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鸟
巴西科学家发现,不常运动的大龄老鼠一周内只要每天跑5分钟左右的时间,五周下来大脑中枢的记忆中心的生物化学反应会立即开启,最终记忆中心的BDNF分子(即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会增加。对啮齿动物的记忆测试发现,年纪大的做运动的老鼠的成绩几乎和年纪轻的老鼠的成绩差不多。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脑损伤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进行的另外一项发表于《神经科学》期刊上的动物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允许成年老鼠一周内随意跑动,它们大脑记忆中心的BDNF分子会比静坐的老鼠多很多,而且它们还会产生新的大量的前驱物分子,据推测这些前驱物分子会演变成具有完整功能的BDNF分子。
美国斯坦福医学院的科学家对年纪大的飞行员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发表在《转化精神病学》期刊上。实验人员要求40~65岁的有经验的飞行员在两年的时间内独立操作飞行模拟器三次。
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飞行员的表现都或多或少地下降了。在我们所有人身上随着年龄的增加也都有类似的下降。
许多人发现年纪大了之后,完成一些技能型的任务就更困难了,比如说开汽车。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斯坦福大学的精神病学和行为学的副教授艾哈迈德·萨利希博士如是说。
在这个案例中,有一组男性表现的下降特别引人注意。这些老年飞行员都携带一种常见的基因变体,人们认为它会降低大脑的BDNF活动。BDNF水平下降的、含有该基因变体的男性丧失完成复杂任务能力的速度是没有那种基因变体的男性的2倍左右。
尽管飞行员的实验不是有关运动的研究,但它的确让人们对这个问题作了思考:剧烈运动是否能真正减缓这种下降、增加BDNF的水平,拯救我们进入中年之后完成需要技能的体力任务的能力。
萨利希博士说:“很多研究显示运动能够增加BDNF的水平。”尽管他提到运动调节不了其它生长因子和体内化学物质的含量,不过他相信BDNF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反应最快的、最长的也是最大的一个因素就是BDNF。”他说,“它似乎不仅仅能够维持记忆水平,对需要技能方可完成的任务也很关键。”萨利希博士下一步准备研究这些飞行员的运动记录,观察在欧洲人和亚洲人身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基因变体是否对运动有不同的反应。
“运动可能更重要。”他说,“证据强而有力,对于所有人来说,体育运动将提高BDNF水平,改善认知健康。”
瑞典等国的研究人员在《英国医学杂志》上报告说,青少年时肌肉强度越高,早逝的可能性越小。
早逝被定义为在55岁之前死亡。之前已有研究表明肥胖症和高血压患者更易早逝,而这项研究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肌肉强度也与早逝风险息息相关。
瑞典、西班牙和芬兰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24年,追踪了瑞典近百万男性的健康状况。在1~19岁的青少年时期,这些人不仅测量了血压,也参与了伸膝测试、手臂强度测试和曲肘测试等3项关于肌肉强度的测试。
结果显示,每10万个肌肉强度最低的人中,平均122.3人早逝,9.5人患心血管疾病,24.6人自杀;而在每10万肌肉强度最高的人中,只有86.9人早逝,5.6人患心血管疾病,16.9人自杀。
研究人员指出,若不考虑身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因素,肌肉强度高的人患心血管疾病早逝的概率会降低20%~35%。青少年时期较强壮的人的自杀概率会降低20%~30%,他们患精神病和情绪失调的可能性也会降低65%,这表明身体健康,心理可能也会更加健康。
研究人员建议说,人们应在青少年时期多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肌肉强度,这样更可能健康长寿。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即使吃了高脂肪食物,只要饭后进行运动,对身体的损害就不会太大。日本研究者发现,摄入高脂肪食物后1小时,进行散步和其他轻阻力训练,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脂肪的含量,这类物质通常会在吃了高脂肪食物后聚集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过高,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不仅如此,科学家发现,饭后运动比餐前运动更能降低体内的甘油三酯的含量。
过去的科研已经显示,经常运动可以降低甘油三酯的含量,但以前很少研究专门针对饭后运动与甘油三酯的关系。研究者强调,因此次研究规模较小,需更多数据调查做进一步论证。京都府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安排了男女各10名受测者,测量他们摄入脂肪含量为38%的食物后的甘油三酯含量。前两天,受测者分别在用餐前一小时或者用餐后一小时进行锻炼;第三天,他们餐后不锻炼。
结果显示,餐前锻炼的话,餐后两小时内血液的甘油三酯增加了148毫克/分升,比不运动的人减少了25%。而如果人们餐后运动,甘油三酯含量则只提高131毫克/分升,比不运动降低了72%。
虽然数据显示无论是否运动,餐后6个小时,所有受测者体内的甘油三酯含量都恢复到同等水平。然而,科学家指出,吃进高脂肪食物后,体内的甘油三酯会在一段时间含量过高,这将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在摄入高脂肪后短时间内运动,则可以加速身体使用脂肪率,降低甘油三酯含量。
此项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医学和体育运动科学期刊》上。
每天只要运动15分钟,每周六天共约90分钟,就可降低总死亡率14%、癌症死亡率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20%,延长寿命3年。
台湾卫生研究院教授温启邦在《柳叶刀》上发表的《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少运动量》一文中提到的这项突破性新发现颠覆了“运动333模式”(即每周三次运动,每次30分钟,维持每分钟心跳达130下)或每周运动150分钟的现有观念,而认为少量而持续的运动对健康大有益处,而且容易达成。
该发现可运用在各年龄族群、性别,且对有心脏血管疾病风险的人也适用。
巴西一项研究发现,每周练两次瑜伽有助于缓解失眠症等更年期症状。
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的海伦娜·哈楚尔博士及其同事对44名患有失眠症的绝经妇女进行了研究。研究人员将44名参试妇女随机分为3组,15人不接受任何治疗(对比组),14人接受拉伸训练同时接受每周两次的理疗(理疗组),其余15人每周参加瑜伽班练习两次(瑜伽组)。瑜伽组参试妇女接受拉伸姿势训练和呼吸训练。4个月之后,“瑜伽组”参试妇女出现的潮热、夜间盗汗、焦虑、易怒、失眠和情绪低落等更年期症状明显少于“对比组”和“理疗组”参试妇女。
哈楚尔博士指出,瑜伽不仅可锻炼肌肉而且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中老年妇女练瑜伽有助于缓解更年期症状,而且不会产生激素疗法所带来的心脏病、中风和乳腺癌等风险。
一项研究显示,如果更年期女性白天活动、运动量很大,晚上就会睡得较好。
这项研究主要针对有热潮红、盗汗症状的更年期女性族群,共有27名白人、25名黑人女性参与了实验,这些女性的年龄介于54~63岁之间。研究人员让这些女性以日记方式记录自己的睡眠情况,还用问卷方式询问她们平常活动量、运动量多少。
研究结果显示,活动量、运动量较大的女性,晚上睡眠质量较好,很少睡到一半就醒来,特别是那些做大量家务、护理工作的女性,其睡眠状况与活动量、运动量更是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