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迅 周利 彭容容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背景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应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真实性评价法的指导下,从学校主导和学生自组两个层面来具体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最后指出高校应注意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反馈、评价、对个体与团体进行辅导等三方面工作,以期更好地解决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提升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实践育人 真实性评价法
[作者简介]贾迅(1975- ),男,江苏无锡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周利(1980- ),女,重庆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彭容容(1989- ),女,陕西汉中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人文视角下的高校德育。(江苏 无锡 21415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实践育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JD38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4-0112-03
一、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与实践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我国高校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與创新,已逐步形成内容较为完整、注重点面结合的实践育人格局,具体表现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增加实践育人内容;将高校实践育人与各类活动相结合,融入学生生活;设立德育学分,大力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各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主要出现以下几点问题:第一,人们对价值观养成的本质、实践教学的定义和内涵认识不同,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凸显;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充分贯彻高校实践育人的宗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第三,教师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育人思维,且实践活动中学生参与度偏低。由此可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投入大、产出小,与预期的教育目标有较大差距。笔者尝试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真实性评价法,解决高校在实践育人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以期提升其实践育人工作的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新兴科学,其采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幸福,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并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高校应将积极心理学的人性认识论与方法论应用于实践育人工作,从而科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宗旨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高度契合。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与教育部推进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初衷高度契合。
第二,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取向研究,带给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全新的育人观与方法论。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向是要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从而产生长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其形成的途径,通过恰当地干预来塑造这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体力、智力与社会协调性等多方面的良性效应,也可以通过挖掘学生在困境中的力量,有效预防心理疾患。
第三,积极心理学辅导与治疗的经验与做法,能给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具体明确的操作指导。高校教师应在教学中贯彻积极人性原理,如当学生发生冲突时,辅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具体的冲突场合,填写冲突场合的实际反应与可选反应记录表,从而还原冲突的真实现场,开启伙伴关系方面的学习过程。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实施方法
高校应以党委宣传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为依托,联合思想政治理论部、心理辅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团委和招生就业处的师资力量,从学校主导和学生自组(项目资助)两个层面,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实践育人工作。
1.学校主导层面。高校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改革,采用给定主题或任务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来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该课程覆盖全体同学。具体流程如下:
第一,确定实践主题与任务。高校应在任务驱动形式下,设计课程专题讲授和实践项目,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课程组按任务驱动组织课堂教学,以专题研讨等方式进行学生的预习和课内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获得启迪,渐渐归纳并领悟出适合自己的思维路线和思维逻辑,从而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深入探讨,激发学生主体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任务驱动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充分调动其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组应以项目实践组织课外教学,根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对课程的实践教学全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并把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内容多样,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积极参与、严格考核等四方面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课程组通过阐述实践背景、实践目的、实践形式及创设具体的实践方案、实施活动、形成与评价活动结果等,把学生社团活动、顶岗实践、学生创业就业等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将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教育有机整合,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素养,也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
第二,策划与筹备。实践任务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直接布置到班级,并组织学生进行整体的策划、分工和筹备。让学生来组织实践育人工作,不仅可以突出其主体地位与作用,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育人环境的体验感,从而加深其理性认识。
第三,课堂或班会活动的实施。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班主任、辅导员或思政教师为主导者,负责指导、观察与反馈主题教育活动的情况与效果,学生则按照指定的主题任务要求来策划具体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从而实现学生的全员、全过程参与,提高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
第四,反馈与收获总结。每一個实践活动项目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反馈与分享。一般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即进行总结,由主导教师主持并回顾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触动自己的人、事和物进行主体发生反馈。常见的反馈方式主要有:面对面形式、语音留言、文字留言。教师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主体反馈,可以起到教育同伴与教育自我的作用。
2.学生自组层面。学生应以项目为依托,在校方给定的选题方向中,自主选择主题进行立项,自发形成团队,自行组织实施,最后通过学校的审核、答辩、资助、入组跟踪验收等全部流程。高校应通过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三条线来设立学生社会实践项目基金,每学年资助几十个申报项目,按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分别进行公开招标,资助金额500~3000元不等。
第一,实践项目的引导。高校学生的校内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按照特色来分,可以分为娱乐型、学术型;按照主办方来分,可以分为省市级、学校级、院系级、学生组织级、社团级。一是教师应在实践项目前期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确开展项目的主要方向、主要目的和目标人群;二是在项目具体策划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自主选定项目、提交活动策划的形式为主。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保证项目在可控范围内得以顺利实施,取得良好的实践效果。
第二,实践项目公开招标和方案选定。此环节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导型。一是高校要联合学生工作处、团委、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在每学期第二周发布本学期的实践项目,并面向全校学生公开招标。在招标过程中,高校应加强实践项目的宣传工作,如可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滚动宣传,以保证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学校的招标信息。二是由学生组成项目小组,撰写项目策划案,其中包括:项目内容方案、团队介绍、实施路径和方法等详细材料。三是高校组织项目评审委员会,经文案初审、现场答辩终审,最终确定团队与具体方案,派驻对应的项目辅导教师对实践项目进行全过程指导。
第三,项目过程的监控。此过程主要包含对项目的辅导、项目的模拟及项目过程的监控。高校在选定最终的项目承接小组后,辅导教师应及时对小组的实践活动进行全过程指导。一是对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仔细评估和指导;二是对项目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辅导,包含相关知识的讲解以及项目实施步骤的全方位审查;三是项目组辅导教师与项目小组学生借助思维导图手段,对实践项目进行模拟,从而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被忽略的方面。项目实施前的指导时间一般为两周左右。在项目正式实施后,辅导教师要对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包含对项目推进时间节点的监控及项目实施阶段效果的监控。
第四,实践项目的反馈与总结。在实践项目结束后,辅导教师应及时召集项目小组学生开展分享交流活动,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并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探讨相应的改进措施。整个反馈与总结的过程由辅导教师或项目组学生进行全程记录,做好真实性评价。分享活动结束后,辅导教师应及时整理项目方案并进行相应的修改,以期能为后期的实践项目提供参考。高校则可在实践项目积累一段时间后,挑选经典的项目方案结集成册,在校园内进行推广,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效的资源,也可以营造实践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在具体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学生进入实践项目的筹备阶段,评价与反馈环节就已启动,并贯穿实践活动的全过程。此环节不仅是高校积极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充分体现,也是推动学生成长与蜕变的契机。但在实际的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些学生还没有意识到评价与反馈工作的重要性。
1.高校应注重实践育人活动中的反馈。每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与反馈,都有自己特有的惯性。因此,高校应对实践组教师进行积极心态和反馈的演练培训,对学生进行反馈演练,从而确保每个教师和学生都能按照反馈原则,对他人或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如实反馈并完成真实性评价。实践证明,师生一般要经历三次以上的反馈演练实操,才能从自己的惯性反馈模式回归到主体发生反馈模式。
2.要注意实践育人活动中的评价。第一,高校应采用积分制来评定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的成绩。辅导教师以记录的反馈信息为原始资料,并根据积分点进行积分评分。积分点共设置10个,具体包括:参与筹划或组织,主动投入活动(他人印象),反思与小结,贡献灵感或创意,解决问题难题,顽强与克服(冲突处理),自立与承担,助动他人(行为对他人产生积极推动),归属融入(团队意识),自我反省与改变(自己或他人)。学生参加每个积分点的一次活动可积0、1或2分不等,其中,没有参加记0分,有效投入记1分,公认出色记2分。学生每次参加实践育人活动可以获得0~20积分,教师应及时公布每次实践活动的积分与信息。
第二,高校应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如设立年度十佳实践达人、筹划组织达人、自我成长达人、创意达人等荣誉称号,并举办颁奖典礼与达人座谈会,让其分享实践活动中的成长感悟,使更多的同学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获取经验。
3.要注意在实践育人活动中对个体与团体进行辅导。高校应设置辅导介入的筛选点:一是实践活动过程中因出现紧急情况而暂停时;二是实践活动后产生负面人格效应时;三是年度积分最低的个体。当出现上述某一种情况,实践辅导教师应联合心理辅导教师对个体和团体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其打开心结,以更开放的主体状态进入实践教育活动。
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要想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对主题教育任务进行精心设计,使其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并确保师生得到及时的主体性反馈培训,从而提高真实性评价的有效性。此外,由于反馈记录与整理工作量较大,建议高校应开发相应的软件来支持实践育人工作。
五、结语
随着《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并尝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开展实践育人工作,但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途径,导致一些好的实践项目被搁置。“知”与“行”不统一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瓶颈。高校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实践育人工作,可以较好地切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而帮助其在实践中完成感性认识,在评价反馈过程中加深理性认识,提升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迅,周利.探析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实践育人中的应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2]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
[4]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3).
[5]曹翌.基于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9(20).
[6]贾迅,彭容容.高等学校实践育人中的问题与难点——以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