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义敏
【摘 要】本文以笔者二十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热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受真爱的阳光;应该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热爱学生;激发主动性;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18-0062-02
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在教育战线不知不觉奋斗了20个春秋,其间饱尝了物理教学的酸甜苦辣,也有不少的感想,特将之写出来,以期和各位同仁探讨。
(一)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教师还应把握爱与严的分寸。严是爱的具体表现,爱是严的最终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严,学生往往会反感,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反之,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地爱,学生不但不会被感动,反而会使整个班级一团糟。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可酌情灵活处理,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教师不应急于定性了结,而应保持和善、冷静的态度,给学生以关爱,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一味地简单生硬、挖苦刻薄,则会拉开师生之间的距离。只有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对学生才有较强的约束力。同时,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从而促使他们进步。对待学生必须是非分明,一视同仁。现实中,有些教师忽视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对学生的要求过高,那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我们必须注重每一个细节,保护学生的自尊,让每一个学生感受真爱的阳光。
(二)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艺术就是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意愿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其精神上的需要。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并形成定论的知识。虽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是学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所以在物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用眼、手、脑、口,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要克服传统教学中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要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密度”教学时,笔者就如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索。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物质可以根据其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去发现。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而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这时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的这种特性叫作密度。这种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学生认识事物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应这个过程,加强直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功”这一章时,由于学生对功、功率和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笔者设计了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让学生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都把一堆书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搬到三楼,再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和机械效率。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自己进行测量、记录、计算、设计表格填写数据。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具体的数据进行回忆、对比、联想、分析,学生终于明白了这些道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增强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笔者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排列其上,然后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又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笔者首先准备一个木块和一盆水,然后把木块放入水中。这时可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木块,从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做出猜想和假设。在实验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树立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创新内容,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建立为“创造性而教”的信念,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重要任务。
罗杰斯认为,“创造过程是与生产新有产物联系的具有个人独特的活动过程。”它以个人的独特为标志,肯定了大多数人都有创造潜能。中、小学生和科学家都有创造性,只是在创造层次和水平上有不同而已,这种认为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对教育来说是可取的。正确认识学生,把握学生的个性特征、思维特征,是我们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所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形成正确的物理学习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人皆可以为尧舜。要坚信我们的学生个个是人才,人人可成才。我们教师应该正确看待每一个学生,正确认识每一个学生,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重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观察、实验、操作,还是记忆、理解、思考,时时都有思维的火花出现,学生无论是在课上、课下,还是在校内、校外,处处都有可圈可点的行为表现,需要教师去发现,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许。我们要把学生身上的优点放大,让每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全面发展,成功起航。
(编辑:胡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