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丽
摘 要: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源头和生命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素材。
关键词: 生活 写作 素材 观察体味
初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要课程中,语文最难得高分,而且最不容易提高,究其原因,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作文是影响他们提高的最主要的难题。课堂作文时,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总觉得无话可写,他们搜肠刮肚,东拼西凑,写一段就急不可耐地数一数有多少字,还差多少字,勉强凑足字数,就长吁一口气,将作文本甩开再也不管。而且写出来的作文素材少得可怜,往往一个题目全班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写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事情,没有真实感,更没有任何新意。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素材。
生活经历是一种学生自己直接参与的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的是直接材料,但是一个人的直接经验是有限的,尤其是作为学生,精力、财力有限,不能事事都参与。所以,必须重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倡阅读和积累,通过对其他人的一些经历、感受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变为己用,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丰富写作素材。
1.作文拟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它阐明了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要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就必须把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纵观这几年的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展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体现了对学生认识自我、理想追求、思想情操等主题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将点点滴滴的生活感悟、生活真情流露于笔端。因此,教师的拟题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有理可论,才能乐于表达。
2.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体味生活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中不起眼的细节,更重要的是用心领悟,挖掘出生活中的新意,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那么,如何进行观察体味呢?
(1)用眼睛看。即要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复地、仔细地看,看它们的外在形态、动作、神态等,才能获得对事物最直接、最全面的看法,才能客观地、全面地认识生活,作文时才能生动传神地把它们描摹出来。
(2)用心思考。我们的生活普通而又平凡,几乎没有什么重大的事件,父亲的背影,盛开的鲜花,与别人的交往,这些都是繁杂而又琐屑的小事,但在这些小事中,朱自清领会到“父亲对儿子真挚的情感”,宗璞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杨绛认识到人应该同情弱者。由此可以看出,作家和常人的区别在于:一个“有心”,一个“无心”。只有用心思考生活,你才能看到现象后的本质,才能抓住生活中最灿烂的浪花,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例如:从蚂蚁搬食,悟出应团结协作;从家中灶台的变化,悟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奶奶学跳舞,可以感悟到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只要学会用心体味生活,就不仅能学会怎样从生活中汲取素材,还能学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社会,关注人生。
3.指导学生学会提炼加工生活
“文学来源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在占有素材之后,我们就要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之上,对素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提炼。提炼的过程,就是要突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改变生活进入作文时的方式和角度,使生活更艺术化,更集中,更深刻,更有文学味。比如突出主题,挖出新意;或把事件置于特定的背景之下;或调整素材发生的先后顺序,等等。这样就能使矛盾更集中,更能表现人物的情感,更能体现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当然,在提炼素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杜绝学生在作文中说假话,或任意拔高人物形象,提倡作文要讲真话,抒真情。
4.指导学生用笔描绘生活
有时,有的学生尽管选材很好,立意很高,可写出的文章仍是“新瓶装旧酒”,文字空洞,语言干瘪、内容平淡,这是因为他们缺乏描绘生活的技巧。比如,一位学生写《选择》时这样写道:“我酷爱篮球运动,但成绩日趋下降,终于,我决定放弃篮球,选择学习。”很显然,这句话写得很笼统,文字平淡无味,很难打动读者。后来,经老师的指导,他进行了修改:“晚自修前,我正走向教室,‘砰!砰!砰!,熟悉的打球声钻进耳朵里,我不由自主地驻足观看。突然一只篮球飞到我的脚下,我熟练地截住,抱起,转身。投球的一刹那间,脑中闪过来一声声无奈的叹息,眼前晃动着鲜红刺目的分数单,发过的无数誓言涌向心头。我迟疑了……”抓住篮球飞到“我”脚下这一场景,从声音、色彩和动作的角度进行描绘,把“我”“选择”时的彷徨展现得活灵活现。由此可见,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肖像、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方法描绘生活,把文字写活,把文章写实。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不竭的写作源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只要我们打开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扇窗,从生活入手,带领学生深入生活这一“源泉”,感受“生活”,挖掘“生活”,就一定能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