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后的悲悯与灵的飞跃
——简析余华小说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2016-07-12 15:17:15李衍鹏徐兆基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5期
关键词:死亡余华人文关怀

李衍鹏,徐兆基

1潍坊护理职业学院;2山东省高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冷漠后的悲悯与灵的飞跃
——简析余华小说作品中的人文关怀

李衍鹏1,徐兆基2

1潍坊护理职业学院;2山东省高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

摘要:余华在其小说作品中常写死亡,同时又用死亡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余华在作品中不只是为了写死亡,更多的是为了显现在其冷漠背后对人生的悲悯和人文关怀。余华不光在作品中写了死亡的必然,还写了死后余生的生命的尊贵与顽强。即使人们猛醒,直面社会现实;又给人以温暖,领悟生命的真谛,彰显生命的意义,揭示伟大的真理。他把死亡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不愧为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

关键词:余华;死亡;人生的悲悯;人文关怀

在余华的众多小说作品中,几乎每一篇作品都有着重要角色的死亡,甚至还不止一个人物的死亡。有自然死亡,即非自杀亦非他杀的死亡;有他杀;有意外死亡;还有一种,我把它称作叫“人的过去式的死亡”。如此众多的死法,仿佛死亡对于小说人物来说总是如影随形,死亡构成了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终极命运和唯一结局。

在死亡面前,人的生命轻如鸿毛,不值一钱。也正是因为这轻易平常,作者的笔墨基调也是轻易平常、冷静从容,以至于近乎冷漠。如一把没有温度和心跳的利刀,赤裸裸直接呈现这一宿命,没有议论没有抒情,没有哭泣的悲声和控诉的泪水。作者的不动声色甚至会让读者产生一种毛骨悚然的寒意。这也太不当回事了!草木尚且有其性灵,大活人就可以这么无声无息静悄悄地在作者笔下消于无形吗?余华的神经也太强韧了吧!他们也许会想。我们知道,无论是先锋小说还是新历史主义小说,都与新写实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写实小说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平实冷静的叙述风格再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显现为零度感情介入和生活流的色彩。身兼先锋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重任的余华当然也得新写实真传。作者的冷漠叙述并不代表作者内心冷漠,而是一种表达的需要。通过这冷漠,实现了对这一冷酷规律本身(即生命的脆弱与存在的卑微)的完美表达。也就是说,死亡太多了,叙述人已经变的麻木迟钝,波澜不惊了,落脚点还是在一个“多”字上,心理学也说,只有新颖的事物才可以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在冷静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人类的终级关怀和深切悲悯。《活着》里福贵最后买下一头老牛,这应该是最“余华”的情节。这里面有弱者的相濡以沫,有卑微生命的相怜相惜,有最人道主义的情怀,有最无私的扶持,这就是一种悲悯的态度。它直达灵魂,是心灵深处的呐喊和悲歌,是最圣洁的情感,也是最热烈的情感。具有痛彻心扉的力量。而这种热烈是用表面上的不得不强自冷漠表现的,于是这痛便加了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余华的写作过程一定痛苦异常。他根本没有发泄的机会,情绪一直是压抑着的,所有的泪水在涌出之前都被强行咽了回去。因而,我们说,余华是悲悯的,又是坚强的,所以,他是伟大的。

如果你认为余华的小说作品就只是揭示了死的可怖,那你恐怕是太低估这位作家的人性关怀了。余华小说作品的意义固然在其中写出了死的必然结果,但,另一方面,更写出了一个个鲜活主人公在死后的余生中生命的顽强与尊贵。

小说《活着》里的主人公福贵是作品中唯一一个“暂时”逃过鬼门关的人。他在目睹了父母、仇人龙二、妻子、战友、女婿、外甥的一个个的死亡之后,福贵在以后的日子里已经有点儿大彻大悟的意味了。这其中的一幕幕死亡剧情,都成了一杯杯洗净主人公灵魂的“圣水”。想象一下,青年时的福贵是个怎样荒唐的纨绔子弟啊!嫖、赌,视别人的尊严如同草芥,把家业败了个精光。父母的死,让他觉醒;仇人龙二的死让他明白了人世的无常,开始感恩惜福;到后来,家珍、有庆、凤霞、二喜、苦根一系列的死使他一次次更深的理解到生命的本质,体悟到所有生命的脆弱和卑微、无奈与痛楚。这时的福贵反而在看透一切后找回了自身的顽强、高贵,不怨天、不恨命,活得从容淡定,心无外物,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般潇洒。因为他学会了尊重生命,也就赢得了生命对他的尊重。试想一下,夕阳在山,一个老人,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身影,这不就是“活着”的真谛所在吗?那种深切的爱,那种博大的纯粹的爱,也真的只能让人“欲辩已忘言”。

作品《许三观卖血记》算是余华小说中一个几乎没有死人的“团圆剧”了,况且人家后来还子女有成呢。那么,许三观一次次卖血,一次次的站在生死之交的边缘,真的有些夸张?当然不是的,膀胱涨破会死,失血过多会死,感染之后更会死。虽然不是九死一生,但也不是没有死亡的先例啊。许三观一次次的卖血,也是一次次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市井小民的酸甜苦辣,这是一个不一定崇高却一定伟大,不一定完美却绝对动人的灵魂啊。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为许三观一路卖血救子的经历唏嘘不已吧。这个男孩也许是他的儿子,也许不是,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生存的权力,在这种生死关头的真情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啊。许三观只知孩子是自己养大的,是许家的子孙,就算不是亲生的又怎样?亲情总是不变的啊。

一个伟大的命题在于揭示真理与彰显意义并存。余华小说作品中对于死亡现象的写作,一方面体现冷漠后的悲悯,斩断温情脉脉的虚伪的情丝,直视淋漓的鲜血;另一方面又充满人文关怀,关注余生,重新寻找死亡阴影下显得尤为珍贵的生的意义与价值,实现余生中灵的飞跃。他的作品,重亲情,也懂得信“善道”,但其更多的是在于揭示人活着的意义和人性真谛。他的作品,也在于揭示人活的意义使人猛醒,继而不盲从,不轻信,更不愚昧。他的作品,更在于揭示人性的真谛带给人的温暖,让人继而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更懂得淡然。

参考文献:

[1]陆扬.死亡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余华.余华自述.小说评论,2002年第4期.

[4]张清华.死亡之象与迷幻之境.小说评论,1999年第1期.

[5]张闳.〈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问题.当代作家评论,1997年第2期.

[6]王元中.继承与转变.哈尔滨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7]余华.活着.余华作品集,中国社科出版社,1995年.

作者简介:

李衍鹏(1982-),男,山东高密人,潍坊护理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学;

徐兆基(1982-),男,山东高密人,山东省高密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公务员管理科副科长,研究方向:管理学。

猜你喜欢
死亡余华人文关怀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一颗假糖的温暖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0:17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0:20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4:21:18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扩展阅读
当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环球时报(2016-05-23)2016-05-23 08:29:39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南方周末(2015-07-09)2015-07-09 18: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