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阳阳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510000)
浅谈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赏识教育的运用——基于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实际工作案例的视角
张阳阳(广东文艺职业学院510000)
摘要: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其独特的思想行为模式,他们的心理、心态、观察能力,表现得更加敏感与偏激。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批评式教育,更该注入赏识教育。
关键词:赏识教育;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基于“管”和“教”为主体的工作理念,往往是采用“捆绑式”、“批评式”、“教条式”的工作方式,加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理论性,使得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道路上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特别是面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与其他院校及专业的学生相比,具有其独特的思想行为模式,在行为、思想、心理等方面都表现的更为敏感和偏激。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更高的困境和难题。因此笔者认为,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应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注入赏识教育。
目前,国内外对赏识教育的概述主要有以下观点:“赏识教育是指教育者认识并赏识儿童,使儿童增强自信,主动发展的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即“赏识成功教育”。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和赞扬受教育者的优点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赏识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因此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充分认识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之后,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以求充分发扬、挖掘每一名受教育者的优势和潜力,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行为、个人意识等进行深度引导及再塑造,帮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认识、修炼、提升自我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
(一)案例简介
2012年6月19日,大一演艺主持与表演专业某班的一名女同学多次无故缺席英语课程。事后任课教师对其旷课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望其做出深刻检讨,改正错误。然而该生非但不能认识自身错误,反而用一篇全文言文检讨书,暗讽任课教师课堂管理松懈、授课无味等,并以此为由,作为自己无故旷课的理由。
(二)案例分析
1.针对此种情况,笔者首先对该生旷课原因进行多方面的深入了解。该生无故旷课主因是经常晚上排练表演课作业或玩游戏到深夜,导致第二天困倦,不能按时起床。此外,该生一向厌烦英语这门学科,认为该课程对自身专业发展并无益处,且对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存在一定质疑。
2.对该生性格及日常表现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掌握其性格特点。该生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外向、张扬,在班级同学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感染力。在专业课中表现优秀,且非常有自己的见解,专业技能扎实、能力突出。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课等及其他公共课中,则表现的较为懒散和散漫。
3.与该生进行谈话。在谈话过程中,笔者并未采用批评教育的传统方法,而是首先对其自身优点及平时在专业课中的优异表现给予肯定,同时对其在检讨书中所表现的出色文笔给予表扬。该生本以为会受到严厉的批评,不料笔者却首先给予其赞扬和肯定,因此表现得相当吃惊,同时也可看出该生的防范心理松懈下来,并逐渐开始信任笔者。随后,笔者慢慢将话题引入此次旷课事件中,倾听该生内心在此事中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该生的立场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为其分析这种旷课行为对自身和集体所带来的影响及后果,使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其次对国家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课等这些公共课程的目的、重要性、对其自身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分析,并和该生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再次,对该生在处理对任课教师授课方式有质疑这一问题的方式上,进行了引导教育,使其明白,最为一名成年人,应当运用怎样成熟且有效的沟通方式去解决问题。最后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向其重申了相关的校规校纪,以制度去帮助约束其改正错误。
4.挖掘该生特长,鼓励其担任学生干部,为其提供锻炼提升自我、服务同学的机会,同时以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约束改正其自身问题。
通过以上教育引导,最后该生能够很好地认识到旷课这一行为的错误性,以及自身在处理问题时所采用的不恰当行为。同时积极竞选担任学生干部,并在工作中表现出度高的热情,能够尽职尽责,积极协助笔者处理各种学生问题。同时能够以学生干部的身份时刻要求自己,为同学们树立榜样。旷课行为未再发生过。
通过本文中案例,可以发现高职类艺术生的思想、学习形式和校园生活方式与其他文理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为不同,他们的心理、心态、观察能力,表现得更加敏感与偏激。具体表现为:1、重专业轻文化,专业技能扎实,文化底蕴浅薄。2、情感丰富,但感性有余理性不足。3、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表现欲非常强烈。但行为较为散漫,组织纪律观念薄弱。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批评式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常常会因为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更为敏感与偏激的心理及行为特征,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更应注入赏识教育,将批评与赞美相结合才能形成有效的教育手段。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关爱、尊重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赏识教育是爱心和尊重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应该更多地对学生投入情感,而不是学生一旦出现错误就一味地批评。应尊重学生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本质特征,换位思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原因是什么。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情感丰富,在行为和判断上,更容易受外界人、事、物的影响和感染。教育者应当较好的利用这点,在工作中改变以往教育者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角色,把每一名学生当成好朋友,给予发自内心的关爱和尊重,赢得学生的信任,信任是处理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学生信任教育者,教育者才能更好地不断发掘学生的各种长处,了解学生的苦闷、需求和思想动态,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思想及性格特质,避免教条式的捆绑,深度挖掘学生的特点,“赏识”学生的长处,有的放矢地讲明道理,针对实际指出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信服。
(二)挖掘学生自身长处,因材施教
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个性张扬、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质。但,由于自身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方面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因材施教是成功的关键。不能忽视每个学生身上的差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刻板的“教条”式的捆绑,使得许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某种排斥和逆反心理。这种排斥和逆反心理已经成为高职类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常常遇到的困难之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性格思想、素质、能力各方面全面衡量,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利用赏识方法,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平台,并鼓励其通过良好的方式将自身的个性和特点发挥到极致。教育者在此过程中再对学生的人格、品质、思想、行为、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进行深入引导和再塑造,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使学生认识自我,磨练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找到前进的目标、方向和动力。
(三)加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增强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大学生涯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此期间不仅更加完整,还会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相互有机影响。这往往昭示着个体独立特性发展的开始。大学生活是一个人全方位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然而,由于现在家庭、社会等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准备。特别是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也因此自我意识强烈,而组织纪律观念相对薄弱。面对与高中时期严格管理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完全相反的大学开放式管理模式,不少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陷入自我放纵、松散不羁的状态中,变得学习漫无目的,失去人生目标。但是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识别是完整的,之所以会出现行为与认知的偏差,是因为外界的刺激放大了认知的某个过程,如果调整刺激,认知会自动“完形”。不论这种理论正确与否,但它提示我们,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尝试将赏识教育注入人生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班级学风建设、第二课堂文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利用赏识教育,恢复对学生认知的合理刺激,充分鼓励学生相信自我,锻炼自我,挑战自我。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不断努力探索,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一旦有了目标,前进就有了方向感,不会再感到迷失。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当不断地关注学生,对学生前进当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给予最真诚的赏识,使学生树立一种“我能行”的自信心和不断向前的拼搏热情。同时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社会发展程度越高,社会制度就越会以各种不成文的方式渗透到人的行为意识中去,为了学生将来在社会中的生存,就应该使学生在学校期间,理解制度的作用,自觉遵守制度的规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形成学生自身努力,以及外部约束这样一种内外结合的教育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认识、改正自身问题,增强自控能力,树立自立、自强意识,自觉主动的养成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结语:赏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赞扬、鼓励的语言,也可以是欣赏、赞许的目光。通过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学会自我管理、约束,促使其更加自觉主动地顺应社会规则的约束,朝着正确的自我发展轨道前进。
参考文献:
[1]林芳松、陈文、王湘君、朱美玲、冉伟伟,化学教学中赏识教育与“后进生”的教育问题探究,物理与化学研究[A],2012年24期.
[2]刘乐乐、刘欢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入“赏识”活力剂,改革与开放[A],南京出版社,2010年11月.
[3]郭卓群,浅谈赏识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国新技术新产品[A],2009年14期.
[4]陆楠,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化学教与学[B],2010年10期.
[5]凡欣,赏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工会论坛[A],2011年第17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