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
【摘要】 目的:研究激素替代法治疗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围绝经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治疗后血清E2、FSH(促卵泡激素)、LH(促黄体生成素)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E2、FSH、LH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激素水平,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围绝经综合征; 激素替代;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711.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9-0139-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9.07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地位不断升高,女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剧增,也加剧了围绝经综合征患者的增多,严重影响了女性的正常生活。该病症主要是因为患者体内雌激素分泌不足、卵巢功能下降和内分泌失调导致,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潮热、失眠、易怒等[1]。目前,临床上针对MPS的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和激素替代法治疗,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轻度患者有效,但对重度患者需要进行更好的治疗手段。激素替代疗法是借助激素进行替代治疗,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激素水平,缓解绝经带来的相关病症。本文旨在研究激素替代法治疗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现操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0例围绝经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是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年龄38~57岁,平均(47.5±9.5)岁;对照组年龄39~56岁,平均(47.8±9.2)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2011年制定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有完整的子宫;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双侧乳房、B超检查、常规妇科检查均正常;所有患者的血清生殖激素水平检测与围绝经期的变化相符。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1~3年,伴有血管舒缩症状,突然的上半身发热现象,持续时间在数秒至30 min。排除标准:近3个月有激素治疗者、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者、有治疗禁忌者,有内膜异位症、子宫附件疾病及不明原因的阴道出血等症状的患者。两组患者年龄、绝经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均经仔细询问症状、治疗所用激素、药物;月经史、绝经年龄;婚育史;既往史,是否切除子宫或卵巢,有无心血管疾病史、肿瘤史及家族史,进行全身检查和妇科检查。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法,即使用维生素B6和谷维素。服维生素B6 2次/d,10 mg/次,21 d为一疗程,谷维素服用2次/d,10 mg/次,21 d为一疗程。
1.2.2 观察组 给予激素替代法进行治疗,对于年龄较轻、绝经早期或愿意有月经样定期出血的妇女给予雌孕激素联合序贯用药,在其月经的第5天给予戊酸雌二醇片,1次/d,0.5~1 mg/次,21 d为一疗程,服雌激素12 d起加用安宫黄体酮1次/d,10 mg/次,连续服用10 d,每周期停药5~7 d,有周期性出血[2]。对于年龄较长或不愿意有月经样出血的绝经后期妇女可给予雌孕激素联合连续性用药,给予替勃龙片1次/d,1.25~2.5 mg/次,可每日连续性用药。
1.3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Kupper-man评分法判定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体的评分标准有发汗、失眠、心悸、潮热、关节疼痛、精神焦虑等,显效:评分为0;有效:评分减少10分以上;无效:评分减少9分以下。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两组患者在清晨8~9点进行静脉血采集,并使用放射免疫Ⅰ对患者的血清E2、FSH和LH进行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协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使用阴道B超对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进行检测[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中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8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3.3%,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E2水平高于对照组,FSH和LH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3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为(3.43±0.38)mm,大于对照组的(2.41±0.32)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综合症又称为更年期综合征(MPS),是临床妇女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4]。绝经期前后的妇女体内的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极易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伴相应程度的神经心理症状,必须及时治疗。MPS可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两种类型,其中自然绝经是指患者卵巢内卵泡用尽,或剩余的卵泡对促性腺激素丧失了反应,卵泡不再发育和分泌雌激素从而导致绝经。而人工绝经指手术切除双侧卵巢或用其他方法停止卵巢功能,从而造成绝经。绝经前后患者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减少,直至绝经,伴有潮热和出汗等症状,严重者波及全身,少数妇女仅局限在头、颈和乳房,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妇女在围绝经期容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肿瘤等,必须除外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还应与神经衰弱、甲亢等鉴别。目前,临床上针对MPS的治疗主要是一般治疗和激素替代法治疗,一旦治疗不及时,就会引发泌尿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骨质疏松等病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激素替代疗法最早是由Rober在1963年提出的,是一种利用围绝经期妇女的卵巢激素的疗法[5]。该治疗方法能显著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潮热、冒汗、失眠等症状,通过改善女性体内雌激素减少的情况,从而调节月经紊乱,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应用不断扩大。
游玲[6]在对9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行激素替代疗法的研究表明,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减少不良病症发生,尤其是在对无禁忌证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P<0.05),这表明激素替代疗法能有效改善围绝经综合征患者的不良临床症状,缓解发汗、失眠、心悸、潮热、关节疼痛、精神焦虑等症状的出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E2为(25.01±3.09)pg/ml,高于对照组的(14.87±2.99)pg/ml(P<0.05),观察组患者的FSH和LH水平分别为(31.65±4.76)mIU/ml和(23.59±3.98)mIU/ml,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激素替代疗法能有效提高围绝经综合征患者的激素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为(3.43±0.38)mm,比对照组厚(P<0.05),这表明在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上,激素替代疗法比常规治疗方法更具优越性。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7]数据相符。激素替代疗法主要使用雌激素、孕激素和雌、孕、雄激素复方药物等方式,有口服给药、阴道给药、皮肤给药等多种用药途径,患者选择性较多;有连续序贯法、周期序贯法及连续联合治疗等多种方法,患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当时,方便简单。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激素替代法还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危险性,包括子宫出血、性激素副作用、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可能性,所以在用药期间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表现,科学的指导,降低副作用。
综上所述,激素替代治疗围绝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激素水平,增加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患者冒汗、心悸、潮热、关节疼痛、失眠以及精神焦虑等不良症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心健康,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围绝经期妇女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2(15):18-19.
[2]何永清.激素补充替治疗对围绝经综合征妇女卵巢功能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4(11):10-11.
[3]刘剑波.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云南医药,2015,23(2):34-35.
[4]覃炜.激素替代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雌激素水平和体重指数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5,12(1):20-21.
[5]白丽,孙红霞.小剂量雌激素替代疗法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23(3):19-20.
[6]游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小剂量雌、孕激素治疗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2-13.
[7]于春梅,高洋,毕荣,等.激素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妇女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7):70-71.
(收稿日期:2015-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