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琴童为什么不擅长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2016-07-10 04:02赵夏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社会背景传统文化

赵夏

【摘 要】钢琴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经历的困难重重。对于目前的多元化发展而言,无形之中弱化了民族语言,带来了音乐语言的危机,所以,钢琴文化的根基受到严重的威胁,针对目前某些钢琴文化的错位,我们必须从音乐曲调律制的不同、乐器的区别以及文化背景差异来分析原因,从而提高中国琴童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增强认同度,使他们能更好的演奏。进而达到钢琴音乐民族化的特点。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传统文化;社会背景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社会,钢琴也不例外。雖然钢琴是作为一种外来的音乐形式而传入我国,但是它在我国音乐家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要求孩子从小学习钢琴以提高孩子的高雅情操和艺术修养。但是,在钢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渐渐的发现,我国的琴童都不擅长演奏中国的钢琴作品。笔者带着疑问和探究的心理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一、五声调式与西洋键盘乐器的冲击

(一)律制不同

音乐的形成和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律制,它是一切音乐发生的基础,有了韵律,作品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五声调式,顾名思义,五声调就是有五个音构成的调式。五声调式广泛存在于中国古代和民间音乐之中,这种调式构成了中国的民族调式的各种变化,也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完整音乐理论体系的形成。五声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音乐调式,它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构成。在五声调式里每一个音都可以成为主音去引导乐曲的发展方向。

十二平均律,也叫“十二等程律”,最早提出这个观念的人是我国明代音乐理论家和数学家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是将一个八度平均分成十二等份的一种音乐律制。它是现代乐器发展的依据,而且对世界音乐文化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钢琴就是根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制作的。

(二)乐器不同

历史发展的偏好使得我国音乐更加喜欢丝竹乐缠绵悱恻的曲调,而西方音乐受到历史的影响更加喜欢节奏感比较强的乐器。

丝竹乐特点,丝和竹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两个不同的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形式。丝竹乐的特点首先就表现在它可以进行小型重奏,比如笛子和二胡就可以进行组合进行一些乐曲的演奏,其次它的音乐听起来比较轻快、细腻,能将曲调想要表达的感情种到听众的心里。丝竹乐的音乐风格清新活泼;曲调美丽婉转。

键盘乐特点,键盘乐作为打击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型音乐演奏会上经常会以独奏的方式出现在听众的视野中。而钢琴作为键盘乐器的一种,它主要是通过琴键拉动琴槌以敲打琴弦来发出音符。键盘乐相比于其他乐器,有着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键盘乐听起来气势磅礴,能让听众身临其境,由此发出内心对自然或者对国家的敬畏之情。

(三)文化背景

音乐的文化背景也将影响到演奏者对于作曲的理解和对作曲的控制力。

单声部旋律音乐,是指任何声部或乐器只同时发出一个声音,形成一个单一的旋律,没有任何伴随旋律写成的音乐作品。基督教和犹太教音乐是西方音乐文化最古老的源泉,所以在早期的欧洲,音乐是人们为表达对上帝的敬畏而创作出来在教堂演奏的展现方式,教堂的独特性就决定了在音乐演奏的过程中不允许在人声进行的同时又伴奏。所以,西方音乐大多数都是单声部旋律音乐。

二、社会因素对中国琴童的影响

中国琴童之所以不擅长演奏中国钢琴作品,除了上述的有关音乐形式上的差异以外主要还是受到了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钢琴作为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文化产物,它对近现代中国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基础的教材设定缺失

琴童接触的基础教材多数都是以国外的经典乐曲作为入门教学内容,例如《哈农》《车尔尼》《练习曲》等作品的音阶都是十二平均律调式,琴童一直被灌输的调式都是单声部的旋律音乐。没有用五声调式来作为练习曲的作品,就导致了琴童耳音中缺乏五声环境。所以他们无法理解中国钢琴作品的精髓,自然也演奏不了我们自己的钢琴作品。

(二)教育方式的差异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填鸭式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都变成了没有任何差异的个体,他们缺乏创造力和自己的判断力。一旦涌现出了创新意识也会被家长或者老师“及时”打断。再加上从小就受到中西方钢琴文化的影响使琴童失去了判断能力,他们能分辨出西方钢琴作曲的细微差异却无法感受到中国钢琴作品的文化内涵。西方的引导式教育解放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能自由发挥自己的想法和创意来完成演奏。钢而且琴本身就是一种西方艺术,在西式的环境中更能体会到这种艺术的绝妙之处,这也是我国的琴童的劣势。

(三)家庭教育对演奏中国钢琴作品的影响

现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西方的家庭教育方式更加的公平,更加的优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灌输。作为家长,平时给孩子听莫扎特的频率要多过听浏阳河,而琴童平时课业负担压力巨大,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只是通过老师的转述,自己根本体会不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国的钢琴作品主题旋律通常来源于民间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把反映个各民族风土人情和生活劳作作为主要内容,这也是长期生活在城里的琴童不能感同身受的东西,所以,他们更加的不擅长演奏此类音乐作品。

结 语

中国的音乐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沉淀,它更讲究“神、韵、意”的表达,需要演奏者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它所包含的各种感情,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揣摩里面的神韵,需要通过性格的磨练来弹奏中国钢琴曲。作为引导者则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去寻找合适的中国钢琴作品来引起琴童的学习兴趣,同样也需要在音乐的文化背景上对孩子有所铺垫,使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以此来指导孩子使之更加擅长演奏中国钢琴作品,让钢琴在我国的发展更加中国风,更加民族化。

参考文献:

[1]杨晓亮.民族音乐审美价值的变迁[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

[2]肖琳.从心理学角度试论音乐审美价值[J].安顺学院学报.2010.

猜你喜欢
中国钢琴作品社会背景传统文化
从日剧《直美与加奈子》看中国人的形象
浅论中国钢琴作品演奏的音乐意象
浅谈中国钢琴作品中踏瓣的运用
浅析冯梦龙“三言”中的历史文人形象
中国钢琴作品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