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科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的建议

2016-07-08 12:48杨勇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普通高中

杨勇

摘 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科建设上要注意与学生特质发展相结合。本文以生物学科为例,在分析学生特质发展对生物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普通高中生物学科特色建设与学生特质发展深度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54-02新课改下,要求学校学科建设促进学生特质发展,实现学生素质提高,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适用性、全能型人才。高中生物学科特色建设对于学生特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一、学生特质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一)加大特色教师培养力度

作为知识的有效传播者,特色教师发挥十分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对教师而言,教学水平及教学思想能够对学生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传统教育理念已深入我国教师的思维,无法满足时代发展需求,因此,必须通过开展特色教师培养,满足学生特质化发展需求。首先,在相关培训内容、培训时间设定过程中,应保持培训计划的弹性及可选择性,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结合社会发展的全新趋势,对教师展开多样化评估活动,为实现特色教师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在特色教师选拔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扩大选拔范围,针对有特殊能力、特殊贡献的教师,打造一条“绿色通道”,使其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为骨干教师提供更高水平的工作平台,使其具备的示范及引领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带动更多的教师尽快实现发展目标。从而采用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特色工作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使骨干教师明确发展方向。

(二)提高创新管理能力,充分发挥项目引导作用

未来一段时间内,应当以项目引导方向为主,让项目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效用。作为日常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简单教育方式,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可以在个人发展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信心。因此,在不影响项目质量的前提下,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措施,使项目具备的社会意义得到充分发挥。

二、促进学生特质发展的生物特色学科建设建议

(一)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生物学科

1.加强重点学科建设。

学生的人格培养及全面发展需求以开展学科教育为前提,同时也是教师提高个人专业化教学水平、展示个性特征的重要平台。学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适当把控生物学科的教学难度,加强对生物学知识体系的重视,实施全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为实现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创造条件。

2.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

自主性科学探究及合作交往能力培养等均属于研究性学习管理范畴,可对学生个性培养起到关键作用。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生物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科资源优势,不断探索满足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增加专家访谈、科学史话、专题讨论等特色活动,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积累教学案例,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有效课程资源,将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到教学过程中。

(二)加强生物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教师队伍学历分配管理。

学校制定“三个三分之一”教师选拔计划,即在教师团队中,师范类毕业生人数占据三分之一;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占据三分之一;剩余三分之一为在职研究生。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生物教师团队已经满足该目标发展需求,成功获取硕士学位的生物教师已经达到三人。

2.实现 “三阶段整体化”教师培训体系构建。

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年龄层次、所处发展阶段等因素,都会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一定影响。有些学校以此为基础,在教师培训模式建设过程中,提出要保持规定性、选拔性及引导性。其中,入职在三年以内的教师,处于教学适应阶段,主要为其提供“规定性”培训;工作年限在三年到十年的教师,处于主动探索阶段,主要为其提供“选拔性”培训;工作年限达到十年以上的“老资格”教师,主要为其提供“引导性”培训。学校应当以催生高级教师为核心,实施三阶段整体化战略培训发展计划。

3.实现 “跨学科渐进式的交流平台 ” 建设。

学校以“大文科大理科”教学理念为基础,构建完善的教师教学沟通平台,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讨,通过共同研究,形成创新教学思维模式。长期发展过程中,跨学科领域的教学交流平台尝试从不同角度入手,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开阔教师视野,全面提升理论教学水平,也为教师积累教学素材创造良好条件,在跨学科交流领域形成广阔的发展空间。

4.开展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学校定期开展基础课题案例研究活动,组织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教学水平。

(三)扩充生物学科资源

1.提倡学生合理利用校园内外的社会及自然环境资源。

学科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定期安排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物,给校园内的植物挂好标志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校园内建设小规模的生态园。鼓励学生走出学校,对当地的生物类群进行研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建立自然资源库。每年春季组织高二学生开展徒步活动,走进自然,对生物学知识加深了解。

此外,学校通过与其他部门沟通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生物接触的机会,如到工厂参观、访问科研人员等。增进学校与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的交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研究与分析活动。

2.以实验验证为基础,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鼓励学生搜索生活中的素材,完成具的制作。如利用回形针、橡皮泥等,制作细胞分裂模型学具,并在教学活动中使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环保意识,也有效节约了教学成本。同时,学校应当加强开放型实验室建设,如走廊生物陈列室、自制模型陈列区等。

3.号召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多样化信息资源。

在充分重视非生物载体学科资源基础上,应当给予内在性学科资源生命载体的足够重视,例如,组织周尧(我国著名昆虫学研究人员)等校友重返学校,为学生进行生物学知识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开展合作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抓牢生物学科项目建设

1.课题引领。新课程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新问题,在教学团队中形成了强烈的研究欲望,也为学校全面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课程磨练。鼓励开展多样化备课活动,将集体智慧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学校按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将教学反思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3.内部讨论。新时期教学体系改革是校本研究的全新产物,属于全新教学理念研究范畴。生物组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创新研究模式,形成校本研究的四种合作模式,分别是“会诊型”模式、“分工型”模式、“比较型”模式以及“反思型”模式,为开展学科教学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教育随笔。以 “个案 ”与 “随笔 ”作为主要入手点,提倡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逐步加大反思深度,使思考结果能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朱华伟,李伟成.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2]段兆兵,付梅.校本课程开发: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生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12).

[3]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5).

[4]黑泽惟昭,张德伟.日本教育中的新自由主义[J].外国教育研究,2010,(11).

[5]高宝立,刘洁.“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9,(5).

[6]殷桂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的定位与类型[J].教育科学研究,2011,(11).

[7]黄晓玲.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推进:现状、问题与建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9).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财政部下拨46.3亿元普通高中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