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正安
独教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改变单兵作战的方式,提倡教师之间密切合作。教师间深层次的合作,能使教学更有效果,更有效率,更有魅力。信息时代的教师合作虽然形式多样,可同校同科教师的合作,仍具有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换班上课,在新课标下的教学、教研的土壤中,犹如陌上柔桑,已破嫩芽,正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笔者将目前全国各地各类学校开展的同科教师换班上课的方式归纳为三种:“师徒式”“交流式”“互促式”。“师徒式”是指学校为培养青年教师或提升各类教师而推行的帮扶结对,属于“青蓝式”。“交流式”是指学校旨在沟通交流、广采博集、优势互补而在水平接近、风格有别的教师间特意为之的教研活动,属“提高式”。“互促式”是指学校安排的在教学水平有层次、可望努力也许可及的教师间进行的略带挑战性质的新课改活动,属于“PK”式。这三种换班上课模式,压力与动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而以“交流式”“互促式”更甚。
亲切沟通换班上课教师的思想,扎实有度地推行换班上课,践行新课程,利师益生。
首先,能为名师充分发挥引领、辐射作用创造机会,构建科学发展的教育。各级名师、优秀教师,固然能在常规教研活动中摇旗呐喊,扶老携幼,但“纸上谈兵”的居多。“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学校若能创造机会使其同台异台上课,名师更能知深知浅,知暖知寒。名师引领,方向更明;名师伴行,指导更精;名师辐射,成效更显。这样的教研,是忙碌的而不是盲目的,能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其次,能为年轻教师展才示能、快速成长布置舞台,构建持续发展的教育。年轻教师朝气蓬勃,激情似火,头脑灵活,善于接受新知,为他布置一方舞台,可能还回一份精彩。学校可大胆尝试,坚信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那将青黄相接,青甚于蓝,学校后继有人,人才济济,则可持续发展。
第三,为各层教师互学互帮、互促互进提供载体,构建和谐发展的教育。新教师、熟练教师、专长教师,师师皆为学校之宝,这三类教师又略有差别。各类教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技能有专长,教学有风格。交流提高,各有所长便于互补。PK互促,让稍弱者感觉前有标兵而有压力,因能站稳新讲台而信心倍增,让稍强者感觉后又追兵而有动力,因上下左右皆能赢得学生而豪情满怀。这样形成良性互动,将个人优势转化为集体优势,把个人智慧转化为集体智慧。一旦学校工作所需,所有教师则能上能下,可左可右。这样,不论毕业学校的“贵贱”,不论工龄教龄的长短,能之所具,位之所居,那学校发展则洋溢着和谐,充满了活力。
第四,为各类学生启迪心智、投身课堂搭建平台,构建主体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师新方法,学生不了解新教师,迫使学生上课更集中注意力,客观上提高了课堂效果;便于教师寻找自己的教学差距,促使教师就学生身上的问题进行沟通;让学生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艺术,给学生新的感受和思维方式,以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胸襟。五彩课堂使学生直接受益,教师素养提高又使学生间接受益,这样促成了学生主体的蓬勃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换班上课这源头活水,灵动了教师,灵活了学生。当然,换班上课还得思想先行,落实过程,注重涉及对象的接受性,科目、时间的统筹性,工作过程的渐进性,考评措施的综合性,过程结果的激励性,尽可能趋利避害,为新课程改革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