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理想爱情的典范
——《关雎》主旨新解

2016-07-12 08:22刘民红
名作欣赏 2016年17期
关键词:关雎淑女性欲

⊙刘民红



中华民族理想爱情的典范
——《关雎》主旨新解

⊙刘民红

摘要:《关雎》所描写的爱情是带有深厚礼乐文化内涵的理想爱情,追求的是灵与肉、美与德相结合的知音之爱、和谐之爱,是中华民族理想爱情的典范。

关键词:《关雎》理想爱情典范

《关雎》以其独特的地位和孔子的评价深受历代人的关注。一首小小的情诗缘何成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孔子为何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关雎》是一首地地道道描写爱情的情诗,但它所写的爱情不是一般的爱情,也不是具体的、个别的爱情,而是带有深厚礼乐文化内涵的理想爱情,追求的是灵与肉、美与德相结合的知音之爱、和谐之爱,是中华民族理想爱情的典范。孔子之所以赞美《关雎》,也正是因为《关雎》所描绘的理想爱情带有深厚的礼乐文化精神,即仁爱精神。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象声词,和鸣声。雎鸠,水鸟名,即王雎,也就是渔夫用来捕鱼的鱼鹰,又叫鸬鹚。洲,水中可居之地。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雌雄雎鸠鸟在水中陆地上互相谐鸣的图景。诗歌开篇用关雎鸟起兴,寓意深刻。文学作品中常用鸳鸯来形容爱情,在《诗经》的时代,人们也已经知道用鸳鸯来形容爱情。《小雅·白华》篇里就出现了鸳鸯,写道:“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里的雎鸠能不能换成鸳鸯呢?明显是不能的。雎鸠鸟虽然其貌不扬,浑身黑毛,样子一点儿都不诗情画意,但很忠贞,一生只有一个配偶,配偶死后终身不续。《易林·晋之同人》曰:“贞鸟雎鸠,执一无尤。”《薛君韩诗章句》说:“雎鸠贞洁慎匹。”所以,雎鸠在古代被称为贞鸟,是爱情忠贞的象征。动物之间的交配,纯粹出于性本能,雎鸠鸟的专一,也是自然习性如此,根本没有道德意识可言,但在诗人看来,这专一的行为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非常值得称赞。鸳鸯虽然成双成对,偶居不离,但没有雎鸠鸟来得忠贞和专一。《白华》篇以鸳鸯起兴,就写了一个不忠贞的爱情,男主人公三心二意,见异思迁,无情抛弃了女主人公。因此,诗人认为雌雄雎鸠鸟的爱情是性欲和美德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自然界中最高境界的爱,是和谐之爱。

自然界中的和谐之爱存在于雎鸠鸟身上,那人类社会中的和谐之爱又存在于哪里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人的回答是:存在于窈窕淑女和君子的匹配之中。窈窕,美好的样子,侧重指女子的外在美,即形体美(肉体美)。淑,美善,多指人品,主要说女子品德好,即具内涵美(心灵美)。君子,在古代主要指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良好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平的男性,即优秀男性的通称。《论语》里有许多关于君子的论述,如“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等,可见称得上君子的男子必定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窈窕淑女和君子的匹配是灵与肉、美与德的完美结合,他们的爱情是人类社会中最高境界的爱情,是和谐之爱。

诗歌首章开门见山,用自然界中的和谐之爱——雌雄雎鸠鸟之爱引出人类社会中的和谐之爱——君子淑女之爱,直接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理想爱情的蓝图。爱情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世上的爱情有千万种,诗人为什么独独钟情于君子淑女之爱呢?为什么倡导和谐之爱?这种理想的爱情有什么好处?在现实生活中能不能实现?又如何实现?下面三章对以上问题做了具体解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此章写君子强烈渴求窈窕淑女,交代了爱情的起因——性欲冲动。人本质上是会思维的高级动物,有自然性的一面。爱情的发生,首先是一种自然现象,需要一定的生理基础。小孩子不懂得谈恋爱,是因为性还没有成熟。到了青春期,性发育开始后,人自然就有了性欲冲动,渴望爱情,就如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所说的:“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子谁个不善怀春”。古人并不否定青年男女合理的生理需求,例如汤显祖《牡丹亭》里所写的那个杜丽娘,年已及笄,不得佳配,在梦中遇到书生柳梦梅,与之极尽云雨之欢,醒来后不但不感到羞愧,反而惊喜万分,感叹道:“哎也,天那,今日杜丽娘有些侥幸也。”杜丽娘的爱情心理发生机制纯粹是性欲冲动。性冲动其实是很健康的生理现象,没有必要讳言。诗歌中的君子是人不是神,性成熟后就有爱情的需求,日夜想念窈窕淑女,翻来覆去睡不着,这其中,性参与的比例是很大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不可能没有性参与,没有性参与的爱情是不正常的。比如《西厢记》里的张生,见了崔莺莺后“饿眼望将穿,馋口涎空咽”,“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宁”,日夜想着与之欢会。再比如《牡丹亭》里的柳梦梅,拾了杜丽娘的画像后,夜夜辗转难眠,“小姐,小姐,则被你想煞俺也”。这些都是典型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例子,表现了青年男子春情难耐的饥渴,同时也可以看出,能够诱发人性欲望、激发人性幻想的,主要是异性的形体,形体美的女性最容易引起男子强烈的爱慕之情。所以,古代爱情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像杜丽娘、崔莺莺、林黛玉等,无一不是窈窕美女。男子之所以选择她们,并为她们神魂颠倒,首要因素是因为她们长得美。例如张生初遇崔莺莺,魂飞魄散,惊叹道:“颠不剌的见了万千,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则着人眼花撩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立刻被她的天姿国色所倾倒。贾宝玉痴情林黛玉,也是因为“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诗歌中那个逗引得君子孤枕难眠的淑女也是个窈窕美女,倘若是个丑女,君子可能就不会如此意乱情迷了。对异性形体感兴趣,其实就是性吸引。因此,诗人认为理想的爱情,首先应该是两性相吸,建立在成熟的生理基础之上。

诗歌以长短不齐的荇菜起兴,用荇菜在水流中摇晃不定的形态来比拟恋爱中的君子坐不安席、寝不安枕的心理动态,生动而形象,充满真实感。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是人的本能,每个正常的成年男女都会有性欲冲动。出现性欲冲动,有了爱情的渴望,怎样去追求爱情呢?“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先天的本能相同,后天的教育则造成人习惯的迥异,形成了人追求爱情方法的千差万别。《卫风·氓》里的小伙子是抱布贸丝,《郑风·将仲子》里的仲子是爬树枝、翻墙头,《召南·野有死》里的吉士则又送猎物,又送柴火。不同的方法体现了人不同的道德素养,显示了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君子和非君子的区别由此得以呈现。在诗人看来,氓、仲子和吉士都是非君子,他们追求爱情是以满足性欲为最终目标,只图自己一时快活,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更不追求心灵的沟通和精神的交流,犹如贾琏,见了尤二姐忘了王熙凤,得了秋桐弃了尤二姐,这样的行为就是警幻仙子所说的:“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红楼梦》)。那么,诗人心中的君子又是如何追求爱情的呢?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第三章写君子对爱情的追求。开篇写荇菜,既兴又比,以采摘荇菜来比拟君子把想念付诸行动,开始追求淑女了。采,只是个动作,有过程,但不代表有结果,比如伸手去采玫瑰花,结果被刺戳了一下,没采到。君子追求爱情,则超越性欲局限,通过弹琴鼓瑟,进入淑女的心灵世界,与之展开精神之恋。琴和瑟两种乐器,比较特殊,常放在一起合奏,声音非常和谐动听,人们常用琴瑟之谐来比喻夫妻的恩爱。琴,是古代士大夫修身养性的工具,《红楼梦》里有段关于琴的论述,说:“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可见,会弹琴、通音乐的君子必定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能够听得懂琴声的女子也必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涵养,否则她就可能不识琴音,即所谓的对牛弹琴。

如果说诗歌的第二章偏重于君子和淑女普遍性一面的话,即都是自然人,那么第三章则侧重于他们特殊性的一面,即具有文化道德修养,阐释了“君子”和“淑女”这两个特定称谓的精神内涵。宋代学者程颐说:“弹琴,心不在便不成声。所谓琴者,禁也,禁人之邪心也。”(《二程集》)君子之所以通过琴瑟来亲近淑女,主要是克制内心强烈的性欲冲动,使自己对淑女的思慕由性欲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层面,激发自己爱人之心,同时也激发淑女对自己的爱恋之心,促使两人惺惺相惜。《风俗通义》里说:“雅琴者,乐之统也……琴之大小得中而声音和,大声不喧哗而流漫,小声不湮灭而不闻,适足以和人意气,感发善心也。”“感发善心”,就是激发爱心。淑女能够听懂君子的琴声,表明他们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心灵相通。这样一来,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爱情,就不仅是两性相吸,两情相悦,更是知音之爱。事实上,只有性吸引的爱情是不牢靠的,一旦性欲满足了,或者女子年老色衰,男子就有可能抛弃女子。例如,唐代元稹《莺莺传》里的张生对莺莺就是“始乱之,终弃之”。《卫风·氓》里的那个小伙子在女子年老色衰后也无情地离弃了她。所以,诗人认为理想的爱情,不仅要有两性相吸、两情相悦,更要有精神的共鸣,这样的爱情才能天长地久。《红楼梦》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如此,《西厢记》里张君瑞和崔莺莺的爱情也是如此。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所以贾宝玉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林黛玉一听,惊喜道:“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崔莺莺初见张君瑞,并没有多深的印象,后来通过隔墙和诗、月下听琴,心灵相契后才对他产生强烈的情感。“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西厢记》)。在封建男权社会里,女子没有地位,她们人生的幸福完全掌握在男子手中,心灵相通的爱情不再单纯把女子当作泄欲的玩具和繁衍的工具,而是把她们作为拥有天地之精华的生命个体来看待,体现了男子对女子的尊重和关爱。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古往今来,人的性欲是很难控制的,古代社会的三妻四妾、青楼歌馆,现在社会的“二奶”“小三”“婚外恋”,都是人之性欲泛滥的产物。人如果不提高道德修养,一味放纵欲望,就会给对方造成伤害。古代的弃妇与现代的离婚饱含了多少伤心人的血泪。马克思曾说过恋爱中的双方应该为对方而不断完善自己。这个“不断完善自己”包括提高自我道德修养,避免给对方带来创伤。因此,诗人希望恋爱中的男子都成为君子,恋爱中的女子都成为淑女,这不是道学家令人生厌的说教,而是真真切切为男女双方一生的幸福着想。人生充满苦难,谁都会遭遇生、老、病、死的困境,哪个男子希望恋人在自己疾病缠身时离开自己?哪个女子希望爱人在自己年老色衰后抛弃自己?要克服人性中喜新厌旧、好逸恶劳的恶习,人就必须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让自己拥有一颗仁爱之心。君子和淑女情投意合,接下来该怎么做呢?是像《郑风·野有蔓草》里男女主人公一样苟合,还是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样私奔?

爱情最完美的结局是婚姻,婚姻是维护爱情长久的纽带。恋爱中的男女双方谁不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呢?在封建礼法社会里,婚姻意味着爱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两个人可以光明正大地终身厮守。而得不到社会认可的爱情,则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就像《郑风·将仲子》里那个女主人公所说的“人之多言,亦可畏也”,往往以悲剧告终。所以,女性尤其渴望合法的婚姻,私奔是不合理的,婚姻是所期望的。古代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礼”的规定。男欢女爱、两情相悦的爱情都渴望有个符合“礼”的婚姻。例如《卫风·氓》里的女子对前来贸丝的氓说:“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就是担心她的婚姻不合“礼”。《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还魂后不愿私自与柳梦梅成亲,说:“待成亲少个官媒,结盏的要高堂人在”,一定要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说:“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也是如此,宁愿日夜受着爱情的煎熬,也不肯越雷池一步,满腹痴心地苦盼与贾宝玉有个合“礼”的婚姻——“想起自己身子不牢,年纪又大了,看宝玉的光景,心里虽没别人,但是老太太舅母又不见有半点意思,深恨父母在时,何不早定了这头婚姻”,最后因贾府选择了薛宝钗,林黛玉爱情无果,含恨而死。

理解了古代女子的这一心理后,再来看诗歌“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可以想象婚礼给淑女带来的快乐是何等热烈。君子和淑女举行了婚礼,敲锣打鼓,婚礼场面热闹非凡,这表明他们之间的结合已经经过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程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样的婚姻是封建社会里最理想最完美的婚姻,男女双方心心相印,亲朋好友无不喜悦,皆大欢喜。张生和崔莺莺与柳梦梅和杜丽娘最后的婚礼皆属于此种类型,人们喜欢这样的爱情故事,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表达了自己内心对和谐爱情和美满婚姻的向往。

人是社会性的产物,社会制度的设立既是对人社会性身份的认同,又是群体对个体的保护。婚姻制度就是社会群体对男女双方个体的无形保护,一方准备遗弃另一方时会受到来自社会舆论和双方家庭的阻力,第三者入侵时也会受到社会群体的一致谴责。婚姻确立了男女双方在彼此家庭和社会中的合法地位,使之受到尊重和关爱。因此,君子给予淑女婚姻,既把自己给了她,又把整个世界给了她;既把自己的尊重和关爱给了她,又把整个社会的尊重和关爱给了她;既自己保护她,又让全社会来保护她,这样的爱何等深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穿着美丽的丝帛礼服,佩戴精美的金玉首饰,在喜庆的钟鼓声中行合卺之礼,不是简单的结婚仪式,更不是搞形式主义,而是君子给予淑女的一份沉甸甸的爱。然而,红尘中美中不足,心心相印的爱情往往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母也天只,不谅人只”(《风·柏舟》)。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就没有合法的婚姻;没有合法的婚姻,就失去社会群体的庇护,爱情之花在风吹雨打中很难结出甜蜜的果实。最典型的当属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于是,“钟鼓乐之”便成了古代社会有情男女永恒的梦想。

《关雎》,从字面上看,很简单,寥寥数语写了君子对淑女的追求,联系古今现实生活细细分析起来,却又不简单,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深厚的人文关怀。《关雎》所描绘的和谐爱情,基于正常的人性却又高于正常的人性,根植于现实生活却又高于现实生活,人人向往却很少有人能够拥有,因为并非所有的女人都是窈窕的淑女,并非所有的男子都是君子,并非所有的窈窕淑女都能跟君子成为知音,也并非所有的知音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成为眷属,此事真是古难全,所以说它是理想的。说它是典范,是因为《关雎》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诗中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对淑女的渴慕,又写出了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和爱护,是善心的体现,是仁爱精神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具体展示。陆九渊说:“《关雎》之诗好善而已。”(《陆九渊集》)从古到今,哪个男子不希望找个才貌双全的知音共度此生?哪个女子不希望得到心爱之人一生的尊重和呵护?一生相伴、一世守候的爱情是古往今来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关雎》之所以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人的心灵共鸣,是因为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的人们都有一颗渴望爱和被爱的心,这正是孔子赞美《关雎》的原因所在。

作者:刘民红,文学硕士,编辑。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关雎淑女性欲
男人性欲强是病吗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性欲到底是什么
祝你新年快乐
贤贤易色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
男人性欲强烈也是病吗?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
文艺小淑女
淑女养成日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