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靓 (江西师范大学 330000)
论黄梅调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唱段划分式”叙事艺术特征
陈靓(江西师范大学330000)
摘要:黄梅调电影是中国影史上极为独特的电影类型之一,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而凋敝于70年代末期。李翰祥是香港黄梅调电影的拓荒导路者,在香港黄梅调电影的末世尾声,他导演的《金玉良缘红楼梦》成为了香港黄梅调电影华丽落幕前的最后一抹辉煌,本文谨通过对黄梅调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唱段划分式”叙事的研究,总结出其以电影艺术语言保持基本情节的连贯性、以戏曲唱段突出特定情境的戏剧性的叙事艺术特征。
关键词:黄梅调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艺术特征
戏曲电影是中国所独有的电影类型,兴起于中国大陆,且声名远播于港台及海外。香港的黄梅调电影作为戏曲电影的一条分支,虽是同根同源,但在表现形式上已大为相异,这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大陆的戏曲电影讲究的是“将影就戏”,即“电影”是为“戏曲”而服务的,摄像机仅仅充当了记录戏曲演员舞台程式化戏曲表演的功能,大陆戏曲电影的本质是“戏曲”;香港的黄梅调电影则是“将戏就影”,即“戏曲”是要为“电影”而服务的,香港黄梅调电影本质上就是“电影”,一切电影该有的电影语言它都拥有,“戏曲”仅仅是电影中独特的艺术呈现方式,承当着推动叙事、刺激情境、创造香港电影人心目中“古典中国”梦幻意象的重要作用。
李翰祥是香港黄梅调电影的拓荒领路者,他的黄梅调电影大多代表着香港黄梅调电影艺术的最高规格。他擅长于“经典文本”的再呈现,例如本文要说到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就是取材于“四大名著”,是对“经典文本”的再次解读,它在“将戏就影”原则下的“唱段划分式”叙事艺术特征值得探究。
《金玉良缘红楼梦》在叙事艺术方面,别出心裁地开创了“唱段分割式”的叙事结构,以戏曲唱段突出了特定情境的戏剧性。整部电影的主要唱段有:“宝黛读西厢”“赠帕题诗”“黛玉葬花”“宝玉叹当初”“紫鹃试玉”“紫鹃劝黛”“黛玉焚稿”“宝玉闻真相”“宝玉哭灵”。如“宝黛读西厢”中,宝玉看到林妹妹独坐庭院看《西厢》,于是掏出扇子假借《西厢》中张生的语气对林妹妹表白道:“妹妹,我是那多愁多病身呐,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没想到林妹妹立马翻脸,指责宝玉不该将自己任意编派,弄些淫词艳曲来欺负自己,这时宝玉赶紧求饶,将妹妹拉至池边说:“若有心欺负你,就让我掉水里变成大王八,赶明儿个你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替你驮一辈子的石碑!”一句话把林妹妹逗笑,林妹妹随即打趣宝玉,唱到:“那张生情急也敢跳花墙,冒险传书小红娘;那莺莺大胆人约黄昏后,那惠明五千兵里任意闯;我以为你也胆如斗,却原来是个银样蜡头枪!”全篇皆是《西厢》里的“淫词艳曲”,可见林妹妹虽然嘴上否认“才子佳人书”,心里却是藏有人间至情的,她的满心真情都付与了宝玉。宝玉与戏子相交,被贾政杖责,弱体受伤后卧床不起,这时有两个人来探望过他,一个是宝姐姐,一个是林妹妹。宝姐姐劝说宝玉:“以后得改一改,怎么能和戏子交朋友呢?”宝玉变脸不理睬;林妹妹在宝玉床前哭肿了双眼,安慰宝玉说:“你受委屈了!”宝玉目光流转,饱含深情,顿觉找到了知己,他说:“这点皮肉之苦算得了什么?就是为了这些人死了我也心甘情愿!”林妹妹听罢更添悲声,不过这是林妹妹的同情与理解,宝玉从此时才分清究竟要“金玉良缘”还是信“木石前盟”,可以说此时是他“爱黛离钗”的一个分水岭。
中国传统戏曲的舞台叙事是以“出”或“折”论,昆曲《牡丹亭》,就有“标目”“言怀”“训女”“腐叹”“延师”等五十五出,每一出都有固定的范式。黄梅调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则将全剧分为了以下几大段落:“黛玉进贾府”“木石前盟”“读西厢”“宝玉会玉菡”“宝玉挨打”“宝玉赠帕”“黛玉起疑”“黛玉葬花”“紫鹃试玉”“凤姐献计”“黛玉啼血”“紫鹃劝黛”“黛玉焚稿”“金玉良缘”“哭灵”。如果按照戏曲舞台或戏曲电影的叙事,《金玉良缘红楼梦》中的段落显然是没有连贯性的,甚至连《红楼梦》最基本的文本顺序都没有遵循,但是观众却能够看懂,原因就在于电影艺术语言的运用。戏曲舞台做不到的跨时空叙事,而电影却可以,电影通过剪辑、蒙太奇、镜头语言的运用,不仅将《金玉良缘红楼梦》的故事叙述得完整得当,还将戏曲故事讲述得活色生香。如“读西厢”之后,丫鬟只唤了一声:“宝二爷,冯大爷带了一盒扇子来卖给您!”就将场景转换至“宝玉会玉菡”;“宝玉挨打”后赠帕黛玉,两情依依,伴着黛玉深情吟唱,场景转换到“宝、钗下棋”的场景,黛玉夜访敲门,不料遭到丫鬟的无意冲撞,顿生怀疑,心痛难忍,从而“葬花”自怜,前后不过20分钟。这就是电影艺术的叙事魅力——用最短的时间讲述最完整的故事,极大地保证了基本情节的连贯性。
《金玉良缘红楼梦》做为李翰祥所执导的最后一部黄梅调电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叙事”是一门艺术,黄梅调电影做为戏曲电影的分支,它将“戏曲”与“电影”用独特且成熟的方式高度融合,既不失去传统戏曲的厚味,又有地域色彩的创新性表现。本文对于《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叙事艺术特征仅做了部分探讨,除了本文所述的在“将戏就影”原则下的“唱段划分式”叙事艺术特征外,还有很多有关黄梅调电影的学术问题值得我们发掘、探索,为之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黄爱玲.邵氏电影初探.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年3月.
[2]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6月.
[3]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魏君子.香港电影史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1]陈炜智.港台黄梅调电影初探研究.网上资料.
[2]蓝凡.邵氏黄梅调电影艺术论——兼论戏曲电影的类型基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2).
[3]林青华.黄梅戏电影在香港及台湾的发展[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2).
[4]张阳.邵氏黄梅调电影导演技法研究[D].中国戏曲学院,2014.
[5]黎冰.浮光掠影李翰祥[J].电影新作,2003(5).
[6]郝曼宁.李翰祥黄梅调电影叙事话语初探[J].电影文学,2008(11).
作者简介:
陈靓(1991-),女,江西樟树人,汉族,江西师范大学2014级戏剧与影视学研究生,中国戏曲与文化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