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际红
[摘要]开放性课程具有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开放性的特色。开放性课程的设置可以更好地展现高校的社会职责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将学科建设与社会科研机构有机衔接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建设特色专业服务;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开放性课程建设对于完成《纲要》为高校提出的目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开放性课程;设计理念;社会职责;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16) 09-0076-02
当今社会,万众创业,全民创新,这对高校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适应适合社会需求转型发展。在此之前作为今后十年教育系统工作的重要思路与指南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第七章高等教育(二十一)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第三部分体制改革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三十一)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第十三章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四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等部分内容也特别为发展高等教育、提高教育水平与质量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为了达成目标就要求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内部改革,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在此背景下探讨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更具有现实的意义。本文仅以开放性课程———“避暑山庄学”为例谈谈在高校建设开放性课程的意义。
一开放性课程的界定及设计理念
(一)开放性课程的界定
我们所界定的开放性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教学人员开放,即授课者不固定,并有多人参与授课与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聘任采取系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教学内容开放。即授课内容呈现动态性。以“避暑山庄学”为例。本门课程首先以避暑山庄、外八庙基础知识做铺垫,在此基础上扩展为专题讲座,如深情赢得梦魂牵(康熙、乾隆祖孙的山庄情节)、外八庙的文化特征、《易经》文化与避暑山庄、明清瓷器、藏传佛教佛像简要辩识、乾隆·章嘉·普乐寺、文物与考古、避暑山庄和承德、清代大活佛在承德、避暑山庄园林艺术六讲等,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调整或增加,使课程内容保持基础加扩展的前瞻性之特色[1]。
第三,教学方式开放。开放性课程所讲内容多采用专题讲座为主的授课方式,还有主题座谈、实地与实物讲解、实践活动等活动。
(二)开放性课程的设计理念
第一,全员参与的理念。即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都是课程研究者、建设者的理念。我们认为进行课程建设需要多种教学资源协调共同完成。其中教学管理者在打好课程开设的基础后(包括课程开设的层次、人员配置与协调、讲授大概范围等),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课程,并在运行中通过听课、举办主题座谈、教学反馈等活动不断改进与完善课程。任课教师(包括校内的任课教师和外聘的客座教授等)确定具体讲授的内容、教学与考核方式、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课堂听课、参加座谈、教学反馈、教学实践等活动接受课程内容并加以运用。三者呈现出一种互为正向影响的多重连环关系。教学管理者设计的课程要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的活动展现出来;教师要通过学生的各种活动表现课程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对内容的理解与知识运用呈现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座谈、反馈为管理者、教师提供进一步改进与完善的意见与建议。三者只有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课程建设的目标。
第二,师资培养的理念。即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理念。师资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但是,通过课程建设进行师资培养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因为在此过程中它不仅能将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功(听、说、读、写、反思、交流等)全方位地展现出来,还能通过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与学生和教学管理者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改进教学。更重要的是开放性课程的教师队伍是校内外结合、普通教师与专家学者型教师相结合的多层次的教师团队,由校内教师讲基础,由外聘专家学者做专题讲座,外聘教师需要哪些知识做铺垫这就需要多方在授课前进行良好的沟通与设计才能较好地完成课程的讲授。此外,针对大多数外聘教师具体工作繁重、对学校教学环境、设备不熟悉的现状,我们给外聘教师每人在校内配备一名教学助理,辅助外聘教师完成与课程相关的工作(如课前准备工作、课程反馈、考核等),这不仅能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还能为今后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储备人才,从而实现通过课程建设打造一支内外结合、配合默契、团结协作、潜力巨大的教师队伍的目的。
第三,同步发展的理念。即课程建设与地方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这一理念是高校社会职责在课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因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虽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行,但只有结合具体的某个地区,才能使知识的应用具有创新性,因此,高校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未必一定是具有全球性的,但肯定是具有地方性的。因此,不论是专业设置还是课程设计都会或多或少打上高校所在的地区与城市的需求与特点的烙印,所以,设计的开放性课程也必须合上地方发展的节拍。课程的开设既要能展现地方特色及已有的成果,又要注意挖掘地方特色及未来的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展现高校社会职责的目标。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认为开放性课程是指这样的一类课程:课程名称一般选择一个较为宽泛的研究方向或主题,该方向或者主题在一定的范围内或是地方或是城市具有较高的认同度或者有较大的影响力;校内、社会上设有与课程名称相关的研究机构并有一些有成果、有知名度的研究人员;具有实用的实践活动场所,等等。可见,这类课程从设计到运作完成是比较复杂的一个过程,不过,从中表现出的一些设计理念对于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都有启迪作用。
二建设开放性课程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家开放、教育开放、校园开放……在此探讨高校建设开放性课程不仅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一)建设开放性课程可以展现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责和高校的办学特色、办学定位
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负有培养人才(知识传授)、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致力于科技创新并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建设以及传承文化的重任。尤其是高等教育首先应该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关于这一点连世界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也从校训、校徽上表现出来,它“强调对社会的责任感,将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永恒的信条”[2-3]。
坐落在承德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秉承百年师范办学传统,具有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的办学特色,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办学定位。
而开放性课程———“避暑山庄学”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讲授、实训与实践,全方位地展现出高校为地方服务的社会功能———为承德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培养人才;为避暑山庄历史文化研究与传承储备高层次人才;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做知识宣传。特别是当今承德正在为建设国际旅游城而努力,作为承德唯一市属的本科民族院校能从多方面为建成国际旅游城市出力,因为支撑国际旅游城市的不仅仅是旅游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人才。另一方面也能展现承德作为民族高校的民族性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与办学定位。
(二)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研究机构相衔接,充分利用承德的人才优势与地域优势为教学、科研服务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清史学科”被确定为学校重点学科以来,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以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科组成员先后完成多项省、市、校级科研课题、教材编写、学术专著、课程开发,还一直进行山庄导游知识培训及学生导游义务讲解指导。但是,对于博大精深的“避暑山庄学”来讲还存在很多未涉足的领域。而承德市内自20世纪70年代避暑山庄研究开始步入正轨以来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还聚集了很多既有研究成果、又有管理经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为此,我们一方面采用“请进来”的方法邀请校外专家为科研、教学实践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置开放性课程———“避暑山庄学”课程,聘请专家、学者型的教师进行专题性讲座开阔视野,弥补“清史学科”研究内容的不足,以此实现高校学科建设与社会研究机构相衔接及良性互动,充分利用地方人才、教学资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服务,彰显社会与学校相结合办学的多种优势。
(三)建设特色专业、进行专业综合改革的需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实施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将通史与区域史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和实践,是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一条重要路径。为了把历史学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借鉴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本科教学实践的经验,遵循加强通史教学的同时突显区域专门史的原则,进行了将通史教学与区域性专门史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因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所在地承德避暑山庄无论在清代还是在现代都具有独一无二性。避暑山庄在清代是第二政治中心,现代它是清代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各项政策实施的物化表现形式,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中国首批旅游文化名城。而这些内涵都可以通过开放性课程———“避暑山庄学”课程的一系列活动展现出来。
总之,在转型背景下进行开放性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做法不仅从多方面体现出高校的基本功能,有利于高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更是为了与地方经济相切合、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表现。
参考文献
[1]陈光军.办学理念: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立足点及对中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3(03):19-22.
[2]樊而峻.高校的社会功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04):20-23.
[3]李涛,邬志辉,邓泽军.中国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统筹什么?改革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视阈下的“城乡治理论”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2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