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亮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 急诊科,北京 102600)
手外伤是急诊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手外伤患者占急诊创伤患者的17%~29%[1]。北京积水潭医院统计结果达34.1%[2]。开放性手外伤最大危险是由于创面被污染,大量细菌侵入,导致损伤部位感染影响创面愈合,可致手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发生败血症危及生命[3]。同时,感染创面愈合后形成的瘢痕也会对手部的美观造成影响。为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本项研究从我院急诊外科开展的开放性手外伤手术中选取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从我院急诊外科2013年8月-2015年7月施行手术的开放性手外伤患者(包括手和前臂肌腱、神经、血管断裂患者,掌骨和指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手部部分皮肤缺损行皮瓣患者)中随机选取400例,其临床资料分析。排除标准: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患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就诊前已经出现伤口感染症状或就诊时间为伤后8 h以上,伤口被特殊污染物污染的患者。本院于2014年9月对急诊外科人员进行了手外伤处置的学习和规范化培训,将培训前的200例作为对照组,培训后的200例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男146例,女54例,年龄19~61岁,平均43.2岁。对照组,男150例,女性50例,年龄 20~64岁,平均44.5岁。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显著性,P>0.05。
对照组在手术前采取常规消毒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及碘伏等对创伤部位进行清创,术后定期换药,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2014年9月规范化培训后,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各种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措施,具体措施如下:术前由医生对创伤部位进行检查,必要时使用器械,采用生理盐水、双氧水及碘伏清洗创口。术者充分了解创伤的部位、程度及局部血运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术中彻底清创,注意无创操作,减少对创口周围正常组织的破坏,缝合后伤口常规应用橡皮条引流。术后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对患者的伤口疼痛和肢体循环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监控患侧肢体末梢的温度、皮肤颜色及肿胀等变化。术后24~48 h常规换药,拔除引流,若伤口敷料出现渗透或脱落,予及时更换。
密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情况,手术创口部位出现红、肿、热、痛或脓性渗出物视为感染。
收集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结果采用χ2检验,比较结果以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实验组中13例发生术后感染,占 6.5%;对照组中45例发生术后感染,占22.5%。两组感染比例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感染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切口均愈合(表1)。
表1 两组术后感染情况比较(n,%)
手动作轻巧,结构精细,功能高度完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与外界的频繁接触,也增加了手外伤的风险[4]。开放性手外伤由于患者病情突然,所以在创伤形成的过程及患者送诊的途中,其伤口极易受到细菌的侵蚀,并且在手术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时间紧迫,术后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大。一旦出现术后感染,则其伤口愈合以及手的功能恢复都会受到严重阻碍,手的美观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对此类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术后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手外伤的治疗,必须抓住最佳的治疗时间,越早进行治疗,恢复效果就越好[5]。开放性手外伤患者的治疗由急诊外科医生完成,省去会诊、办理住院等步骤,可以尽量缩短术前等待时间。
在本项研究中,对照组的感染率高达 22.5%,我们对急诊外科人员进行了手外伤处置的学习和规范化培训后,实验组术前充分了解伤情,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术中对患者的清创工作做到全面彻底,术后给予系统的观察和治疗,其感染率为6.5%,明显降低。因此,实验组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更能体现出优势。
综合此次研究结果,针对急诊外科开放性手外伤患者采取科学、全面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效果较为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可以在急诊外科开放性手外伤患者中推广应用。
[1]崔双凤,金春玉,李文远.125例手外伤的急诊治疗体会[J].医护论坛,2012,19(2):190-192.
[2]易传军,李忠哲,田光磊,等.急诊手外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1,27(3):149-152.
[3]方爱清,蒋小红.开放性手外伤术后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8):1699-1701.
[4]徐岗.63例开放性手外伤急诊治疗体会[J].工企医刊,2014,7(5):989-990.
[5]袁文杰.手外伤的急诊治疗经验总结[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9):82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