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森楠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结合目前国内外核心力量训练在田径训练中的研究成果,结合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阐述了核心力量训练在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中的积极影响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心力量;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
背越式跳高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先进的跳高技术,纵览当前世界田径大赛,优秀的跳高运动员都是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将背越式跳高技术过程中的助跑、起跳、过杆、落地四个步骤正确、合理、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使运动员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背越式跳高成绩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背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特点
背越式跳高是用特定的弧线助跑,起跳后背对横杆,后背越过横杆的一种现代跳高技术。它是由助跑、起跳、过杆和落地四个技术阶段组成的。从有关专家对跳高技术的研究来看,跳高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从幅度型、速度型向速度——幅度型发展的趋势,目前趋向于速度、幅度与力量的统一。背越式跳高是一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对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运动员具备强有力的弹跳和卓越的技术,尤其是要在速度中获得准确的动作和高度的控制能力。
背越式过杆技术包括起跳腿、摆动腿和空中挺髋的配合,在起跳点上起跳腿单脚支撑,摆动腿屈膝摆动至与要同高,背对横杆,发力起跳,同时摆动腿利用大腿力量下压位移三分之一,与起跳腿并膝,上体后倒,空中形成“桥”的姿势,两臂上摆,收腿落地,求动作衔接连贯顺畅,一气呵成。
二、核心力量训练对背越式跳高过杆技术的影响
(一)保持正确姿势,稳定身体重心,创造运动支点
在助跑过程中,运动员需要直线助跑接弧线助跑,期间身体重心起伏不定,躯干一直处在由稳定到不稳定再到稳定的动态变化中,需要核心力量来调整人体的身体姿势和维持躯干的平衡稳定。起跳腾空后,人体处于完全无支撑状态,而身体核心区域的盆骨、髋关节和躯干部位的稳定力量可以为四肢肌肉的收缩建立支点,而且核心肌群可以将能量传递给四肢,从而控制四肢稳定整个身体姿态,使动作准确完美。
(二)提高核心区能量向肢体的供给
背越式跳高的过杆技术动作主要是通过核心区肌群的伸缩来配合身体各个部位实现的,以髋关节的伸展和旋转为基础发力。核心力量训练可以稳定和强化髋部等身体核心区域的力量并有效地转换。不仅有利于提高身体的变向速度和位移速度,还可以利用核心肌群的有效控制,保证身体各个部位依次顺利越过横杆。
(三)提高过杆动作中身体的控制能力
过杆技术是通过助跑起跳取得最合理的杆上姿势,缩短身体重心与横杆之间的距离,并完成一系列的补偿动作,使身体各部分顺利越过横杆。运动员在杆上动作的旋转在起跳结束时已经确定,已经无法改变身体重心的运动轨迹,但可以通过身体的补偿动作,来改变身体的姿态和转动的速度。背越式跳高的起跳騰起后,运动员仰头倒肩,伸展腹部肌群,背部肌群配合腹肌收缩,使运动员的双肩下沉,髋部抬起,头部靠近脚踝,头部和下肢的相向运动会缩短身体的转动半径,减小身体的转动惯量,加快了身体绕横杆的转动速度,缩短了过杆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快速越过横杆,减小了身体碰杆的机率。运动员的髋部越过横杆后,腹部肌群迅速收缩,带动大小腿过杆。背越式跳过杆上背弓动作主要是通过躯干肌群的伸缩配合实现的,因此,核心力量训练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过杆速度,并通过核心肌群的精确控制,保证身体各个部位依次顺利越过横杆。
四、核心力量训练有利于过杆技术的发展
在背越式跳高的过杆过程中,关键技术“背弓”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核心肌群肌肉的力量与协调程度。在这个过程中,背部肌群和腹部肌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的“背弓”是运动员过杆技术的关键,而“背弓”质量的关键是髋部动作的合理化;在过杆时,髋部充分向后向下的翻转是仰头、倒肩的关键因素;髋部动作成为影响“背弓”动作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影响过杆高度的重要因素,因为横杆的高度越高,需要“背弓”保持的时间就越长,“背弓”的保持就越重要,因此,掌握“背弓”在杆上的滞空技术就成为过杆技术训练的首要因素。
为避免身体过早做落地技术而使身体重心下降致使臀部碰杆,影响运动成绩,髋部在向后向下翻转时,神经、本体感觉及肌肉必须密切配合,准确控制身体重心越过横杆最高点所需的时间。以上这些技术的完成,对腹直肌、腹内外斜肌、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梨状肌、竖脊肌等,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力量、长度及配合程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核心力量训练正好能提高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并且骶髂关节和骨盆周围深层次肌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更有利于核心部位肌群对髋部动作的精确控制,使运动员能够在准确的时间内倒肩、转髋形成合理的“背弓”,所以,核心力量训练促进了过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钦凯.探核心稳定性和核心力量及其作用[J].科技信息,2009(9):472-484.
[2]黎涌明;于洪军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04).
[3]李春雷;夏吉祥.田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4):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