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菲 (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 400031)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把”字句的使用情况
李昱菲(四川外国语大学中文系400031)
“把”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特殊和常用的句式,但是因为它很难在其他语言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式,而且使用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一直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方面的一个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育届近几年一直寻求突破的句式。本文试图从汉语本体的角度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来阐述“把”字句的规则,并通过留学生在使用“把”字句时出现的问题,指出“把”字句使用时的一些限制条件,并以此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把”字句的教学中的语境设计提出几点看法,对“把”字句的教学过程提出几点建议。
“把”字句;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教学建议
(一)“把”字句的结构研究
从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的“提宾说”,王力先生的“处置说”在《中国文法要略》中,吕叔湘先生提出了“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复杂谓语”说,开创了“把”字句句法综合研究。
“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复杂谓语”说的基本内容:行为动词”说、“宾语有定”说和“复杂谓语”说的基本内容为:
(1)光杆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例如,“把窗户关”就不行。
(2)非富有行动意味的动词不能进入“把”字句,我们可以说“我把它看完了”,但不能说“我把它看见了”。
(3)止词不能是无定性的,例如可以说“我把那本书看完了”,但不可以说“我把一本书看完了”。
这一观点是目前最为全面的观点。
在把字句的句法结构方面学术界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把“字句由三部分构成,基本形式是“A+把B+C(VP)”。范晓(1998)认为,“把”字句式可分为前段、中段、后段三个部分。即
(1)把字句的主语和句首状语
(2)“把”字前的状语、“把”字和“把”字后的宾语
(3)把字句的谓语部分(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书海出版社,1998.)
崔希亮先生(1995)把“把”字句的结构描写为A把B-VP
“把”字句的句法结构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1)A把B-VR(如:我把黑板擦干净了)
(2)A把B-DV(动词的重叠,如:你把脸洗洗、你把地扫扫)
(3)A把B一V(如:把鞋一脱)
A把B-V-NM(动词+数量,如:把房间打扫了一遍)
当然,还包括其他一些习语的形式,这在日常语境中很少使用,比如“我把你这小蹄子”“眼睫毛动弹把言传”,而第一种形式使用频率最高,即VP是述补结构或是包涵述补结构,这种结构的把字句称为“典型的把字句”。所以这种类型的把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引起格外重视,这在后面的部分会谈到。
(二)“把“字句的语义研究
目前最有争议性的观点是王力先生的“处置“说(1943)。之后又有许多观点出现。例如“宽泛的处置说”,“致使”说等等。沈家煊认为“把”字句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主观处置”。郭锐赞成“处置和使动”说。王红旗认为“把”字句的意义在于“致使”,并且这种“致使”是可控制性的。
崔希亮先生在把字句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类结构类型的把字句进行了语义解释。
对于常用的把字句类型语义大致包括某一行动带给获将要带给B的结果、使B或将使B发生位移,使B的状态发生改变,而其他形式又可以区分为两种(1)描述动作的情态(突然性)和表达动作的矢量(频率是一次。
笔者在崔希亮先生的研究基础上,尝试提出把字句的四种语义类型
1.结果类
我们把结果类的“把”字句分为三类:位置移动、性质变化和状态变化
(1)他把受伤的战士背回自己的家。(位置移动)
(2)上这些无聊的课把我们上烦了。(状态变化)
(3)你可把我吓死了。(状态变化)
(4)他们把这面墙凿了个洞。(状态变化)
(5)他把书从家里带了过来。(位置移动)
(6)他把水烧开了。(性质变化)
从广义上讲,这三种变化都可以视为状态变化
2.动量类
这类把字句表示对动词V后的动作过程进行计量。施春宏(2006)把这类“把”字句看成数量变化的情况,看成表结果,但笔者认为并不准确,因为状态变化预设数量存在,但这类“把”字句并无此预设,如“那人把他瞪了一眼”,很难说清楚“一眼”就是预设数量的存在。所以将这类把字句单独分类,称它为动量类
(1)他把这本书读了两遍
(2)老师把我批评了一顿
(3)他把那幅画看了几眼
(4)她把袖子挽了几挽
3.情态类
这类把字句的情态特征可以分为即时态和尝试态。(1)尝试态 表示动作的尝试性可以通过动词的重叠来实现 (2)即时态 动作的突然性和短暂性,动词前加“一”
(1)他把手一挥(即时态)
(2)他把袖口一拉(即时态)
(3)他把头一甩(即时态)
(4)他把笔在水里蘸了蘸(尝试态)
(5)他把那道菜闻了闻(尝试态)
(6)我们把这件事聊一聊(尝试态)
赛努奇博物馆的早期收藏,被称为“日本主义时代”的收藏。当时欧洲盛行的日本主义风尚对赛努奇的收藏趣味有很大影响,他也是取道日本而关注到中国的绘画。杜赫与赛努奇一道进行了包括日本、中国、蒙古、爪哇、锡兰、印度的亚洲之旅,他们对中国绘画的选择趣味是在对亚洲整体艺术理解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亚洲艺术理解的一个有机部分。欧洲的收藏家基于其中心主义的立场和世界观,当时的日本热以及对中国艺术品的兴趣都出于一种对世界历史的兴趣和某种“使命感”:“事实上,收集来自亚洲的艺术品被认为是一种责任,西方的收藏家们认为他们在为这些正在消亡的古老文明保存被人忽略的历史。”[1]47
4.趋向类
这类“把”字句表示动作的趋势和方向,结构为表趋向的介词短语+动词V,也有副词短语出现在动词V 前
(1)小李把所有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
(2)他一回到家就把书包往沙发上一扔
(3)你不能把事情往坏了想
以上主要从语义的角度对把字句进行了分类,分为了结果类、动量类、情态类和趋向类。
(三)把字句的语用分析
该调查也指出留学生出现的大多数的“把”字句的使用问题并不是由于没有掌握“把”字句的结构,而是因为对把字句的使用语境没有清楚地掌握。
这里主要从“把字句的焦点”来看把字句的语用问题。
动词以及其连带成分是“把”字句的焦点 例如:
(1)她拾起那个水淋淋的纸袋 ,把它扔在江麟的脸上。(琼瑶《窗外》)
在这个句子中“扔”是谓语,是“把”字句的主要动词,所以“扔在江麟的脸上”是该句所要表达的焦点。
(2)回家要坐一天的火车,三百元钱藏在鞋垫下,不敢随便买吃喝。同椅上和对面椅上是三男两女,衣着鲜亮,又啃着烧鸡,阿吉就很孤独,把鞋脱了,包起双脚在座位上作瞌睡状,……一觉醒来,赶忙要穿鞋往车门口去,却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鞋。
鞋呢,我的鞋呢?”椅下满是皮鞋,阿吉急出一头水。旁边人问,你是什么鞋? 阿吉说条绒面,布底子。那人说,就是那双鞋呀? 臭死人了,早从窗口扔出去了。
(《阿吉》中篇小说选刊 2001年第 5期)
这个句子中的“把鞋脱了”也可以改为脱了鞋,但改为主谓句之后,句子的焦点就由“鞋”转变成了主语“他”,因此,“把”字句的语用特征是既突出“把”的宾语又突出动词及其前后的成分,或者说“把”的宾语受作用的情况是把字句的焦点。(《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刘培玉(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和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武汉 430079)
因此,在对外汉语的“把”字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随学生学习汉语水平的提高逐步引入对“把”字句适用语境的教学。
“把”字句的语用分析在此只是简单论述。
北师大朱志平教授《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指出“如何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解释诸多的他们不能理解而说汉语的人又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是汉语第二语言的研究 建立起自身研究特色的最主要的动力。”
因此从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规律和特点来研究把字句的使用规则和条件,就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因为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产生的把字句的偏误类型会有区别,但本文主要阐述遗漏、回避、泛化、误用、乱序偏误现象
1.回避是指在句法形式上符合把字句的要求或在语义上有了用把字句表达的需要,却没有采用把字形式而产生的偏误。举例:
(1)学汉字必须要每个字学会。
(2)无论出于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自然的搞坏。
(3)请放这本书在桌上。
(4)请你的笔借我用一下。
以上这四个句子都是由于出现了“把”字句的要求,但却没有出现“把”而造成的偏误。
字句。
2.遗漏
(1)遗漏是指遗漏句子成分。
遗漏谓语中心语
a.他把那些花都掉了。(他把那些花都扔掉了)
b.他把这个词懂了。(他把这个词弄懂了)
c.他每天都把房间干干净净。(他每天都把房间打扫地干干净净)
(2)遗漏补语
a.他把饭吃。(他把饭吃完了)
b.你把病情介绍。(你把病情介绍介绍)
c.如果你不把作业做就出去玩,玩的也不开心。(如果你不把作业做完就出去玩儿,玩儿得也不开心)
上面三个句子就是出现了“光杆动词”,这也违背了吕叔湘先生提出的“复杂谓语说”。
3.误用
误用是指句子从语法形式或语义表达上不具备使用“把”字句的条件,但却用了“把”字句而造成的偏误。
(1)我怕把这件事情让别人知道,所以不敢说。(我怕这件事情让别人知道,所以不敢说。)
(2)安乐死的目的,就只是狠狠地把生命结束,没有意义。(安乐死的目的,就只是狠狠地结束生命。)
(3)他把事情的全部经过了解了。(他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
这类句子产生的“把”字句是外国留学生为了使用把字句而使用把字句,却忽略了把字句使用的限制条件。
4.泛化:
泛化是指在不该用把字句表达的地方,却套用把字句而导致出现偏误。
(1)经过多次练习,把我慢慢地掌握了这篇对话。
(2)通过这件事,我把人生了解得更深了一些。
(3)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把离开选择的原因。
改正后的句子
(1)经过多次练习,我慢慢地掌握了这篇对话
(2)通过这件事,我对人生了解得更深了一些
(3)我们要理解他们选择离开的原因。
笔者认为,从外国留学生产生“把”字句“泛化”的原因来讲,误用和泛化有相似之处。
5.乱序:乱序是由于句子成分位置错误而出现的错误
这一句偏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S+把+N+V+其他”这个句式结构,或是没有掌握否定词和能、应该的位置,否定词和能愿动词应该放在主语之后,介宾短语之前。
(1)能愿动词错误 你把工作应该认真完成。(你应该把工作认真完成)
(2)“把”字句结构错误 他把家寄回去了照片。(他把照片寄回了家)
(3)否定副词的错误:他把作业没写完。(他没把作业写完)
“把”字句的语序以及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位置都是让外国留学生头疼的问题,如何设计教学过程,让留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把”字句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在后面的部分会详细提到。
以上偏误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把字句使用规则掌握不牢和对把字句语义理解不透。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教授把字句结构的基础上,对把字句的使用规则和把字句的语义进行讲解。
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把字句的结构类型:在《单句句型统计与分析》中出现频率为1%以上的“把”字句句型。
(1)主+把+宾+动+在/到/给/成出现频率是31.34% 我把书放在桌子上了
(2)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出现频率为13.818% 他把灯笼挂到墙上去了
(3)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 出现频率为10.826%
(4)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出现频率为5.84%
(5)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出现频率为5.593%
(6)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出现频率为5.271%
(7)主+把+宾+连动词组出现频率为3.988%
(8)主+把+宾+动+宾(交付对象)出现频率为3.419%
(9)主+把+宾+状+动出现的频率为2.564%
(10)主+把+宾+动+复趋嵌宾出现频率为2.279%
(11)主+把+宾+动+了出现频率为2.137%
(12)主+把+宾+动+重复的动词出现的频率为1.852%
(13)主+把+宾+动(+处所宾)+来/去 出现频率为1.567%
(14)主+把+宾+当作类+宾出现频率为1.567%
(15)主+把+宾+动+动量补语出现频率为1.282%
《“把”字句语义类型及其教学》中出现频率为1%以上的“把”字句句型
(1)S+把+N1+V+在+N2 出现的百分比为11.5%
(2)S+把+N1+V+到+N2 出现的频率为8.9%
(3)S+把+N1+V+给+N2 出现频率为5.0%
(4)S+把+N1+V+向/入+N2
(5)S+把+N+V+RC(RC=结果补语)出现的频率为23.3%
(6)S+把+N+V(+RC)+来/去出现的频率为19.9%
(7)S+把+N+V+得+VP/AP出现的频率为3.5%
(8)S+把+N+V+O出现的频率为 3.1%
(9)S+把+N+V(了/一)+V出现的频率为2.7%
(10)S+把+N+FV(F=动词前的修饰语)出现的频率为1.4%
(11)S+把+N +一V出现的频率为2.8%
(12)S+把+N+V+M(M=动作的频率)出现的频率为1.1%
(13)S+把+N1+V成/作+N2出现频率为6.3%
(14)S+把+N+V+了出现的频率为3.6%
(15)S+把+N+给+V+其他出现的频率为1.1%
这两者共有的句型类型
(1)主+把+宾+动+在/到/给/成
(2)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
(3)主+把+宾+动+上/下……(+处所词)
(4)主+把+宾+动+得+情态补语(形)
(5)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
(6)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
(7)主+把+宾+动+宾(交付对象)
(8)主+把+宾+状+动
(9)主+把+宾+动+复趋嵌宾
主+把+宾+动+了
(10)主+把+宾+动+重复的动词
(11)主+把+宾+动(+处所宾)+来/去
(12)主+把+宾+当做类+宾
(13)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通过细分和调整,将“把”字句分为十大类、十七小类,包涵了一般汉语教材中出现的主要的“把”字句句型。
1.主+把+宾+动+介宾补语
(1)主+把+宾+动+在+宾(处所) 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2)主+把+宾+动+到+宾(处所) 他把桌子搬到教室里
(3)主+把+宾+动+给+宾(对象) 他把这本书送给我了。
2.主+把+宾+动+趋向补语
(1)主+把+宾+动+简单趋向补语(上/下/进……)+宾(处所)我把她送上车
(2)主+把+宾+动+(处所宾)+简单趋向补语(来/去) 他把吃的带这儿来了
(3)主+把+宾+动+复合趋向补语他把钱包拿出来了。
(4)主+把+宾+动+复嵌式宾语他把朋友送回家去了
3.主+把+宾+动+结果补语
(1)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动) 我把花瓶打碎了。
(2)主+把+宾+动+结果补语(形) 你把我吓坏了。
4.主+把+宾+动+结果补语(成/做)+宾
(1)主+把+宾+动+成+宾你要把这篇文章翻译成英文
(2)主+把+宾+动+做+宾我只是把你当作自己的妹妹
5.主+把+宾+动+情态补语(形) 他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
6.主+把+宾+动+动量补语他又把这道题讲了一遍
7.主+把+宾+动+宾他把苹果吃了
8.主+把+宾+状语+动他经常把书包乱扔
9.主+把+宾+动+了我哥哥把车卖了。
10.主+把+宾+动(一/了)+动他把那张照片看了看。
这十大类型的把字句应该是“把”字句教学的重点,下面就如何进行“把”字句教学提出几点看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对外汉语语法项目的提出必须考虑该语法项目的使用频率、交际需求、学习难度,因此把字句的教学必须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高频到低频的顺序来进行教学
由此,笔者提出把字句的新的排序。
初级阶段
1.把饭吃了。把窗关上。/把作业写完。
2.S+把+N+V+了他把苹果吃了。/ 我把水喝了。
3.S+把+N1+V在/给/到/向+N2他把杯子放在桌子上了
请把书翻到第五页
你把卷子交给老师吧!
4.S+把+N+V+结果补语我把房间打扫干净了。
5.S+把+N+V+趋向补语我把书带回家了。
6.S+把+N+V+状态补语我把桌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
中级阶段
7.S+把+N+V(一/了)V你把最近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8.S+把+N1+V+N2他把他的邮箱地址告诉了我。
9.我没把花瓶打碎
10.不要把他吵醒了。
11.你可以把那本书借给我吗?
12.S+把+N1+V成/作+N2我把那篇文章翻译成了英语。/我把你当作妹妹。
13.S+把+N+V+动/时量补语你把这个字写三遍/爸爸把弟弟关了三天。
14.S+把+N+V+程度补语你把房间打扫得很干净。/你把我气死了。
15.S+把+N+给+V+其他成分(多表示不好的事情)大风把房屋给刮倒了。
高级阶段:
16.S+把+N+V+着因为屋里太闷了,所以他把门开着
17.S+把+N+AV(A=动词前的修饰语)他把零食往口袋里塞。
18.S+把+N+一V他把头一甩,气冲冲地走了。
把字句教学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有利于激发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机。
(二)加强语境教学
陆俭明、郭锐(1998:11)指出,“把”字句研究中, 需要搞清楚什么情况下必须用“把”字句,条件是什么。(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4))
在必用“把”的语境中,教会学习者正确使用“把”是“把字句教学的首要目标。现在把字句的语境设计存在的问题是只是就“把”来练“把”,而并没有让学生体会出用“把”和不用“把”的区别。而且在目前学生练习过程中使用的把字句,很多都不是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交际中会使用的句子,即非自然语境。
所以教师可以通过
(1)设置现实语境
比如教师做出关门的动作,让学生描述这个动作,学生一开始可能会说出“老师关上门”这样的句子,教师由此引出 S+把+N+V+其他这样一个把字句的基本结构。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物品来对把字句进行操练,让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对把字句的基本用法熟练掌握。
(2)设置口头语境
教师自己创设一个把字句使用的现实语境,引导学生说出把字句。这其实也是听说法在教学中的反复运用。
a.房间太暗了,看不清黑板,你应该怎么做?(把灯打开)
b.老师明天要检查作业,你要怎么做?(把作业做完)
(3)设置书面语境
通过设置具体题型,通过书面语境的设置,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把”字句与“主谓句”“连谓句”和“存现句”的区别,让学生慢慢体会出把字句的使用条件。
本文主要三个方面来论述观点:一、从汉语本体的角度来看把字句的研究。二、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看把字句的研究。三、把字句的教学建议,要想在对外汉语教学的“把”字句教学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对汉语本体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而对留学生使用把字句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也更有利于汉语本体“把”字句的研究。
[1]王力.汉语史稿[ M].中华书局,1980.
[2]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55、1992重印本.
[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
[4]崔希亮.“ 把”字句的若干句法语义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95(3).
[5]金立鑫.“‘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境特征[J].中国语文,1997(6).
[6]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M].书海出版社,1998.
[7]刘颂浩.《“把”字句练习设计中的语境问题》.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8]刘培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和语言教育研究中
[9]朱志平.《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李昱菲,女,山东青岛,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级中文系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