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柯
摘 要:民国时期中国新旧文化交融和社会转型,使得女性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条件。民国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时期的女性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开始为自己争取自由、平等。
关键词:民国时期;美术作品;女性形象;西画;国话;裸体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4-0080-01
民国时期是在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变革期,新旧文化交融和中西文化碰撞、交流使得民国时期的艺术文化独剧特色。此时社会性质经历了变化,“西方文化的输入,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等客观现实迫使中国士人必须来一个‘心理革命”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转型,女性的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社会和文化的转型为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提供了条件。西方文化的输入也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助力。民国时期美术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女性开始为自己争取自由、平等。显的体现。许多的专家、学者对这一时期作品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民国时期西画中的女性形象
民国时期,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变的最大的体现就是女性可以公开接受全面的现代美术教育。这就促成了我国接受过规范西画教育的女性画家的成长。在这一时期的女性画家中,不约而同的都表现出了对自画像肖像画的热爱。其中表现突出的是潘玉良、王静远、蔡威廉等几个女画家,潘玉良女士丰富而坚实的色粉画,蔡威廉女士劲健而伟大的几幅肖像,以及王静远女士工细的雕刻人像,都让观赏过的人们赞不绝口。她们用自画像的形式来展示自己,将自我形象作为艺术题材,展现艺术创作的同时,也体现出女性的生命意义。(如图1)
二、民国时期国画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20世纪的绘画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西结合”这种新的改造创新理念。
此时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林风眠的笔下的仕女画,就是在其深入研究传统中国画的前提下,辅以西方绘画方法经过改良的优秀作品,呈现出一种不同与传统仕女画的新面貌。林风眠从五岁开始学习临摹中国传统绘画,后又受到老师梁伯聪的器重,在老师的鼓励之下留学法国。留学中林风眠的西方绘画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老师梁伯聪的启发下她更深刻地认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结合西方艺术开启了他自己独特艺术道路。林风眠在绘画创作的构图上多采用方形构图,喜欢在收与放中寻找力的平衡。构图的中心式、散列式、特写式等使其画面更加淡雅、安宁,具有典型的东方趣味。(如图 2)林风眠的国画在在设色方面敢于打破传统国画重墨轻色的传统,强调原色的运用,使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味。
三、民国裸体画女性形象
中西方文化的巨大的差异,使得在西方被视为至高之美的人体艺术作品在中国却被视为洪水猛兽。19世纪70一些人体摄影艺术作品由西方流入中国,但却被在封建思想束缚的人们认为是“春宫图”。到民国时期的上海,世界各地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此时,在上海美专学习的潘玉良与人体结构和肌肉组成及走向的痴迷。她曾在浴室偷偷画人体画,回家后她开始对着镜子赤身裸体自我画像。潘潘玉良笔下的女性身体苍劲却不失柔美。在她的女性裸体画中,通过对背部的重点刻画来表达女性的坚毅。她经常是通过对背部的重点刻画来表达的,由肩膀到手臂及腰际到腿部的线条描绘通常采用的是墨线勾勒,但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处理方法却奇迹般的强调出人物雕塑般的质感。她刻意突出甚至是夸张地表现女人的臀部、大腿和乳房,甚至还有一些男性艺术家很少表现的大跨度人体动作,似乎是在通过对女性生育崇拜似的造型来强调女性的尊严。这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潘氏风。
四、民国时期美术作品中女性
民国时期的美术作品形象还在月份牌广告中被大量的运用,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巨大商业利润的刺激下,已经具有明显的都市化与商品化的倾向。这是长期的中国封建文化遗存后,又经历了近代经济文化入侵的不正常发展的商业文化现象。在月份牌美女图的之中,除表现亲子关系和家庭生活的画面之外,男性与女性并不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民国美术作品中女性形象,虽然表现出女性自主意识积极向上的一面,但没有将女性的独立与自我主导的地位充分的表现出来,月份牌中的女性形象虽然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特有的柔美,但却更多表现出一种取悦于男权视觉的顺从。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国十七年美术中的女性形象[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2]黄向群,陈晨.伊人浅笑捋仙袂———试析民国时期月份牌旗袍美女浅吟的“女性主义”思绪[J].艺术百家,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