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安 (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 710121)
论纪实摄影中的摄影情境
张慧安(西安邮电大学数字艺术学院710121)
在记录人类现实社会的文艺作品中,纪实摄影以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突显其社会价值和文献价值,纪实摄影作品中特定的社会环境、鲜活生动的人物性格及其人们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所形成的各种情境在经过摄影师敏锐的瞬间拍摄后被永久定格在人类历史的剧目中,犹如一张张经典的剧照留在人们记忆的深处。
西方戏剧源自古希腊祭神的颂演仪式,其积淀和流变已经历了数千年。而在世界摄影史中,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约瑟夫·寇德卡因其独特的剧照拍摄工作经历使其在摄影和戏剧之间架起一道桥梁。在对照他的作品和戏剧的关系中我发现情境不光戏剧独有,情境同样适合摄影,尤其是纪实摄影。然而笔者查找大量的文献资料没有发现此类的研究。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论述纪实摄影情境成立的依据,再从纪实摄影拍摄到观赏对其被摄情境、拍摄情境和观赏情境几个方面来论述纪实摄影中的摄影情境及其特性。
纪实摄影;戏剧情境:情境;摄影情境:特性
约瑟夫.寇德卡(Josef Koudelka,1938-)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现已是世界著名的纪实摄影大师。1965年寇德卡受迪瓦尔多剧院领导者奥塔摩尔•克里吉卡的邀请拍摄戏剧剧照,他的剧照拍摄围绕着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去不断实践,受这一时期舞台摄影的影响,他以后的众多照片都留有“舞台戏剧”的痕迹,具有一种独特的象征意蕴。使得他的这种把人生、街头当成戏剧舞台的拍摄方式显得异常特别。我认为他的独特的工作经历在戏剧和纪实摄影中情境的引入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通过寇德卡的剧照和后期作品对比研究(本文由于篇幅所限细节不展开),我们发现纪实摄影和戏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戏剧情境已经被学者认为是戏剧的本质,那么纪实摄影中摄影情境是否成立,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找到理论依据并梳理出纪实摄影情境及其特性。
首先,西方戏剧源自古希腊祭神的颂演仪式,其积淀和流变已经历了数千年,而摄影术从1839年诞生至今才170多年,严格意义的纪实摄影出现就更晚了。其和戏剧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在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高度关注人类整体命运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尤其是在注重情境的表达上是相似的。
其次,从情境和纪实摄影的概念界说中,我们了解到“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戏剧情境、规定情境、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1广义的“情境”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某个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集体条件”。2纪实摄影念界说中《牛津英语词典》对“纪实”的定义为:“纪实”(Documentary)就是记录(Document)或记载(Record)。在反映人或情境的摄影作品中,“它曾在那里(以专业手法拍摄的人或物)”与“我(摄影者)曾在那里”两者同时发挥作用,让摄影的影像具有权威性。3从这几个概念中我们发现纪实摄影情境概莫能外。
再次,黑格尔《美学》中说:“情境是本身未动的普遍的世界情况与本身包含着的反应动作的具体动作这两端的中间阶段”。黑格尔同时强调,“艺术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而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表现。在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和舞蹈等诸多艺术形式中,都有情境的因子存在”。4那么从以上概念和黑格尔《美学》中我们找到纪实摄影情境论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找到纪实摄影情境成立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之后,我们从纪实摄影的本体及与戏剧情境对比中来探讨纪实摄影中的摄影情境。
我认为摄影师在现实生活中的拍摄行为就已经处在一种拍摄情境中,摄影师对他(她、它)拍摄的对象——无论是景是物,在拍摄时都是有感而发、激情创作,或热情激盎、或平静坦然、或悲情悸动;在拍摄时都是选择取舍的,或来回走动、举棋不定、或运筹帷幄、瞻前思后;就拍摄这一行为举动来说,摄影师是拍摄情境的主角。其次,没有被摄影师拍摄前的现实社会(社会情境)和现实生活(生活情境)是被摄情境(现实情境),而摄影师经过取舍选择后得到的影像是一种理想情境,是摄影师在现实情境中选取的特定情境,而这种情境具有假定性,假定这个特定情境是真实的,假定摄影师拍摄的时机瞬间是真实的,假定摄影师拍摄的作品经过媒体传播,观赏者依据自己的学识修养、生活阅历和认知经验认为摄影作品中拍摄的视觉画面是真实的等;再次,摄影师拍摄的作品经过出版、发行、展示等,情境给出另外的外延,比如摄影光色、影调、拍摄瞬间等营造的环境氛围的真实性使观赏者认为自己所看到的是真实情境,摄影作品中环境、场景或人物行为举止、表情、情绪给观赏者带来的想象情境,经过观赏者观看纪实摄影作品的表情和心理反应所产生的观赏情境;经过摄影师取舍提炼定格的特定情境所表现的典型性、符号性等所带来的暗含情境等都是摄影本体所包含的摄影情境。
戏剧通过演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借助一个剧场去演绎人生命运,戏剧情境中的真实性、假定性、虚拟性、程式性、典型性是构成戏剧情境的鲜明特性。而纪实摄影是摄影师借助相机这种拍摄工具,在现实生活和现实社会这个大舞台中选择、框取并记录具有鲜明特性和典型行为举动来表达这种人生命运。那么关于真实性和典型性戏剧和纪实摄影是相同的,都是由生活真实上升到艺术真实;都是按照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表现典型事件中的典型人物这一要求创作的。下面我们只从情境中的假定性、虚拟性、程式性来探讨纪实摄影情境的特性。
戏剧情境的时间、空间、表演都具有假定性。纪实摄影情境有没有假定性?通过对比分析答案是有的。首先,纪实摄影好像记录的都是客观现实中的事物,不管是场景还是人物或是正在发生的事件,人物或事件都是现实中的真人真事,没有演员刻意表演,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假设摄影师不在场。如果当被拍摄者发现有人在拍摄时他们的表情、动作或行为还能是当初的情境吗?其次,由于摄影是切片式的这一方式决定了摄影师拍摄的决定瞬间含有假定性,在连续发生的行为举动中,假定所拍摄此一瞬间是真实的。再次,摄影同样是时空艺术,空间、方位、角度都决定拍摄的结果,假定所拍摄的角度所体现的画面是真实的。当然,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摄影师的学识修养等因素我们还可以引申为假设摄影师所拍摄的这一主题在当下所反映的事实是真实的……
戏剧情境具有虚拟性,戏剧情境虚拟化的核心是演员,演员通过对白、唱词来表现客观环境和背景,演员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现类似骑马、上轿、杀敌、庆功等情境;和戏剧情境比较,纪实摄影也有其虚拟性,它是把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事物虚拟成一个个不同的切片,这些不同的切片经过观赏者大脑的记忆组合虚拟成一个“真实”的现实情境。另一方面,纪实摄影情境的虚拟性还在于摄影这一科学技术经过光学、电子、化学等成像原理把现实生活的立体空间虚拟成看似真实的两维平面(图片)。
戏剧情境具有程式性,戏剧演员的动作的张式、摆式、招式、拳式,戏剧中生、净、丑的“髯口”,演员对白、唱词的腔调包括演员的服装、道具等都具有程式性,中国戏剧场景中最典型的程式是“一桌二椅”;相较戏剧的历史,在纪实摄影的有限历史中虽然人们从来没有提说过纪实摄影的程式性,但在对纪实摄影的客观记录的过程中,人们在不自觉地追寻着某种规范和程式,比如为了客观记录人们所看到的现实视域,坚持选用不形成透视变形而接近人眼视域的标准镜头去拍摄,坚持选择不形成透视变形的拍摄高度去拍摄。为了客观记录人们所看到的真实情境,坚持选择不干扰拍摄对象的方式去拍摄。为了排除色彩的干扰更纯粹的表达拍摄的主题而选择黑白影像去拍摄。而这些对初入纪实摄影的人或不从事纪实摄影的人来说好像没有那么重要,但对于严肃的纪实摄影师来说这些约定成熟的程式是他们对待拍摄者的拍摄态度,更是纪实摄影师站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高度以文献档案的要求关注客观现实的职业操守。
经过以上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出纪实摄影情境:是纪实摄影的构成要素之一,是纪实摄影中用以表达思想主题的情节及境况;纪实摄影的要旨是情境;主要包括被摄情境(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事件、特定的人物和人物关系)、拍摄情境(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和观赏情境(欣赏者与拍摄作品的关系);是摄影师在社会情境、生活情境中去记录、抓取真实情境或理想情境;是摄影师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记录特定情境或典型情境;是摄影师在纪实摄影作品中呈现的想象情境或赋予象征的暗含情境。纪实摄影情境同样具有真实性、假定性、虚拟性、程式性和典型性的特性,只是摄影师根据作品的表达意图取舍不同而已。
注释:
1.百度∥词条.
2.《辞海》.“情境”条.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1198.
3.《牛津英语词典》纪实摄影词条.
4.[德]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8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