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叙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持续进行,我国高校被赋予独立法人的地位,并进行自主的经营与管理。然而近年来高校普遍存在债务负担较重,资金供给与需求不一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为保证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对现有高校财务管理状况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成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高校财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预算制度;内控制度
一、高校财务管理概述
高校作为一个法人主体,具有非盈利性,其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高校日常运营中的各项与资金相关的工作,比如资金的收入与支出、资金分配、编制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专项基金、制定报表以及数据分析并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等。
政府通过强制性的、无偿性的税收形式对高校财务进行管理、分配和划拨,同时,高等院校收取适当的公共消费成本。其运营的结果往往是最终消耗大于实际收入,难以实现收支平衡。对高校财务系统来说,有效的预算管理是保证其自身正常持续运营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二、高校财务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高校财务管理现状
1. 高校贷款规模庞大
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不少高校纷纷加入到建设大学城等类似圈地运动中来,导致这部分高校贷款额逐年升高。据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贷款总额不低于1500亿元人民币,个别高校的贷款总额甚至达到20余亿元。大多高校的基础建设投资的4/5都来自于贷款。金融学家高正平曾经针对某高校财务的收入与支出进行了详细计算(截止时间为2005年底):该高校总贷款金额超过8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利率为6%计算,其一年利息约为4800万元。高校规模约为14000余人,其学费收入平均为每人每年4千元,其收入每年维持在5600万元的水平。该高校每年仅利息支出这一项就超过了学校学费收入的4/5。除此以外,学校每年还有很多其他的硬性支出,如日常运营费用、教职工报酬支出以及管理支出等,学校维持自身运营已经非常困难。
截至2009年1月,金融行业全部贷款总额超过3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超过总量的一半。其中,高校贷款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不少高校在借贷初期就没有考虑是否能及时还贷这一问题,而是抱着投机的心理希望国家能“帮助还贷”,高校贷款可能会重蹈国企的覆辙,是我国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的一个定时炸弹。
2. 高校贷款利息负担较重
为了防范货币信贷增速过快,我国政府长期坚持紧缩的货币政策,高校贷款愈加艰难。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就从2004年的5.76%一路飙升到7.83%,让本来就沉重的利息负担变得更加严重。目前贷款利率有所下调,但对偿还能力较弱的高校来说,依旧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3. 资产易流失,连带责任风险大
高等院校的资产运用效率低,监督缺失,知识产权权益归属不当,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引起资产流失。学校之间违规担保成风,商业银行为完成贷款任务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少高校长期从事对外投资、办厂等经营活动,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出现矛盾纠纷,都可能会造成这些企业的破产,高校在其中要承担较大的连带责任风险。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1. 高校资金供给与需求不一致
高校改革和发展所需的资金与政府近年来逐渐提高的资金投入之间还有很大的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上世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关于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作了明确规定,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到20世纪末达到4%。联合国的相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正常情况下,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投资与国家GDP的比值应当保持在6%上下,发达国家的比值更高,甚至超过9%。近10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到2008年的突破20%大关,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并没有随财政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07年,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依次是:2003年3.28%,2004年2.79%,2005年2.82%,2006年2.28%,2007年3.32%。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科教兴国战略政策引导下,高等教育连续十余年“扩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扩招运动增加了学生,相应的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也要增加,这些实际问题都促使高校基建项目投资越来越大,工程贷款额度越来越大,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贷款。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负债经营”。数据显示,扩招以来国内高校教育投入共增加5000多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了500多亿元,银行贷款就占了2000多亿元。除了银行贷款以外,高校还通过各种手段得到资金比如向其他贷款机构贷款,向个人借款等。因此,总债务超过4000亿元人民币。
2. 高校的经营方针与策略的制定具有盲目性
学校扩招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各大高校基础建设投入倍增,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扩建或者迁址重建新校区。这种情况下,不少高校只是盲目跟风,而不是从自身实情出发对学校整体建设进行战略规划,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而且办学环境和资源也并非利于该校长期的发展。西安交大千名教职工集会的事件,就已经显露了豪华高校建设背后隐藏的资金危机。另外,高校的投资办厂往往缺乏必要的科学评估和投资论证,盲目性较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失败的风险。
3. 财务管理工作不规范
如今的高校财务工作依然停留在多年前简单的重复性工作的循环往复中。一般只提供两种基本的服务,即历史数据的查询以及基本的信息服务工作。仍然只关注于事件的监督管理,忽略了对事件会产生重大影响的预测、分析以及过程控制的环节。拿财务管理来说,数据核算基本就涵盖了财务管理的所有工作,其中的考核、数据分析以及奖惩几乎都是一带而过。所以,财务统计的数据和信息的预测功能一般,缺乏指导性。在很多方面,财务数据和信息表达并不到位,比如整体的融资能力、效益前景分析、成本考虑和预测、负债能力以及对学校长期发展规划进行经济预测等,进而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4.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高校财务系统中存在着关系简单、产权不清、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众多问题,缺少对内部控制相关建设的认识,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不了解,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有明确的内部控制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在:各部门相关的岗位没有分开,权责没有明确;授权审批制度不清晰;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足够的经费与经营过程的严格管理。内部稽核制度、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内部牵连制度之间缺乏统一的连接,甚至有些制度设置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我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人员素质上着手改变
谢谋盛(2005)认为不少高校的领导者还是拥有以前的思想,按照以前的方法进行管理,仍然是想等着国家的支持,没有从旧思想中解放出来,效益观念极为淡薄。因此领导者急需转变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新理念。在风险价值、成本价值等多种市场价值体系的指引下,确立新型的财务管理思路,重视和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培训和业务提升。
(二)确立严格的预算制度和内控制度
在遵守上级预算要求的前提下,严格规范高校预算管理工作。在经营过程中认真执行预算的相关任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进行有效监督。严格落实和执行高校预算改革相关措施,对预算管理全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坚决避免单位预算与部门预算“两张皮”。有计划地严格按照预算使用高校经费,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效益。高等院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设立以校长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实行分级领导的管理机制,各部门互相监督,明确分工合作,从而完善内控制度。
(三)完善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审计可以帮助高校建立健全系统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高校的经济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经济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高校应重视内部审计监督和管理的作用,提升内部审计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应该从旧的思想中走出来,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新思维,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抓好高校财务管理的关键控制点,积极探索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谢谋盛.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学术版),2005(07).
[2]杨子辉.论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08).
[3]钱丽丽,彭建新.有关中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
[4]冯岩.化解高校贷款风险方法初探[J].科技与管理,2009(02).
[5]周轲.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0(09).
[6]蔡雪辉.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探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3(03).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