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 110031]
任野性的生命力自由蓬勃地生长
——对邓刚“海味”小说的文化解读
⊙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沈阳110031]
摘要:海碰子是邓刚“海味”小说中塑造的重要艺术形象,寄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观、英雄观和价值观,在标示着辽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同时,也成为内蕴深厚的辽宁地域文化符号。邓刚笔下的海碰子形象,在对自然的融入与抗争中,不但将人与自然的冲突升华为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实现了对尊严的追寻。这是邓刚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关键词:“海味”小说海碰子生命观英雄观价值观
当代著名作家邓刚的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工厂与大海。反映这两个领域生活的作品,分别被研究者命名为“铁味”小说和“海味”小说。“铁味”小说的代表作品包括《刘关张》和《阵痛》等,“海味”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迷人的海》《龙兵过》《白海参》《芦花虾》《山狼海贼》等。若论艺术成就,两类作品可谓双峰并峙,各具特色。但从新时期文学发展史上来考察,他的“海味”小说不但填补了海洋题材的空白,而且在对艺术精神的开掘和审美认知的提升上,均有着超越性的实践和成就。这种实践和成就源于对“人化的自然”的审美对象的文化观照,并通过审美主体的强力介入,即人与自然的超强度互动,使地域文化精神所生发的野性生命力升华为具有雄奇美、遒劲美、豪壮美等特质的现代生命意识。同样重要的是,承载着现代生命意识的“海味”小说,塑造了代表强力精神的海碰子形象,拓展了人们对自身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作品中散发着海腥气味儿,充溢着硬汉气质。海碰子是邓刚“海味”小说中所塑造的重要艺术形象,寄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观、英雄观和价值观,在标示着辽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的同时,也成为内蕴深厚的辽宁地域文化符号。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伟大的小说家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①邓刚所营建的就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深广社会历史内容的世界。他将自身对生命的认知,寄寓于茫茫大海,以绵密的艺术情思与繁复的艺术形象,创造了一个超验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大海和海碰子是这个世界的两个重要元素。大海是大自然的宽厚和野蛮的化身,潜藏着原始的蛮力和野性的破坏力,这种源于自然的野性与蛮力,孕育着辽阔粗犷、狂放恣肆的生命激情。邓刚笔下的大海,汹涌澎湃,变化莫测,有着令人惊惧的野性和强力:“看它们从大老远的海里面滚过来,轰地一下子撞在礁石上,粉身碎骨。跑了那么长时间的路,就为了这么一下子:粉身碎骨,实在是不合算。不过,撞那么一下子也挺精彩,蓝色的浪块一下子迸裂出万千银珠雪沫,四面飞射,很有些气魄。……然而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你会突然感到海的伟大不是什么排山倒海的力量,而是一种永远不停,永久不息,永进不止的耐性。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你只要再看一眼没有棱角的礁石和圆秃秃的卵石,你就会感觉到这是多么可怕。”②在他的代表作《迷人的海》中,更是将大海的壮观和汹涌险峻的原始情态描绘得淋漓尽致:“大海涨潮回流了。那城墙般的排浪‘啊啊’地吼着,朝岸边压来,豁口两边交叉喷过来的浪花更猛烈了,犹如两扇白花花的水帘,遮住整个豁口,轰击的涛声夹带着咸味的海风又不断地朝豁口里灌,顺着他们背后狭窄的山径寻找出路。”“狂风呼啸犹似号角齐鸣,巨浪奔涌就像万马飞奔,陡峭的岸墙炸着一道又一道四处喷沫的开花浪,轰隆隆的涛声此起彼伏,漫空回响。”③邓刚在谈到他的艺术追求时曾说:“从赤甲红、蟹子、凶猛的箭鲨中看到了要着力表现的是力。——终于我把它写出来了,这就是力。这就是我日日夜夜苦思冥想,充满感情要表现的东西。”④在邓刚的艺术世界中,海就是力量的象征,它蕴含着难以征服的力量,这种强悍的自然力,恰恰就是生命力的源泉。
有研究者认为:“《迷人的海》是作家面对宇宙、面对茫茫人生的思索,并通过这个不无象征意义的故事讲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⑤源于自然力的生命力是生命的核心动力,在与自然的强劲互动中,生命力才会自由蓬勃地生长,这既是邓刚的思考,也是他寄寓海碰子的生命观。辽阔而险峻的大海及由此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熔铸和锻造了人们顽强的生命意志和生命力量。勇敢地投入大海才是拥抱生命,与自然力碰撞交融后凝聚、升华的才是伟大的生命力。海碰子是为大海而生的,也是靠大海为生的,在将生命抛进浪涛里碰大运的人生历程中,他们用人性的强悍对抗着强悍的自然,在满足了来自灵魂深处的舒展自我渴望的同时,实现了对生命本能和生命活力的释放与升腾。
“老海碰子”在大海中搏击一生,千锤百炼,他自身所具有的野性的生命力与大海所蕴藏的原始生命力几经融汇,形成了强大的扩张力。“老海碰子”一出场,他那粗犷的气质,决绝的动作,神奇的感受,都在传递着源于自然的生命力量,“他是个身形魁梧的老海碰子,像棵苍劲的松树那样挺拔。但他的脑袋仿佛在滚水中烧炼过,面部肌肉扭曲,皮肤褶皱,给他添上几分粗犷的气息。”“他在冰冷的海水里和灼烫的火烟中泡磨炙烤了五六十年,有岩石般坚硬的骨架,牛筋般扭紧的肌肉,黑胶板一样富有弹性的皮肤,伤痕累累的身躯。浪花砸上去,立即摔碎成千百滴油珠子,不剩一丝水迹。”⑥在浩瀚幽深、性情莫测的大海中,他的动作显得是无比的舒展和果决,“他能凭着一口气量潜进深深的水下,在那静静的蓝色世界里,在那刀锋箭簇般的暗礁丛中,游鱼一样钻来窜去,捕捉价值昂贵的海珍品,享受着迷人的猎获趣味。”⑦从凶险的大海中爬出后,海碰子的生命力需要火焰的炙烤而被再次激发:“‘啊啊!’那人从地面一跃而起,将整个身子向火堆倾去,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牙偏鱼,在火苗上反复烧烤。那火舌像无数枚炽热的钢针,穿透他的皮肤,扎进肉匣,骨缝里,驱除使他激烈战栗的寒气。这种灼烫疼痛不仅不使他感到一丁点痛苦,反而使他觉得说不出的舒适和快活。他的酱条石般的硬邦邦的身子变得柔软起来,黑黝黝的皮肤开始显出一块块红斑。”⑧在某种程度上,海碰子的生命已经与大海融为一体,在大海中,他能够以淳朴自然的态度面对奇异的环境,将常人眼中充满着凶险、隔阂、动荡的海底世界描绘得美轮美奂,“老海碰子潜到海底一两米处,那水色便豁然亮堂了,五彩斑斓的礁石尽收眼底。在那一片白花花的牡蛎丛中,撒满了孔雀蓝色、玫瑰色、橘红色的五角海星,像艳丽的花朵,闪着莹莹的光。……那些像一张树叶子似的浮在沙地上的牙偏鱼,牛舌头鱼,石茧子鱼(背面上长些石斑状保护色,极难辨认)和胖头鱼。它们总是紧贴在沙子上一动不动,一旦遇到不妙的情况,周身花边般的鱼翅就急速扇动,一股沙烟泥雾立即翩然而起,降落在鱼背上,渐渐就盖得严严实实。……老海碰子惊呆了,虽然他成千上万次潜进水下,却很少看见牙偏鱼侧着扁扁的身子,扇动着周身花翅,飞快地升到礁石的顶端,像一片金叶在湛蓝的空间翩然而下,顺着礁背面的斜坡逃遁了。”⑨神奇壮美的海底世界,使海碰子产生的是“心胸却炽烈地燃烧起来的感觉”⑩,这种感觉在刹那间会化成生命的强力,使生命在汹涌险峻中更显生气流溢。
人的生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呈现和展开的,人们与环境的关系,对待环境的态度,最能反映人的本质力量。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人们直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会感觉到人类的渺小,像是一粒宇宙尘埃。这种强烈的反差,在生存心理的刺激下,会使人类别无选择地走向与自然的抗争。在渺小与浩瀚的抗争中,人类要想胜出,精神伟力是不可低估的。海明威坚信人的精神不可征服,他借桑提亚哥的内心独白“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尽可以把他给消灭掉,却不能打败他”⑪来宣示:人类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人的意志是永恒的,是打不败的。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他把人与鱼的殊死搏斗视为对尊严的挽救,充满了骄傲的老人把对自然的悲壮的抗争视为人维护尊严的必然和必需。同样,在邓刚的艺术世界中,海碰子在对待凶险、雄浑的大海时,表现的是一种以尊严感为内驱的不安分、强求和韧性。在他的笔下,力与力的较量是无比的冷峻和严酷,这种较量是人的价值的象征,人创造生活的本质力量往往就来源于这种超越人性的较量。就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矛盾对立的伟大和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心灵从这对立矛盾中挣扎出来,才使自己回到统一;环境的互相冲突愈众多,愈艰巨,矛盾的破坏力愈大而心灵仍能坚持自己的性格,也就愈显出主体性格的深厚和坚强。”⑫
海碰子的不安分和强求,有着文化的绵延和代际的传承,“老海碰子”为了继续祖祖辈辈的带有神秘色彩的“寻求”,他甘愿让一切感情,包括美好的爱情枯萎,在大海中献出自己的一生。“老海碰子的爷爷不安分,强求过,结果他死在浪涛里,老海碰子的父亲强求过,结果他也同样惨死在浪涛里。老海碰子没见过爷爷的尸体,但见到父亲的尸体,虽然血糊糊的,但是完整的,并没有被错鱼切成两半。是根本没有那可怕的错鱼,还是父亲没有潜到错鱼守护的地方?老海碰子终生都在用行动揭这个谜。”他“勇敢地扎进了这个浸着父辈们血水,凶险而迷人的海湾”。⑬“他的一生都在搏击,拼杀,夺取和寻求,尤其这‘寻求’二字给他腾波踏浪的一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和迷人的魅力。”⑭从接受者的角度考量,这种强求与不安分给作品注入了无限的激情,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充盈的艺术张力。在人与自然的超强度互动中,达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人们既会清晰地意识到自身作为存在物的卑微,更会感受到在寻求与坚守中升华的精神主体的浩瀚与伟大。这种伟大是人类本质力量的铺陈和延展,“一方面,大自然把它博大、浩然的精髓灌注到人物身上,从而使人物具有了苍松的挺拔,岩石的坚定,大海的深邃,海浪的气韵;另一方面,大自然巨大而粗犷的近乎野蛮的气魄,成为海碰子们的个性的肯定和实现。因为他们在拼搏与寻求的过程中真正占有了作为人的本质力量,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最有力的方式。”⑮
海碰子的不安分、强求和韧性,催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结晶是人性中最为可贵的英雄性。邓刚是无比推崇英雄性的,他曾不止一次地借海碰子的口表达对英雄性的崇尚,介绍“老海碰子”时,他写道:“据说,当年他在水下,突然被一条大鱼吞进肚里,他用刀剐开鱼肚钻出水面,但两只耳朵在鱼肚里化掉了,面孔也就模糊了。可是,他在海碰子中间,这张面孔却给他增添了光彩,使他在这弯弯曲曲的海岸线上享有盛名。”⑯写于老鬼:“我所以敢到这里来闯荡,是于老鬼传给我的招法——方圆百里都知道于老鬼厉害,一见他那模糊得像在开水里滚烧过的面孔,就知道他是从鱼肚子里钻出来的英雄好汉。”⑰
在对艺术形象的刻画和呈现中,“海味”小说中所熔炼的英雄性,往往是以“狼性”和“贼性”的面目出现的。在《山狼海贼》中,邓刚将海碰子们置于几近极致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中,在“文革”那荒诞的岁月中,在既雄浑壮丽、又阴郁凶险的大海中,生存压力与人生困境,使人性几经淬炼,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塑形,在扭曲中以“狼性”和“贼性”的形态面向世人。除了马里之外的海碰子,性格和形象都是略显扭曲的:刀鱼头性情暴躁,不乏狡黠;三条腿行止猥琐;大龇牙相貌丑陋。海碰子的行为总是显得放荡不羁:“有时我们唱得发了瘫,把所有的歌都胡唱完了,却还觉得不尽兴,就开始学各种野兽的吼叫声。驴叫,马叫,虎叫,狼叫,蛤蟆叫,完全是群魔乱舞,鬼哭狼嚎。”⑱面对狂暴凶险的大自然,海碰子们往往表现的是贼的不羁和狼的狠劲儿,就如邓刚所说:“这些野人无论是在浪涛里拼搏还是爬到岸上歇息,都表现了动物或类人猿的生活习性。在水下,鱼枪穿透鱼肉冒出殷红的血花时,他们升腾着捕杀的快感。在岸边他们将活生生的海参、海螺、鲍鱼、蟹子等海物往礁石上猛力摔打,然后就生吞活剥。用枪尖挑着还在蠕动挣扎的鲍鱼在火堆上烧烤,听到鲍鱼因灼痛而发出滋滋的叫声,犹如欣赏优美的乐曲;用鱼刀将缩在贝壳中的嫩肉狠狠地剜出来,看到裸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嫩肉痛苦扭动,一个个却饶有兴趣。最残忍的是撕咬活海参,像狼在撕咬着鹿的肉块。”⑲《白海参》中,关于海碰子不能哭的认知同样透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狠劲儿,“海碰子从不讲哭的,当海碰子还能哭,实是熊货……于老鬼最后一次下水是在火石湾,他在暗礁下面伤了筋骨。我们把他拖上来时,他一直是‘妈的,妈的’骂,然后就是一句话也不说,死死地闭着嘴。我们也照样。如果一个相好的海碰子死在海里,我们最大的哀悼,就是死死地闭着嘴,一连好几天不吭声,但就是不哭。”⑳这些在扭曲环境中滋生的狼性与贼性,是海碰子们与自然、命运抗争的选择,更透射着幽深的人性之光。在狼性和贼性的背后,是人性中最为可贵的英雄性。在困境中,无论他们做何选择,只要关乎人类的尊严,都会映射出英雄主义的光辉。
康德曾说过:“在这里人类在我们的人格里面不能被降低,纵使人将失败在那强力之下。”㉑邓刚笔下的海碰子们,在对自然的融入与抗争中,不但将人与自然的冲突升华为强劲的生命力,而且实现了对尊严的追寻。这就是邓刚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
①[美]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邢培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38页。
②⑰⑳邓刚:《白海参》,《当代》1987年第2期。
③⑥⑦⑧⑨⑩⑬⑯邓刚:《迷人的海》,《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④邓刚:《我喜欢一个“力”字》,《丑小鸭》1984年第7期。
⑤孙秀丽:《邓刚小说——都市的宁静与大海的喧嚣》,《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⑪王松林:《二十世纪美国文学要略》,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页。
⑫[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27—228页。
⑭王泉、代天善:《二十世纪中外小说的海洋书写——以海明威、劳伦斯、邓刚、无名氏、徐小斌、张炜为例》,《名作欣赏》2006年第1期。
⑮谢岚岚:《人与海·人与人——〈花狗崖〉与〈迷人的海〉之比较》,《黄冈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⑱邓刚:《山狼海贼》,《时代文学》2005年第3期。
⑲邓刚:《我曾是山狼海贼》,《海燕》2005年第3期。
㉑[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等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02页。
作者:叶立群,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现当代文学,地域文化。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青年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