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兵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 510000)
浅谈民间传统舞蹈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模式——以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为例
王晓兵(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510000)
民间传统舞蹈曾经是一定区域民众主要的娱乐方式,其中也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高等院校具有自身教学科研优势,应该认真思考、积极探索,结合现有条件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既保留其传统精髓,又能有所突破,从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方式多元化建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传统舞蹈;岭南舞蹈;教学模式
民间传统舞蹈曾经是一定区域民众主要的娱乐方式,其中也蕴含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但由于人们审美趣味的转变、基层民众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以及“舞蹈”这一艺术样式“活态”传承方式的特殊性,使得民间许多传统舞蹈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随着非遗保护进程全国范围的推进,各地区从政府到民间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和发展,但依然存在部分地区保存性相对较弱,部分舞蹈面临失传的危机。作为高等院校的舞蹈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在新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怎样的教学模式,民族民间舞蹈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怎样结合现有条件来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既保留其传统精髓,又能有所突破,从而成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方式多元化建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1.实践与研究型的教师队伍。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师一般都是由专业技能课教师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组成,就技能课教师而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及创作经验,许多教师已形成了自身的教学研究体系。专职的理论课教师则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
2.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学生群体。高校舞蹈专业学生都经过了系统的舞蹈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训练,随着阅历及学识的增长,文化素养的提高,他们对舞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多数学生毕业后会成为一线的舞蹈工作者,他们也将会成为传统舞蹈的保护、传承及研究的生力军。
3.科研政策的支持。教学和科研历来是高等院校的主要职能之一,高等院校往往都有一套科学、系统、规范的政策体系,在科研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有利于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
(一)走出去,请进来
秉着对传统舞蹈传承并发展的理念,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以下简称华南师大舞蹈系)采用“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积极推进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1.走出去——田野采风
何谓“走出去”,简单而谈就是田野采风。著名舞蹈家潘志涛教授把田野采风概括为“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感受为主,获取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反弹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既是采集舞蹈动作素材、了解特定区域人民的民族历史即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获取舞蹈创作灵感、感悟特定民族精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舞蹈理论建构的方式。”
华师舞蹈系坚持每年组织学生赴潮州、连南、湛江、梅州等地进行采风。学生通过亲眼所见,接触当地的民风、民俗、民情,直接掌握第一手资料。而在田野采风之前,较为系统的技能学习以及为了开展调研,进行的知识积累,查阅的相关资料,带着问题走出去,使学生在收集掌握动作、音乐、服装、道具、口述历史等资料时,针对性强,往往事半功倍。在传统中寻找新亮点,逐步掌握舞蹈风格,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结构体系。
2.请进来——民间艺人进课堂
目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普遍存在学院化的现象,如何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走出去”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由于受到经费、时间以及人员组织等条件限制,而不能常态化、长效化。“请进来”,邀请民间艺人走进课堂,将原生态引进专业教学,让学生亲身感受纯正的民族民间舞蹈魅力。或者是以表演交流的形式,开展学术性的探讨。
民间艺人进课堂,实现了活态传承,同时为了进入课堂,民间艺人往往对授课或者展演内容,进行一定的归纳和提炼,从而使其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模式。
(二)课程设置及教材
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自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民间舞为主体的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一个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民间舞系列课程贯通了前三年专业技能课的教学,以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使用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为基础,结合本系学生特点,编写了一套民族民间舞教材。同时,结合本地区特色,将岭南传统民间舞蹈引入课堂,开设了《岭南民间舞蹈素材课》,包含排瑶大长鼓舞、陆丰钱鼓舞、潮汕英歌等本土舞蹈,以及海南黎族舞蹈。在组合编排上一方面保留民间传统的表演程式及动作套路,突出传统组合,另一方面提炼出基本元素,将动律、舞姿、步伐进行重新整合。
强调技能课与理论课并重,开设了《舞蹈欣赏》《中国古代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评论与写作》等理论课程。
(三)课外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岭南舞蹈团,以舞蹈系学生为主力,集有着共同爱好的学生而成。规范系统的社团活动,在保护和传承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时,由舞蹈系学生担任教学,用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影响学生的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岭南舞蹈的理解,为营造了岭南文化氛围。可以说社团是除了课堂教学之外的又一重要补充。
(四)民间传统舞蹈的开发应用研究
华师舞蹈系自建系之初就注重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收集整理,先后赴连南、梅州、潮汕、海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风,对连南排瑶大长鼓舞、陆丰钱鼓舞、潮汕英歌、珠海三灶鹤舞、化州跳花棚、客家民俗舞蹈、湛江人龙舞以及海南黎族舞蹈进行系统的研究。多年来创作了众多以岭南传统舞蹈为素材的舞蹈作品,获得了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如创作的《瑶山情》获得广东省首届大学生舞蹈节专业组一等奖、《校园醒狮》获得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舞蹈类专业组二等奖。同时在研究生层面对岭南民间舞蹈进行系统地研究,已形成50多万字的研究论文。
在华南师大舞蹈专业民间舞课堂教学中引入民间传统舞蹈,建设有地区特色的舞蹈课程,除了能够较好地保存和继承本地区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之外,还有利于弘扬本地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打破同质化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现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间传统舞蹈作为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不仅承担着舞蹈人才培养、优秀作品创作的重大责任,同时还肩负着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发展等多重职责。在积极摸索符合自身发展规律教学模式的同时,加强学生对民间传统舞蹈的学习,有效地提高他们对民间舞蹈的独特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力、创作力以及积极探索的意识,可使继承和保护民间传统舞蹈艺术形成良好发展态势,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
[1]潘志涛主编.《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2001.1.
[2]赵铁春.《与民共舞_田野作业_对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的意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1).
[3]黄明珠.《谈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育价值》.艺术教育,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