣,才干雄浑,出仕为民才应是他作为儒士的担当和选择。但是在异族统治的政治大背景下,科举之门却迟迟没有开启,王旭注定与仕途无缘了。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孔、孟的身影应经常浮现在王旭的心头,勉励他“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王旭也确实做到了,这也许是蒙元时代汉族读书人无奈而又现实的选择吧。
[1]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M].学林出版社, 2004.
[2]许丽雯.论王思任的游记散文[D].南昌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